文/顏武 肖劍
希望是一個干凈的你
Non adherence of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rules and corruption
文/顏武 肖劍
域外探法
2013年12月10日,國際奧委會主席托馬斯·馬赫聲明,決定繼續暫停印度奧委會的成員資格,這是對一年前印度奧委會因在選舉過程中“玷污”奧林匹克章程而暫時中止其成員資格的重申。馬赫在聲明中還說:“我們期待印度奧委會通過透明、公開、民主的選舉貫徹這些新規定。”(圖/東方IC)
索契冬奧會將于今年2月7日舉行。這是國際體壇盛事,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奧委會摩拳擦掌,組織運動員備戰。然而,印度的奧委會卻不得不“置身事外”,當然,這非其所愿……因為,它被“繼續暫停”著,這是張非常嚴厲的“罰單”。
2013年12月10日,國際奧委會主席托馬斯·馬赫聲明,決定繼續暫停印度奧委會的成員資格,這是對一年前印度奧委會因在選舉過程中“玷污”奧林匹克章程而暫時中止其成員資格的重申。馬赫在聲明中還說:“我們期待印度奧委會通過透明、公開、民主的選舉貫徹這些新規定。”
當然,印度運動員還可以獨立運動員身份參賽,這對他們來說,會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不過,對此決定,印度媒體和運動員普遍表示支持。《印度斯坦時報》以“印度運動史上金子般的一天”為題報道了國際奧委會的決定,認為這給印度提供了一個黃金般的機會,可以借機清理印度奧委會內部一團糟的混亂局面。印度著名射擊運動員賓德拉在推特上也說:“再見了,印度奧委會,希望很快能見到你,但希望是一個干凈的你!”
其實,這個所希望的“干凈的你”,不應僅僅是印度奧委會,而是印度政府和社會。
印度奧委會被暫停國際奧委會成員資格,是在2012年12月。這次國際奧委會之所以“維持原判”,是因為一年來,印度方面一直“無動于衷”,沒有答應國際奧委會的要求,開除受到貪腐指控的官員。因此,國際奧委會被迫下達最后通牒,表示如果印度不能遵守奧林匹克章程,將被開除會籍。12月8日,印度奧委會召開緊急會議修改章程,總算才“繼續暫停”。
確實,國際奧委會是“忍無可忍”了,如此“痛下決心”,實在是因為印度政府干預奧委會的選舉,嚴重觸碰了“紅線”。
倫敦奧運會后三個多月,印度奧委會進行換屆選舉。這次選舉很不尋常,居然把數名有貪腐嫌疑的官員“選”了上去,其中一個是秘書長拉利特·巴諾特,另一個是主席阿沛·辛格。前者因競爭對手在投票前夕宣布退出被確認連任秘書長,后者也被任命為了主席。巴諾特曾因在籌備2010年英聯邦運動會中涉嫌貪腐被拘留過11個月,辛格也受到過同樣的指控。《印度時報》形容辛格、巴諾特和前任主席蘇萊什·卡爾曼迪三人為“體育圈的聯盟”,并均涉嫌英聯邦運動會中的貪腐。辛格和卡爾曼迪至今還處于保釋中。
居然都是委任,被委任者居然又都不干不凈,又居然對國際奧委會選舉前的警告置之不理。
國際奧委會的“怒發沖冠”確可想見,2012年12月4日奧委會便斷然宣布印度奧委會的選舉無效。
國際奧委會官員皮爾·米羅表示:“選舉過程從最開始就被(腐敗)玷污了。”國際奧委會當時的聲明說:“印度奧委會的選舉應當是非常公正和干凈的,國際奧委會一直把保持體育界的廉政作為首要職責之一,因此印度奧委會領導人的選舉不應當存在任何疑點。”聲明還將矛頭直指印度政府,認為其干預了選舉。
對國際奧委會來說,“既不干涉政治,同時反對政治干涉體育”是其至高“法則”,哪個國家和地區的奧委會或奧林匹克協會觸碰這一“紅線”,必會“義無反顧”地“斷然處置”。被暫停資格的,此前還有伊拉克、科威特。對印度來說,是雙重觸碰“紅線”,不僅政治干涉體育,體育的“掌門”還拖著濃重的貪腐陰影,受著腐敗的指控。
此外,國際奧委會還批評印度奧委會沒有完全采納就管理方面提出的建議。
“吃”到這張“罰單”后,印度奧委會便無法獲得國際奧委會的撥款,官員被禁止參加奧委會的會議和活動,運動員也不能代表印度參加國際奧委會的賽事,只能在國際奧委會的旗幟下進場。
對印度運動員尤其是那些數年來艱苦訓練期望在國際重大賽事中一展英姿的優秀運動員來說,這是場“飛來的橫禍”,他們對此的憤怒也是可想而知的。他們認為“受罰是印度的尷尬,更是運動員的恥辱”,然而他們又都認為盡管此舉讓人感到難過,但“大病需要猛藥醫”,希望國際奧委會此舉對國內體育界存在的腐敗、混亂和無能現象進行徹底的治理。
印度方面“造的孽”,實在令人發指。
印度奧委會一幫官員的腐敗確實已經肆無忌憚了。他們在籌備2010年英聯邦運動會過程中的貪瀆,這些年來一直是國際體育界最大的丑聞。
當年10月印度承辦的英聯邦運動會是該賽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屆,也是印度自1982年亞運會以來承辦的最大規模的賽事,國大黨主席索尼婭·甘地稱英聯邦運動會“關乎國家榮譽”。
確實,原本這是展示東道國形象,尤其是清廉形象的最好機會。然而,印度奧委會卻反其道行之。他們充分地利用這一“天賜良機”尋租牟利,并充分暴露出了其顢頇無能。
早在運動會召開前,印度媒體就曝光了籌備過程中存在著的嚴重腐敗。為運動會能夠順利進行,總理辛格不得不在當年8月19日指定十名政府高級官員直接分管不同場館的籌備工作,替代陷入腐敗和失職旋渦的英聯邦運動會組委會官員。其間,由于場館建設和其他多項工作一再推遲,英聯邦運動會紀念品制造廠商因無法承受虧損而退出。
運動會后,印度審計署公布的英聯邦運動會最終審計報告披露的腐敗令人觸目驚心。列出的多種高價采購的物品簡直不可思議,比如,22盧比(約合2.5元人民幣)的衛生卷紙的購買價格高達每卷3751盧比。審計署還稱,63億盧比(約合7.2億元人民幣)的英聯邦運動會建設工程中,至少有10億盧比(約合1.1億元人民幣)被組委會拿了回扣。
此外,印度國企贊助商也因組委會腐敗而停止支付資金,并要求政府指定機構審計已支付的贊助費。
卡爾曼迪是老政客,擔任國大黨秘書長,在政壇呼風喚雨,同時自1996年以來一直擔任印度奧委會主席,因而在體育界也一時無兩。卡爾曼迪“名正言順”地也是英聯邦運動會組委會主席,手中握有大批項目的審批權,企業要想分得一杯羹,必須拜他的“碼頭”。
然而,“出來混遲早要還的”。腐敗案曝出后,印度奧委會的一干人等便受到了調查。2010年11月30日,警方搜查了組委會多名高官的住宅,包括組委會總干事維爾瑪和秘書長拉雷特的住宅。在此之前,警方于11月15日逮捕了兩名涉案官員達爾巴里和馬亨德魯,兩人被查實高價向兩家位于英國倫敦的私人企業購買設備。
2011年4月26日,卡爾曼迪被正式移送德里高等法庭接受審訊。卡爾曼迪、巴諾特等人均被控收受贊助商賄賂和建筑公司的回扣。此外,媒體稱,當時有高達18億美元的公款被挪用。
令人困惑的是,英聯邦運動會的貪腐案至今沒有結果。印度奧委會一眾官員“避過風頭”后搖身一變又坐上了“寶座”。
這樣的結果,在印度可說毫不稀奇,因為像卡爾曼迪這樣的體壇大佬背后,牽扯著一條又長又粗的利益鏈。
該國的體育行業一直與暴利“相輔相成”,比賽的背后有著巨大的廣告收益和商業贊助,尤其是,與體育相關的企業在項目審批、投標和稅務減免等事項的背后,都離不開體育官員的“鼎力相助”。
長期以來,印度體育界的許多人“靠山吃山”,靠體育大發了“橫財”。2010年4月,印度板球超級聯賽主席莫迪因涉嫌腐敗和逃稅被停職并接受司法調查。莫迪被指通過體育賽事與有關企業進行內幕交易,并利用權力企圖干預比賽結果。印度的板球聯賽有高達41億美元的龐大產業,莫迪等人就在這一“領地”如魚得水地周旋于賽事與金錢之間。
逐利者當然不僅僅是體壇人物,不少政客也在其間,為體育賽事充當掮客收取好處。總之,印度體育管理中的政商勾結、權錢交易黑幕重重。一度,輿論還將矛頭指向了前體育部長吉爾和德里中央直轄區首席部長迪克希特夫人等活躍于國大黨的重要人士。
除了體壇中人與政客“共同致富”的目標令他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還有就是,在政壇結成“統一戰線”。比如,體壇人物撈取“橫財”成為巨室豪門,成了巨室豪門后,又“反哺”政客,為盟友“輸血”,或者“加盟”為政客,為政黨“作戰”。于是,體壇大佬便與政界政客“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印度奧委會的辛格和巴諾特之“巋然不倒”,便也“順理成章”了。
當然,腐敗不僅僅存在于體育界,其他領域的腐敗同樣觸目驚心。近年來,印度先后出現了“電信門”“煤炭門”和“采礦門”腐敗丑聞。“電信門”是2008年時任電信部長拉賈以低于市場的價格違法發放2G手機運營牌照并從中收受巨額賄賂使政府損失了450億美元;一些地方政府未經招投標程序,將煤礦以低價出賣給私人企業,給國庫帶來330億美元的損失,從而釀成了“煤炭門”;“采礦門”指卡納塔克邦政府多名部長卷入非法采礦,并從中撈取大量財富,2006年后的四年間給國家造成近29億美元的損失。
上行下效,腐敗最終滲透整個社會,公共服務部門都存在著大量腐敗。調查顯示,生活在貧困線下的印度民眾為獲得基本的公共服務,每年要支出1.95億美元用于行賄。“亞洲論壇”網站在一篇文章中說:“極具諷刺意味的是,在這個國家,從前行賄只是為了能做錯事,而現在即便是為了做正確的事,人們也要破財。”
比起動輒數十億數百億美元的損失和無處不在的腐敗,體育界的腐敗只算是一個“縮影”。
泛濫成災的腐敗,必然是民怨沸騰。這些年,印度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反腐敗示威浪潮。安納·哈薩雷是著名的反腐敗活動家,被譽為“新甘地”。從2011年開始,他就持續開展抗議活動,甚至為此絕食。媒體稱,“他(哈薩雷)的反抗相當于第二次獨立斗爭”。
在高漲的氣氛中,民眾的反腐激情被極大地激發,他們強烈要求制訂反腐法律、出臺反腐措施,甚至要求官員必須“每年在報紙和互聯網上公布自己的財產狀況”。
民意是推動行動的最強大力量。印度政府不得不認真回應民意,在反腐方面有所動作,出臺了一些反腐舉措,開展了肅貪行動,并強化鼓勵和保持舉報人的制度,同時,媒體也更放開地揭露腐敗。
更大的動作在2013年底。12月18日,印度議會人民院審議通過了反腐敗法案。這意味著,經過40多年的醞釀后,印度終于有了全面反腐的法律。根據該法,政府將成立名為“人民的保護者”的機構,并在各地成立監察室,專門負責打擊政府官員的腐敗行為,有權調查包括總理在內的所有政府工作人員。在經過三分之二成員同意后,可以對總理進行質詢——全部調查工作在六個月內完成。法案規定,官員腐敗一經查實,將在兩年內被判刑,并沒收所有非法所得。新任司法部長卡皮爾·西巴爾說,法案的通過具有里程碑式的歷史意義。
事實上,哈薩雷是這一法案的推動者。2013年12月10日,他在馬哈拉什特拉省發起了九天的絕食行動,要求盡快完成立法程序。
當然,對于積重難返的嚴重腐敗,僅僅通過一份反腐敗法案,并不就“萬事大吉”,重要的是行動,就如哈薩雷所說的,目前“不是終點”,“擺在他(總理)和人民面前還有更多的事要做”,“人們應該齊心協力,為整個國家的命運著想,要求(有)系統性的改變”……
求變,確實是印度民眾普遍的愿望。這一點,2013年底印度的地方選舉也已給該國的兩大老牌政黨(國大黨和人民黨)敲響了警鐘。12月8日,被稱為“反腐黨”的平民黨領導人、前稅務稽查員阿爾溫德·凱杰里瓦爾的得票數遙遙領先——議會選舉中,平民黨獲得70個議席中的28席、人民黨獲得32席,而目前執政該市的國大黨僅獲8席,國大黨候選人、已連續擔任15年首席部長的謝拉·迪克西特,贏得新德里邦首席部長一職。平民黨2012年才成立,該黨以推動反腐敗聲名鵲起,廣受歡迎并被寄予了莫大的期望;迪克西特選前還曾輕蔑地公開說凱杰里瓦爾“根本不在我們的關注范圍內”。
這就是民意。也許,國際奧委會這次“繼續暫停”決定,與印度國內民眾高漲的反腐浪潮,包括拋棄兩大老牌政黨轉而改投“反腐黨”的舉動,屬于“遙相呼應”。或者說,對印度政府是一個極大的“刺激”和“警醒”,迫使并推動其政府加快反腐敗步伐,以期還給國際社會和國內民眾期望的“干凈的你”。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