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執寰
摘 要:十八屆三中全會后,在全國倡導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大背景之下,四川作為一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且人口眾多的大省,其城鎮化發展是否健康,經濟增長是否穩定都很大程度影響到西部大開發的進程。而四川省的內需與省內消費能力對于經濟發展和城鎮化發展這兩個方面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素。本文通過對四川省經濟發展水平和內需的現狀與困境進行分析與研究,利用政策創新的研究視角給出對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內需;消費市場;經濟體制;經濟結構;政策創新
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關于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多方面的正向促進政策,同時繼續強調了城鎮化對于擴大國內消費的重要性以及穩步提升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一省的消費情況,主要是指該省的基本內需情況。四川作為西部第一人口大省,有著八千多萬的人口,面積48萬平方公里,是西部大開發的主要輻射地區。在經歷汶川地震之后,中央政府明確指出將四川設為拉動全國內需的主要引擎。同時四川提出11項措施撬動內需,爭取兩年內完成3萬億投資以拉動內需。
一、四川省的經濟現狀
(一)四川省投資持續平穩較快增長。2012年省政府確定的500個重點項目累計完成投資3479.2億元,占年度計劃的77.6%,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25.8%。全省新開工項目13204個,同比增長23.5%,新增投資總規模10182.1億元,同比增長46%。以上數據可以看出,金融危機之后,四川省任然保持了相對較高的投資水平。
(二)工業增速小幅回升。在2012年的1月到9月,全省41個行業大類中有30個行業實現正增長。重點監測的130種工業產品有80種產品產量增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出口交貨值1354.1億元,同比增長38.7%。由于大量電子產品工業和精密儀器工業的內遷,諸多世界500強企業將西南總公司設立在四川成都。四川的出口產品不再是廉價勞動力換來的低端粗加工產品,而是精細加工的高端甚至尖端產品。
(三)物價走勢較為平穩。2012年CPI指數同比上漲1.9%,仍然小于5%的臨界點,通貨膨脹率并不是太高,川內物價水平相對穩定,輕微的通貨膨脹率可以刺激經濟發展。
(四)消費市場穩定增長。2012年的1—9月,四川省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527.8億元,同比增長15.5%。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5265.7億元,同比增長15.7%;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262.1億元,同比增長14.5%。由于四川人口眾多,消費市場巨大,內需潛力亟待開發,一旦內需市場進一步加強,將實現更優質強度更高的經濟增長。
(五)對外貿易較快增長。2012年四川省累計實現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591.3億美元,居中西部之首,列全國第10位。其中出口總值為384.6億美元,增長32.5%,同期全國整體出口增長7.9%;進口總值為206.7億美元,增長10.5%,同期全國整體進口增長4.3%。
(六)財政金融穩健運行。截止2012年1—9月,全省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完成1766.28億元,同比增長16%;全省公共財政支出完成3520.81億元,同比增長22.8%。財政實力是經濟發展得基本保障之一,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四川省的財政情況良好,也進一步可以說明四川仍有更大的投資實力。
二、四川省擴大消費和內需所面臨的困境
首先,民間投資增長動力不足。全球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之下,影響四川省當前民間投資增長的主要原因有:①國際金融危機嚴重影響了國內外投資者信心和投資能力,一些跨國公司因資金緊張,為規避生產和經營風險,減少在我國的投資甚至撤資;②地方投資熱情較高,但投資能力不足。由于地方財政收入滑坡,“以地生財”的路被堵死,配套資金緊張,嚴重制約了地方投資增長。
其次,產品出口受阻,產能過剩矛盾加劇,通貨緊縮壓力明顯增大。工業產品銷售率持續下降,庫存明顯增加,同時企業效益大幅滑坡,尤其是一些產能過剩行業虧損十分嚴重。這表明當前去庫存化仍未結束,產能過剩的壓力不但沒有像預期的那樣減小、反而繼續有所增大。由于產能過剩和市場需求不足的矛盾加劇,使市場供大于求的矛盾更加突出,CPI(消費物價指數)和PPI(生產者物價指數)持續下跌,且降幅不斷加深,通貨緊縮的壓力明顯增大。
最后,體制制約和政策創新能力不足。中國體制上的弊端,已使得行政效率極其低下。由于體制原因和政策創新能力的缺乏,使得中國城鎮化進程緩慢,出現了“僅土地城鎮化而人口未城鎮化”的問題。內需市場,宏觀地看是全國,中觀地看是各省,微觀地看則就是各個市縣。高效地開發內需市場,主要的促進因素必然是政府的宏觀引導和調控,以及各級政府間的合作。
四、明確四川省擴大消費和內需的方向和思路的對策建議
(一)政府逐步放開部分壟斷行業,鼓勵和推動民間資本進入,保證省內外民間投資的活力。對于四川省省內消費和內需的擴張而言,單靠政府引導投資和產業規劃布局已經遠遠不夠了。雖然城鎮化建設和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手段從宏觀層面刺激了消費和內需,但卻缺乏全面性,而民間投資正好可以彌補這一點。
擴大內需,調整經濟結構,要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培育新經濟增長點的著力點是現代產業體系。發展現代產業體系,須堅持“以民為本”,即以民族經濟和民族企業為本,這是中國經濟的脊梁和中國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基礎。新增投資要為“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服務,特別是產業鏈長、有利于擴大內需、增加就業、增加收入和消費的產業。
(二)加快健康且優質的城鎮化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以應對經濟蕭條背景下的省內產品出口受阻的現狀。城鎮化建設是擴大內需最直接也最有效的宏觀手段之一,通過城鎮化建設來擴大城市容納外來人口的能力。城市作為消費集散中心,消費人口的增加也就是內需增加的最大動力。然而,目前四川省的城鎮化發展和基礎設施的建設還存在諸多不足和弊端,要使其更加優質化,具體措施如下:
(1)完善省內城鎮體系結構,優化空間布局。應在我省現有城鎮體系結構基礎上,抓住實施成渝經濟區戰略的有利時機,加快四川省內構建以“一核四群”為主體,由中小城市和城鎮相互促進,產城一體,城鄉一體、協調發展、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立足川渝、輻射西部的現代化城鎮體系。一是突出“一核”,加快天府新區建設;二是推進成都平原、川南、川東北、攀西四大城市群和區域中心城市建設。推進城市集群化發展,加強城市間分工協作,提高整體發展效益;三是加強縣城和重點特色小城鎮建設。以縣城擴容和中心鎮建設為重點,加快中小城市和重點鎮發展,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和公共服務,使之成為縣域經濟的增長極、鄉村城鎮化的增長點和農村人口轉移的重要載體。
(2)強化城鎮功能定位,突出發展“四川特色”。科學定位城鎮功能是避免城鎮建設同質化的基礎。城市群的內涵關鍵在城市間的功能分工。首先,科學確定城鎮的功能定位。突出各城鎮的優勢和特色,著眼全局、因地制宜確定城鎮的功能定位;其次,深化城鎮的功能分工。促進中心城市對中小城市的輻射帶動、中小城市對中心城市的協作配套,優勢互補、協調發展;最后,大力發展特色小城鎮。
(3)加強城鎮化和工業化互動,強化產業支撐。應把握新型城鎮化的內在要求,以新型工業化為動力,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優化產業發展布局,發揮主體功能區規劃和成渝經濟區規劃等重大規劃的引導作用,優化城市產業布局;按照大城市發展大產業、大產業支撐大城市的要求,以城市群建設為著力點促進產業集群發展,使城鎮建設與產業發展相得益彰。
(4)加強城市及周邊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鎮空間和環境承載能力。應堅持以人為本、民生優先,大力推進和整體提升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全面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強化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適度超前、統籌規劃和建設城鎮交通、給排水、供電、供氣和環保等市政設施,同步推進地上、地下基礎設施建設,統籌舊城區相關設施改造,避免出現拉鏈式重復施工。
(5)深入推進四川全方位開放合作,深化體制改革和政策創新。應加強對外開放與合作,提高利用兩個市場(即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兩種資源(即人力資源和土地資源)的能力,深入推進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完善城鎮建設與管理體制,構建新型城鎮化的可持續發展機制。
(6)注重倡導城市文明,提升文化內涵,杜絕“土地城鎮化而人口未城鎮化”的現象。應堅持文化為魂,塑造城市形象,培育城市精神,打造城市品牌,增強城市軟實力,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提升城市人口普遍的文化素質。一是倡導城市文明。加強新型城鎮化的輿論宣傳,尤其是突出新型城鎮化的內涵,構建全社會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共識與合力;二是提升城市文化內涵。大力加強城市特色文化建設,強化城市風貌的塑造;三是培育城市精神。積極開展文明城市創建活動,注重提高市民文化素養和維護城市榮譽意識;四是推進城市人口素質再提高和社會福利的全民化。
(三)推進居民消費結構的轉變和升級,以快速適應內需市場的變化。從微觀角度來看,居民的消費結構轉變即為居民消費偏好的變化。擴大內需,必然需要同時改變省內的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從供和求兩個角度去考慮解決途徑會更有效率。促進居民消費理念的進步,強化品牌意識,注重產品質量。從中觀角度來看,省內居民消費結構的轉變即為內需市場的需求升級。最后,從宏觀角度來看,省內居民消費結構的轉變即為高新產業區域優化再布局和內需市場迅速擴張的契機。政府應積極出臺相應的配套政策,引導和修正此時還是幼稚產業的生產部門和不夠完善的內需消費市場。
(四)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并行,增強政府政策創新能力。打破壟斷,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擴大民間投資。與此同時,推進收入分配體制改革,改變“三個集中”的傾向。內需難以擴大、消費嚴重不足,與收入分配結構不合理直接相關。目前在初步分配中存在“三個集中”的傾向,必須扭轉“三個集中”的惡性趨勢,推進經濟結構和政治制度、社會制度等結構性改革,從結構上解決國家、企業、個人如何分配的問題,建立穩定的利益博弈機制,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制建設。
完善擴大內需的財稅金融體制。擴大內需需要推進宏觀層面改革,核心是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在財稅體制方面,要打破地方政府對土地收益的依賴和路徑的單一。在金融體制方面,一是大力發展民間金融,加強村民銀行和貸款公司建設并提供相應政策支持和服務;二是加大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三是借鑒當前比較完善的支持出口的信用和金融體系,改革內銷的信用支持體系,降低國內金融信用風險,鼓勵并支持出口外貿企業轉向內需生產。把擴大消費的政策重點放在需求方。
參考文獻:
[1] 王廣深,王金秀.擴大農村消費需求的財政政策研究[J].商業研究,2009(10).
[2] 鐘大能.促進擴大四川省城鄉居民消費需求的財稅政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