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磊
摘 要:黨群關系的建設歷來都被我黨高度重視。信息時代,互聯網將黨群關系建設帶入到了一個新時期,開辟了新的黨群溝通渠道,提升了群眾參政、議政的能力,便于群眾行使監督權,為防止腐敗的滋生創作了有利條件。
關鍵詞:黨群關系;信息時代;監督;腐敗
一、信息時代為黨群關系建設環境帶來的巨大變化
(一)黨群關系建設環境更開放、更透明。由于互聯網的出現,使得信息資源能夠達到即時共享,通過互聯網,網民能夠通過多渠道、十分便利的獲得黨的信息,且信息具有很高的實效性。這些信息中夾雜著許多正面和負面的內容,網民通過個人的認識和判斷去理解和認知這些信息。這種形式的信息傳遞轉變了傳統的上對下層層傳遞的信息流通模式,避免出現信息內容傳遞有限,信息失真、黨群信息量不對稱、群眾能夠接收到的信息量少等問題,使得在信息傳遞過程中,能夠減少信息傳遞層級、傳遞路徑更短,信息量能夠實現對等。信息時代,我們應當認識到新環境是通過網絡進行聯系并且是開放透明的,只有將網絡技術運用到信息傳遞上來,我們才能適應信息社會的發展要求,增強吸引力和影響力,從而能夠成為網絡信息中的中堅力量,引導信息溝通呈現良性發展。如果我們在網絡上失去信息溝通的主導力量,喪失了吸引力和影響力,那么許多負面信息會充斥于網絡中。網絡信息的開放,使得無論是積極還是消極的內容都呈現在群眾面前,占領信息的至高點尤為重要,這樣可以避免黨群溝通出現混亂和困難。
(二)群眾對于黨群建設環境的期待更高、要求更多。網絡中信息資源極其豐富,大量信息的及時共享能夠為群眾提供一個很好的政治素質和政治能力的學習平臺。網絡技術強有力的推動了政治文明的發展。在信息時代,信息面的擴寬使得群眾的民主法治觀念在逐步的增強,公民的維權意識也在逐步的增加。現階段,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處于改革關鍵時期,許多問題需要迫切得到解決,從改革開放前期就積累的大量矛盾和問題,許多制度上還存在著漏洞,這些問題在新時期大量的凸顯出來,群體性事件頻發,各級政府的維穩壓力增大,尤其近期出現的一些重大網絡事件,嚴重的損害了黨的形象和公信力,使得黨群關系收到了極大的影響。因此,信息時代,群眾希望黨群關系建設能夠更上新的一層臺階,群眾的期待更高、要求更多。
(三)黨群關系建設的環境情況更加復雜,工作更需嚴謹。信息時代信息傳遞的實效性有助于網民能夠及時、準確的了解當前社會發展階段所處的發展狀況、發展方向、發展方式、社會矛盾問題及對癥之策的全方位信息。這就要求我們開誠布公的對待群眾,切實解決好存在的各項問題,不能有半點的隱瞞和虛報,傳統的形式主義、“假大空”等做法將拉開與群眾的距離,并且會引發群眾的厭惡感。現今,網絡技術并沒有完全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黨群關系的反響影響力在加強。當前網絡對于信息的炒作比較嚴重,網絡的強大媒體作用往往被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通過網絡公關公司和“網絡水軍”制造大量的虛假言論、炒作事件,不負責任的發布和傳播許多負面、虛假信息,以獲取某種不正當利益。這一切都在客觀上或多或少的對黨群關系造成了影響。如果反向的影響力一旦占據人們內心,主導現今的思潮,迅速的擴散傳播,其造成的破壞力是巨大的。因此,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網絡環境的復雜性,充分利用信息傳遞的高效、迅捷、公開、透明的特點來密切加強黨與群眾的血肉聯系,以更大限度的弱化腐敗的滋生環境。
二、信息化背景下黨群關系發展在一定層面上有效地防止了腐敗的滋生
(一)構建良好的黨群交流平臺。黨和國家領導人與廣大網民在線交流的行動,將網友與黨的領導干部的溝通帶入到了一個新時代,群眾對于當前的反腐與廉風建設的所思所想、所急所難都能夠通過網絡反映出來,民情民意可以通過網絡空間體現出來,從而黨員干部能夠找出自身存在的弊病,“照鏡子、正衣冠”。黨員干部還可以通過“網絡調研”掌握群眾的思想動態和意見訴求,從而深入到群眾當中,切實的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當前的網絡技術,與群眾進行網絡互動、網絡交流等,以多種網絡方式為群眾提供服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網絡技術的應用,使得密切聯系群眾、直觀民情、民意更加便捷、更加真實、更加深刻、更加全面。
(二)提升群眾參政議政的能力。交互與即時是網絡的一大特征。網絡的開放性給予了群眾很大的言論自由。通過網絡平臺,網民與黨的領導干部之間、網民與媒體之間、網民與網民之間形成了良好的互動,能在第一時間就問題進行探討,這就改變了群眾只能作為被動接受信息者的地位,同時,網絡討論可以破除身份、地位、社會財富的限制,能夠自由的進行信息交流,這大大激發了普通民眾對于政治生活的興趣,積極參與到政治生活當中,參與到社會方方面面的事務當中。譬如,對現今探討火熱的腐敗問題,廉風建設問題,網民就可以積極的建言獻策,與黨的領導干部進行良好溝通,杜絕了腐敗現象的滋生。具體事件一旦在網絡上進行討論,很快的就會在網民中形成共鳴,可以說,通過網絡,使得廣大人民群眾積極的參與到黨的事務中來。
(三)發揮群眾的監督能力,防治腐敗的滋生。網絡能夠第一時間允許眾多人參與進行熱點問題的討論,形成網絡輿論。《人民日報》與“人民網”2009年1月初的民調顯示:參與調查的網民有87.9%非常關注網絡監督,93.3%的網民選擇用網絡揭發社會的不公。網絡監督已經成為普通群眾參與監督工作的主流,主要原因在于網絡能夠為群眾提供虛擬空間,不論身份、地位、財富,普通人民群眾都可以參與監督,群眾的合力既讓問題暴露于公眾視野之下,接受公眾監督,又可以促使問題得到公正的解決。現實中,由于身份、地位、財富的限制,群眾得不到足夠的知情權、參與權、話語權、監督權,在網絡中,這些權利能夠得到很好的實現,虛擬的合力促使現實世界的良好效果。近期關于反腐、廉風建設的實踐證明,網絡平臺發起的輿論監督,能起到其它監督形式難以企及的作用,成為當下監督形式的主流,這種形式被黨和政府利用到日常行政的監督當中,也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推崇。在網絡監督中,人民群眾的監督意識越來越強烈,監督能力也得到大大的提升,增強了監督的合力,大大的提升了廉風建設的成效,減少了腐敗的滋生。
(四)促使黨組織加強對自身的建設。執政黨必須緊緊的依靠群眾,堅持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握時代脈搏,了解群眾情緒。當前信息時代,運用網絡技術使當前加強黨組織自身建設的契機。現今很多黨組織都建立了網絡平臺,開展網絡黨務,提升了群眾政治生活的知情權、參與權;各級的黨組織負責人積極參與到網絡平臺當中,開設電子聯系信箱、網絡留言板等便于群眾溝通聯系的方式,就群眾當前比較關心的熱點問題進行討論交流,等等。當前廉風建設工作的實踐證明,發動群眾進行監督,將廉風建設工作的手段和措施進行公開,發動群眾進行積極討論,對群眾的訴求一一做出回應,這種情況下,有效的避免了腐敗的滋生,提升了工作的效率,促進了黨內民主程度,完善了黨組織自身的建設。在面對網絡的同時,黨組織能夠很清楚的明了時代的變遷,要加強自身建設,緊跟時代的步伐。
結語:網絡的開放性、即時性、互動性、多媒體性、全球性、信息巨量性等等,使得黨群關系發生深刻的變化。我們應當善于利用信息時代帶給我們的巨大優勢,密切與群眾的血肉聯系,提高群眾在當前廉風建設工作當中的知情權、參與權,加強群眾對黨組織工作的監督,使得信息化背景下黨群關系的建設更能有效的防治腐敗的滋生。
參考文獻:
[1] 馬明超.關于新時期密切黨群關系的幾點思考.黑龍江史志
2014(6).
[2] 龍秀雄.群眾路線意識與新形勢下的黨群關系.嶺南學刊 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