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余
摘 要:情感激勵對于做好高職院校班級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從情感激勵的三個主面入手,結合班主任工作實際情況,對高職院校中班級管理工作進行一些理論探討。
關鍵詞:情感激勵;班級管理;學生
當前形勢下,高職院校學生思維活躍,知識面廣,傳統的管理方法已不能適應新形勢的發展。因此,教育者將情感激勵的方法應用到班級管理過程中,跟學生建立起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對班級的管理、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人格完善都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情感激勵的基本內涵
在班級管理中,導致學生產生巨大動力的是激發和鼓勵,即管理學上的一種情感激勵。激勵是指為了實現一定的目標,通過影響人的內在需求或情感,引導和維持某個人或某個團隊活動的一定過程。班級作為學校學生集體的基層組織,是教育工作的基本單位。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就可以通過情感激勵,使學生更加努力的去完成各項任務,確保學生學習、生活和其他領域目標的實現,讓他們可以更積極的投入到班集體建設中來。班主任要實施情感激勵,首先,要理解學生。學生作為班級中的一員,是班級的主體。高職院校的學生正處于生理、心理的逐步成熟期,他們渴望自己的人格和言行得到老師、父母及同學和尊重、信任和理解。班主任應尊重學生的人格,理解其追求,激勵他們提高政治覺悟與思想素質,不斷完善自己,讓學生在尊重和理解中由被動接受教育到主動接受教育。其次,要對學生充滿期望。在班級管理中,教師應始終對學生充滿期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自我提高、自我發展的良性發展過程中,通過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提高學生在班級中的主人翁意識,做到每個學生關心班級,熱愛班級,積極地建設班級。
二、情感激勵的主要作用
(一)增強信心,挖掘潛能。高職院校中有部分學生由于入學時成績較差,基礎薄弱,學習進度跟不上,還有部分學生會感覺大學生活跟預想的不一樣,就會產生一種消極、失望的心理狀態。面對這種情況,班主任不能采取置之不管的態度,應采用情感激勵,充分理解和信任學生,消除學生的低迷心理,和他們共同展望未來,而學生則能從心理上得到滿足,并轉化為積極的行動。學生的智能發展存在著差異,班級管理中,我們應正視、善待差異。大多數學生的潛能有待于教育者甚至他自己去認識和開發。班主任只有關愛學生,使學生感到集體的溫暖,才能與學生進行真誠的交流,發揮情感激勵的巨大作用,使每個學生的潛能得以開發,得到成功的發展。
(二)發揮學生才智,培養責任感。高職院校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由于家庭經濟條件較好或家長過分溺愛,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這類學生容易缺乏責任感和使命感。但另一方面,這類學生存在希望擺脫家長的束縛獨立去完成任務以得到他人的認可,體現自身價值的心理。因此,教師應充分理解學生的情感,通過組織各種活動,發揮其特長,激發其興趣,增強其責任感,塑造其堅強的性格。
(三)提高學生熱情,強化上進感。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應實現好分層教育。對待后進生,要投之以情,關懷愛護,嚴格教育,讓其感到嚴中有愛,就能產生一種感激之情,且能轉化為積極向上的心理動力。對待優秀生,用情感激勵的方法,以先進的典型為榜樣,以表揚為激勵,以鼓勵為促進,盡量制造機會給予其充分地鍛煉。對待中間生,應在交往中給予更多的鼓勵,讓這類學生參與到學生管理中,能激發他們的上進心。總之,對學生富有情感的加以注意、贊揚和批評,便能導致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情感激勵在班級管理中的應用
高職院校的班主任是班級管理的核心,作為組織者、教育者和管理者,班主任的工作成功與否都將影響到整個學校的管理工作,因此,班主任在管理班級時要講究方法方式,不能經常用“板臉子、拍桌子、擺架子”的做法,這樣不利于激發學生的進取心,不利于調動學生參與班集體建設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在班級管理工作中適時的應用情感激勵,可以使學生增強競爭意識,實現班級優化的目標,具體而言,在班級管理過程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應用情感激勵。
(一)榜樣激勵。班主任可以通過樹立鮮明、生動、具體形象的學習榜樣,激發學生的上進心和榮譽感,帶動學生共同努力。這一時期的學生自尊心強,可塑性大,當有了具體、生動的形象作為榜樣時,更容易受到激勵。班主任不僅要給學生講社會上出現的一些榜樣,更要將學生中出現的典型人物樹為榜樣,使榜樣更具有真實感、親切感。同時,班主任的言行也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影響學生的一生。班級管理中,班主任要以身作則,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和學生一起學習、一起工作、一起談心,做學生的榜樣,使學生從老師的言行中受到感動、受到激勵,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
(二)需要激勵。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亦稱“基本需求層次理論”,是行為科學的理論之一。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和自我實現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生理和安全的需要人類維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是推動人們行動最首要的動力,對于學生而言,這兩個需要相對容易得到滿足。社交的需要,指人們渴望獲得友誼、愛情,渴望得到情感支持。尊重的需要,指人都有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既包括對成就或自我價值的個人感覺,也包括他人對自己的認可與尊重。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層次的需求,包括針對至最高人生境界獲得的需求,這種需要意味著人們希望完成與自身能力相稱的工作,使自身的潛能得到發揮。如:自我實現,發揮潛能等。站在班級管理者的角度,班主任只有切實了解學生的不同需要,有目的地引導學生的需要,創造各種條件滿足學生的需要,才能達到激勵學生的目的。比如計算機和英語等級考試,學生們了解到歷年的通過率比較低時,可能就會表現出信心不足,沒有積極性等,班主任應當及時消除學生的害怕心理,給他們分析其原因,挖掘他們的潛能,給他們以希望。
(三)寬容激勵。用愛心善待學生、用百倍的耐心寬容學生是情感激勵有利手段。寬容激勵是指班主任理解、尊重學生,與學生之間建立起平等、信任的關系,營造和諧、寬松的教育環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使之積極努力、奮發向上。班主任應注重和學生的溝通與交流,可能用催人奮進的話語增強學生的信心,加快他們前進的步伐。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具有反復性,基礎也參差不齊,多一些寬容理解,更容易消除學生的逆反心理。因為愛心和信任是學生最渴望得到的東西。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有的學生犯了錯卻不承認,反而與老師頂撞。遇到這種情況,對原則性問題,班主任應抓住不放,但要冷靜處理;對于感情用事的行為則應寬容一些、大度一些,耐心地開導,細心地指導,做到以情感人。
(四)目標激勵。班級確立共同的目標就等于指明了班級前進的方向,一個班級的班風很重要,學生生活在一個有良好的班風的集體中,會產生優越感和自豪感。班風越好,同學們就會越完善自己的個體目標,從而為維護集體榮譽自覺地奮發努力。然后依據學生發展目標,班主任和學生們一起組織有特色的活動,使學生享受班級的溫暖。班級活動可以讓學生當家作主,充分展示了自我,激發他們拼搏向上的精神,從而增強了班級的凝聚力。團結、溫暖的集體,會使學生由對集體的熱愛,轉而投入到學習中去。
結語:班級是學生在校期間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是學生學習的主要環境,高職院校班級管理工作關系到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所以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應把握好高職教育的特點,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的特殊性,講究工作策略,引導中多運用激勵方法,將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參考文獻:
[1] 劉義軍.淺談激勵和溝通在高職班級管理中的應用[J].廣西輕工業,2007(06).
[2] 劉險得.激勵機制在高校班集體建設中的運用[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