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月慧
摘 要:部分中職生在學習紡織材料課程時存在一些困難,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盡力營造和諧的課堂,調動學生積極性,努力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獲得令師生滿意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紡織材料?學習?教學?
紡織材料是紡織類中職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在紡織類專業教學體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其教材一般是高等教材,其內容多且深,側重理論知識為主,實踐內容相對較少。我們所教的對象是中職學生,他們是一個特殊的學生群體,普遍存在學習動機缺失、學習基礎較差、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等情況。我們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因材施教,合理制定分層教學目標,既要注重學生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又要注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想在短短的一學期里,在短短的課堂45分鐘課里,達到以上教學目標,就要由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程度來決定,這促使任課教師在紡織材料教學上得下一番功夫,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是知識內化的必要條件,而參與的程度的高低是衡量課堂教學效率高低的一個重要標準。提高學生參與度的關鍵是要營建和諧課堂,根據筆者的教學實踐,可以運用以下方法。
一、激發學習興趣,強化學生的專業意識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專業意識,就得讓學生明白紡織材料課程的重要性,明白學習的目的。在課程的緒論階段,可以給學生講解紡織材料的作用,強調日常的衣著材料屬于何種材料,該材料的服裝性能如何;講解冬季為何要選擇羽絨服、羊毛(羊絨)衫;講述紡織給當地經濟發展帶來的GDP和當地的經濟發展特色;講述本地紡織在國內的發展現狀及出口貿易的情況,一步一步地吸引學生,使學生愛上紡織材料,從而意識到學習重要性,重視學習紡織材料的必要性。
正如莎士比亞說:“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講授本課程時,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挖掘本課程與本專業其他課程的聯系,由學生熟悉的內容出發,引導學生進入本課程的學習。另外,從學生容易理解的角度出發,列舉在生活中常見衣服的面料,說明這門課程內容本身來源于生活實踐,可以拉近學生與本課程的距離,消除畏懼情緒,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在講課中學生自己的身上衣服面料的識別,通過提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發學習興趣。
二、引導分組自學,提高學生的求知欲
數學家華羅庚說過,任何一個人,都要必須養成自學的習慣,即使是今天在學校的學生,也要養成自學的習慣,因為遲早總要離開學校的!自學,就是一種獨立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自學前要明確目標,以提高自學效率。值得一提的是目標要具體,要分層,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合適的發展提高的空間,這樣會獲得自學的求知欲和成就感,取得理想的自學效果。
紡織材料課的教學,包含紡織纖維的鑒別實驗,如常見棉、麻、羊毛、蠶絲、粘膠、滌綸、錦綸、腈綸八種紡織纖維的鑒別及機織物原料的分析。筆者對此就安排學生分組學習,分組自學實驗后組內交流,再分層輔導。即小組內各成員先獨立鑒別,后核對,對不同的結果共同討論定出結論,再由教師批改。盡管學生暢所欲言的交流仍然不能使有些內容的理解十分準確,有時也不能形成統一的意見,但學生普遍都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望。同時,通過小組學習和輔導,幫助學習困難的學生打好學習基礎,小組爭論中也激發了他們潛在的競爭意識。這既豐富了課堂的形式,又提高了學生參與活動的能力,還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
三、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多感官學習
隨著紡織材料新型面料的開發,傳統的教學模式難以滿足現代教學的要求,致使教師講解比較困難,學生也缺乏生動形象的感性認識,導致理解難,學習積極性、主動性都不高,更談不上獨立思考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多媒體技術采用文字、動畫、影像資料等手段,結合教師的講解,可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如:補充學習竹纖維的結構和性能時,就用兩個視頻《中央電視臺農業頻道介紹竹纖維》《“和竹”牌竹紡織品》,這兩個視頻有聲有色地介紹,學生看得很認真,很容易理解此內容,這比教師的單純講授效果要好,尤其是竹纖維的微觀結構,視頻能讓學生看得見纖維的內部結構;學習紡織纖維的燃燒現象,用視頻也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紗線的加捻采用動畫的形式,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各種花式線的學習,采用圖片展示,更為直觀。其他的上課內容能用PPT、影像、動畫的盡量使用,既能使教師自己少講,又能使學生以飽滿的熱情參與課堂學習,這使得學生的思維活動處于積極運動狀態,實現了主動學習。
四、發揮實驗實訓教學的作用,培養學生的技能
筆者在多年的教學中,深深牢記巴甫洛夫的話,自己動手,自己動腳,用自己的眼睛觀察,這是我們實驗工作的最高法則。因而根據該課程的特點和教學計劃安排,本課程的實踐教學主要有兩個環節:實驗教學與實訓操作學習。而紡織材料課程的實驗主要常規纖維的鑒別、紗線的細度的測定、紗線捻度的測定、紡織材料性能的測試等。隨著學科建設的發展,實驗室規模也在擴大,又有本校新型的實訓模式——工廠車間在學校,課堂在車間。筆者充分利用學校現有條件,多次開出實驗課,強化實驗教學的目的,加強學生對紡織材料實驗內容的理解。
單靠實驗室內做的實驗是不夠的,不能使學生掌握新型紡織纖維的識別。為了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筆者多次分批帶學生去企業的織物分析中心參觀,使每位學生都有機會進行觀察,使每位學生都有機會與工作人員進行交流,學生收獲很大,如通過觀察紡織材料如何鑒別,知道了PTT、SSY等新型材料。
五、調整考試內容,強化學生的課堂規范
為了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強化知識能力培養,本課程的考核綜合了平時提問成績、作業成績、實驗操作考核、課程考試四個環節,尤其注重實驗實踐教學環節的考核,真正將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協調發展落到實處,培養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驗實踐能力的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如紡織纖維的鑒別考試就采用了十種本色紗線的鑒別和五種機織物面料原料鑒別測試,不及格者通過多次測試,以達到既定目標。如平時提問成績主要來自每次上課前向學生對已學知識的提問,根據回答的情況,記錄分數,幾次分數的累加,后加權處理得到該成績。通過上述教改方式的實踐及探索,引導學生遵守課堂紀律,真正形成學生人在課堂、心在課堂的好局面,使本項教學取得較佳效果,獲得學生們高度評價。
筆者有多年的紡織材料教學經驗,在實踐中發現,指揮好課堂的主戰場,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和諧課堂環境,就會取得一定的教學和學習效果,這為學生在今后的生產實踐中正確識別紡織材料打下了基礎,又為培養應用型人才邁出堅實的一步。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職業教育中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