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岳
不久前,飛馬學堂的跨國服務業游學團去日本參觀了一些日本服務業企業,并與日本服務業的研究者和服務業組織溝通合作事宜。總體而論,中國向日本服務業學習的空間很大,日本服務業進軍中國發展的空間也很大。
對于我們這樣以推動中國服務業的發展為志業的人來說,日本服務業具有不少有利條件與優勢:
首先,在日本的商業文化中,具有培育服務意識與文化的基本訓練。謙卑、禮貌、主動服務的行為模式,讓人們很容易體會到服務是一種很常規的意識、做法與行為體系。這種體系從家教中就開始培植,并在社會上得到強化,最終讓大家覺得從事服務是一種常規的社會需要,也是通過競爭得到社會資源的一種必要技能。
其次,當代日本的經濟發展比中國要早一段時間,這使得日本的消費者與服務對象,能夠在更早的時候就提出更講究的服務要求。而日本的設計者、生產者與服務者,也有更長的時間去琢磨與實現這樣的需要,并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有日本特色的服務體系。
最后,日本服務業與歐美現代服務業有更早的接觸與交流,因此在金融、物流、款待、創意設計等服務行業,可以更早地進行適應本土的創新。
尤其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日本服務業的精益化趨向。
標準化而不失情景化—細致多元的標準,通過匯集來自不同場景的消費者與服務對象的個別要求,形成情景性需求,并且適度給予服務者以記錄與豐富這種服務標準的機會。
服務要求的產品化與可視化—這使得服務的規劃與服務人員的理解執行更容易到位。今天,互聯網的發展為可視化提供了更多可能,而數據化的發展則為精準衡量與判斷提供了支持;保持與消費者的更多互動,以確定服務流程與服務產品總是可以調整的;日本服務業的創意性,尤其是動漫化特色在我國有發揮的余地。
日本服務業可以照搬到中國嗎?很難。
其中最大的幾個差距包括:一是服務人員文化的差異,需要形成更為靈活、豐富的培養機制與溝通機制;二是日本服務的互聯網化程度有限,這與中國現代服務業發展的路徑存在差異;三是在接受服務定價上,中國消費者更具有苛求性價比的特點,高質高價的消費群體并不厚實。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日本服務業在進軍中國市場的時候存在再創造與再設計的需要,而在這個過程中,同國內專業服務機構進行合作非常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