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英
【摘要】矯治高中歷史教學中出現的學生厭學現象,要從教學關系、教學手段、教學評價、教學環境等方面多措并舉,構建有效的課堂環境,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努力實現高中歷史的“有效教學”。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厭學對策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6-0043-02
當下中學生的厭學現象是困擾教師、家長乃至學生自身的一個普遍問題,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也是如此。作為一種消極對待學習活動的行為模式,厭學現象的出現,與社會風氣、家庭氛圍、學校環境與學生自身心理等諸多因素息息相關。僅就教學而言,厭學現象的出現當歸咎于學習負擔的過重、教學過程的刻板、教學內容的艱深等。矯治高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學生厭學現象,要從教學關系、教學手段、教學評價、教學環境等方面多措并舉,構建起多元化的策略體系,努力實現高中歷史的“有效教學”。
一、形成平等對話、教學相長的教學關系
就課程性質而言,作為一種典型的知識性課程,歷史課既不同于語文、數學的實用性,也沒有音樂、體育的操演性。因而高中歷史教學中出現的學生厭學現象,往往與授課老師單向的照本宣科式的知識灌輸有關。如若教師只是拘泥于教科書上的內容,亦步亦趨地傳達歷史知識,學生就易于產生倦怠心理,課堂氣氛便會趨于沉悶。消除高中歷史教學中出現的學生厭學現象,首先要對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反思與超越,摒棄“一言堂”、“填鴨式”教學。教學活動是由教師、學生、教材三位一體而構成的。歷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扮演著多重性的角色,首先教師是教育者,起到向學生傳授歷史知識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又是組織引導者,組織開展各種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與學習興趣;同時還扮演著合作者的角色,與學生共同完成歷史教學任務。歷史教師應當明確上述職能,并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構建平等對話、教學相長的教學關系。
二、實施講授為主、多元并舉的教學手段
矯治歷史教學中的厭學現象,要實施講授為主、多元并舉的教學手段。必須堅持講授為主,畢竟歷史知識的有效傳達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當然,講授歷史未必便是“填鴨式”教學,學生也未必就要被動式接受。如果教師能夠在課前充分掌握史料,閱讀課外書籍以拓展知識儲備,課堂上能夠以生動幽默的語言、曲折動人的情節、深刻具體的分析來將歷史知識娓娓道來,能夠契合學生的興趣、情緒、愿望等,使其受到啟迪,產生共鳴,就能夠引發學生進行積極地接受與思考。
在堅持講授為主的同時,要積極拓展課堂討論、競賽搶答、角色扮演等教學活動,探索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尤其要注重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例如可以選取一些生動而具有代表性的影視作品片段進行輔助教學,像《辛亥革命》、《建國大業》等電影、《中國史話》等紀錄片都可以運用到教學當中。通過斑斕多彩的感官沖擊、生動曲折的故事傳遞、身臨其境的情感熏染能夠有效地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陶冶學生的情操,調動起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需要明確的一點是,信息技術的運用不能喧賓奪主,而且沒有任何一種教學方法是萬能的,因此必須要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綜合使用各種教學手段,“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要與常規的、甚至是傳統的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發揮各自的優勢,體現出整體的功效。”[1]如此才能夠盡可能地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真正的體現。
三、采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評價策略
教師課堂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教學智慧、語言能力、人格情懷的真實體現,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態度與心理發展,厭學現象的出現也往往與教師課堂評價的優劣有一定的關聯。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當積極采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評價策略,“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關注個體的處境和需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激發個體的主體精神,為學生量身打造促其發展的課堂評價語言,以促進每個個體最大可能實現其自身價值”[2]從而實現教師與學生在情感與精神層面的交流與共鳴,促進學生消弭厭學情緒,端正學習態度。
四、構建互動有效、意興盎然的課堂環境
上述論及的互動性教學關系的構建、多元化教學手段的實施、情感化課堂評價的運用等,歸根結底在于努力形成一種互動有效、意興盎然的課堂環境,只有在這種積極的學習氣氛中進行歷史教學,學生的厭學情緒才能得到更好地矯治。課堂環境又分為思考環境、情感環境與人際關系環境等,教師應當運用幽默生動的知識講授、平等互動的師生對話、積極熱烈的教學活動、以情動人的課堂評價等諸多手段,來共同致力于良好的課堂環境的營造。惟其如此,高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厭學現象才能在教學層面上得到最大程度的消解,歷史課程的“有效教學”才有望得以實現。
參考文獻:
[1]葉小兵:《論中學歷史教學中的現代信息技術》,《歷史教學》,2003年第9期。
[2]張虹:《提高課堂評價語言有效性的研究》,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