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躍洲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6-0062-01
當前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課程中仍然延續著傳統教學的一些弊端,嚴重地制約著新課程的有效實施和課程目標的有效實現。突出表現在:在教學方法上,重教師單向的知識灌輸,輕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在教學內容上,重課本知識,輕生活實踐;在學習評價上,重學生的卷面成績,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那么,如何解決上述問題,提高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效果呢?作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師,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做了一些嘗試,在創新教學上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借此談談自己的想法。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從自己豐富的教育經驗出發,認為“學生有了興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濃厚的興趣會使個體產生積極的學習態度,推動他興致勃勃地去進行學習。一個對某一學科產生強烈而穩定興趣的學生,就會把這門學科作為自己的主攻目標,學習過程中會自覺地去克服重重困難,排除種種干擾。總之,興趣是一種帶有傾向性的心理特征,是人的一種積極探究某種活動的傾向。同樣,學生各科學習成績的高低,在某種程度上也取決于學生對各科的學習興趣。思想品德課就是學生最缺乏興趣的課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激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思想品德課教學效果的關鍵。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過程不僅僅是認識發展的過程,也是情感發展的過程,是認知發展和情感發展的統一。情感是學生認知能力發展的動力。如果在教學過程中,不考慮學生的情感因素,學生雖然能學到知識與技巧,但由于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就不能使他們始終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所學知識也會因未經過人的積極情感的強化和加溫而被很快遺忘。因此,在中學思想品德課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
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任何一個優秀的教師,他必須是一個善于激起學生對自己課堂興趣,確立自己課程吸引力的教師。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對學生的學習有直接的,且有很大的影響。
二、聯系生活實際,提高課堂教學活動的實效性
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強調:“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沒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事實如此,人的思想品德正是通過對生活的認識和實踐逐步形成、完善的,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應該在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為他們正確認識自我,處理好與他人、集體和國家的關系,使思想品德獲得健康發展提供必要的幫助。
在思想品德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走出照本宣科、空洞說教的誤區,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理論聯系實際,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范,學會運用這些要求和規范觀察個人、他人與社會的現象,著手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為將來的社會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如在講解“面對變化發展的社會生活”一課前,筆者先布置了一個任務:請學生通過調查、訪談等方式,了解我市近年來發生的變化。課堂上學生暢所欲言,歷數市區的巨大變化:平房逐漸被高樓大廈取代、外資企業逐漸增多、城市綠化明顯改善、私家車進入普通家庭,等等。在此基礎上,筆者進一步引導學生結合教材相關知識,思考、分析我市發生巨大變化的原因,深化學生的認識,實現知行的和諧統一,教學效果很好。
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思想品德課堂的有效性
傳統的思想品德課教學模式過分強調教師的教,忽視學生積極主動地學,學生的實踐活動往往只限定在做練習、做作業這一環節上,而在其他教學環節,學生幾乎是“無事可做”。因此,如何在實踐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參與”、樹立“人本觀念”,是我們必須關注和解決的大問題。
思想品德課的實踐教學強調學生的主體意識,突出“主體參與”,要有“人本觀念”。
“人本觀念”應用在教學中,就是各項教學活動都應把學生放在首位,運用各種科學的方法和途徑,使每一位學生都成為課堂組織管理的參與者,都能以主人翁的姿態從事學習,全身心地為實現課堂學習目標而努力。由此可見,“人本觀念”的要求就是要在一切教學管理中解決好人的問題,即解決好人的思想、認識、情感以及知識、技能等問題。所以,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應當大膽嘗試實踐教學,改變以往“教師為主導”的模式,努力喚醒、激勵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與教師共同參與教學活動。我們每一個教師都應樹立“以學生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教學意識和教學觀念。
所謂“主體參與”,是指不僅把學生作為學的主體,而且要看作教學過程的主體,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發揮其主動性、能動性,達到鍛煉學生能力、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傳統教學模式中大多把教學目標定位在引導學生掌握知識,實行灌輸式教學,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地記和聽。而素質教育則是把教學目標定位在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和提高上,即把學生視為具有多方面發展需要和發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觀能動性、能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人。思想品德課的實踐教學,就是從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方式出發,鼓勵學生大膽思考,積極參與,更好地發揮其主體作用。比如,在課堂上,筆者鼓勵學生談自己的親身經歷,談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當眾提出來,然后發動同學們一起“會診”,從課本中尋找“良方”,運用心理品質的有關知識解決學生實際生活中的許多煩惱,諸如人際關系、考試焦慮、心理障礙等。學到的法律知識也能幫同學們解決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一些糾紛和問題,諸如消費糾紛、維權方式等。同學們放棄往日對思想品德課枯燥無味的偏見,認為學習這門課很實際、很有用,能解決許多生活中的問題,能為人生指明正確的航向,也就使他們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起來。
四、要讓學生在教學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實現思想品德課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
傳統的教學認為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即可,事實上這是遠遠不夠的。俗語講,“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嚴格來說,學生除了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外,還應掌握運用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和技巧。思想品德課必須改變單向灌輸,以知識傳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因為這種教學模式不僅沒有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活動中,還嚴重地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壓制了學生創造能力的開發,助長了學生的學習依賴性,阻礙了學生素質的提高。 教學中,我們應努力探索師生互動,以創新能力培養為主。也就是做到,在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把“備”的重點放在對學生的了解和分析上,把“教”的重點放在學生學習方法指導上,放在對學生分層要求、分類提高上,把“導”的重點放在學生心理、思維的疏導上,把“考”的重點放在學生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上。而培養創新能力正是素質教育的重點。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應啟發、引導學生善于把不同知識重新組合解決問題;善于從不同角度來觀察、分析問題,開拓思維,大膽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等。如按照社會主義的道德標準,隨時注意自我約束和自我不良行為的矯正,規范自身言行,并懂得運用所學的基本理論去分析闡釋各種社會現象。
筆者在教學中始終堅持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作為思想品德課教學的最終目的,力求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力提高所產生的最實際的效應就是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政治的積極主動性,保質保量的完成課堂任務,提高課堂效率。
當然,對于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激活思想品德課堂的方法多種多樣,需要我們有刻苦鉆研、探索的精神和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反復實踐、不斷總結。這樣,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一定會形式多樣、不斷創新,一定會不斷發展,擁有更光明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