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煉成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6-0125-01
新的一輪課程改革,進一步促使數學生活化,數學與生活進一步接軌是指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過程。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滿著數學。因此,數學教學內容應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設計數學問題,讓學生真正體驗數學與生活的關系,從而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為此,教師要經常引導學生提供他們所熟悉的經驗,充分利用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和他們所熟悉的事物組織教學,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課堂化,將抽象的數學轉化為有趣、生動、易于理解的事物,貼近生活,這就要求小學數學教學要與生活進一步接軌。
批改作業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用得好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成為他們學習的動力。
一、數學情境與生活接軌
教師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問題作為數學活動的切入點,能讓學生感到數學來自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學習的好奇和興趣,從而進入一個良好的學習狀態。在日常教學中,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作教學實例,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習數學知識。
如:在教學《分桃子》一課時,我創設情境:先要求每個學生拿出9個桃子放在盤子里,每盤放的個數一樣多,有幾種放法,可以放幾盤?當學生操作完之后,從中選擇五種:(1)每盤放3個,9÷3=3(盤);(2)每盤放9個,9÷9=1(盤);(3)每盤放2個,9÷2=4(盤),多1個;(4)每盤放4個,9÷4=2(盤),多1個;(5)每盤放5個,9÷5=1(盤),多4個。接下來引導學生觀察上面五個除法式子,并提問:可分成幾種情況。學生于是很快的觀察到:一類正好分完,另一類分完后還有剩余的。于是老師再畫龍點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這是我們以前學過的;分了以后還剩余的算式,我們就把它叫做“有余數的除法”,這樣創設生活情境,可以使課堂教學更接近現實生活,使學生身臨其境,輕松的接受新知識。
二、數學理解與生活接軌
生活是數學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滿著數學問題。善于捕捉生活現象,溝通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把生活中的問題逐步抽象成為數學問題,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使之產生學習需要的有效方法。新的課程標準更多地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探索數學規律,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自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數學問題,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數學無處不在,生活處處有數學。
如:在教學兩位數乘法后,安排這樣一個數學問題,學校組織師生去公園游玩。老師28人,小朋友150人。公園門口寫著:門票成人每人30元,學生每人15元,團體30人以上每人20元。請同學們設計一種你認為最好的購票方案。對這個問題,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設計方案:
1.全買團體票:(28+150)×20=3560元
2.不買團體票:28×30+150×15=3090元
3.一部分買團體票,一部分不買:(28+2)×20+(150-2)×15=2820元
通過不同的方案的比較,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理財的意識。
三、日常生活“數學化”
孩子們的知識應該是在對話中形成,在交流中重組,在共享中倍增。在今天的“課堂超市”環節中,這一切體現得淋漓盡致。如:我先出示了文具價目表:籃球95元/個,排球50元/個,之后出示了一個數學問題,“買4個排球和6個籃球共要多少錢?”。這樣的數學問題,沒有用新教材的學生一般的解題思路只有這一種“95×6+50×4”,可是使用了新教材的孩子們卻出現了多種解決方法:(1)95×6+50×4;(2)(95+50)×4+95×2;(3)(95+50)×6-50×2。
通過“課堂超市”展示,使我們的數學走進了生活,使我們的孩子們體驗到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促使了孩子的思維開放性,培養了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四、協商批改
作業中,有時會出現些令教師疑惑不解的情況。如一個知識基礎較差,智力水平不高,平時作業不認真的學生,有時卻做得很好,他是有了進步,還是搞了虛假作業呢?一個向來作業水平較高的學生有時卻做得很不好,這就有可能是特殊情況造成的。又如:有的同學解題過程很特別,很簡略,而結果是正確的。這是一種結果的偶然巧合還是一種新穎別致的解法呢?為了實事求是地批改作業,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習積極性,禁止抄襲作業的現象發生,我們可以采取當面了解情況,協商批改的策略。例如計算401-(8+7)×25 時,有一位學生這樣做:“401-(8+7)×25=25+1=26.”教師對這種解法有點疑惑,就找來該生詢問,學生說:“減數(8+7)×25是15個25,被減數401是16個25加1,這樣得數便是25+1=26. ”教師對他這種富有創造性的思路給予了肯定和鼓勵,同時指出作業中應該用解題步驟把思路表示出來,通過協商給他評了一個恰當的等級。
五、鼓勵上進
造成一些學生作業質量差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要想使學生改變現狀,取得大的進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即使是優等生也會時常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難。因此,我們可以采取客觀評價與鼓勵上進相結合的批改策略。當學生通過努力,在作業的某方面有所進步時,或者在特殊困難面前沒有退縮,能照常完成作業時,哪怕沒有全部完成對,都可以不失時機地適當抬高評價等級,對他們進行鼓勵,使其體會到戰勝困難取得成功的快樂,從而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比如我班的小明同學學習成績比較差,每次作業難得有幾題會做對,不是不認真只因智力有限也怪不得他。
教師批改學生作業的過程不是一個簡單機械性的重復勞動,而是一種復雜的、具有創意的過程,需要教師憑著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追求,憑著對學生高度負責的精神,才能夠把學生的作業批透,獲得教學信息反饋的第一手資料,為課堂教學打下基礎。
總而言之,引導學生捕捉生活現象,發現數學問題,將數學教學與生活接軌,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數學素材,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處處有美感,縮短數學與生活的距離,擴大了學生的認知視野,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既滿足了學習和理解數學知識的需要,又體會了數學的價值,培養了數學興趣,何樂而不為呢?為了使數學更接近生活,讓數學教學充滿生活氣息和時代色彩,真正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自主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刻不容緩的教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