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駿昊 金曉巖

雖然按照中國酒業協會副秘書長何勇在2014中國啤酒業年度峰會上的表述“啤酒業的微利時代將逐步遠去”,但從去年“啤酒虧損企業占比為酒業最高及上游原料企業開工持續不足”的現狀看,上述對于這個產業的預判尚且較為樂觀。據中國酒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在2013年釀酒行業中,啤酒行業的虧損企業占企業總數的比例仍然遠高于其他酒種,達28.3%,而白酒為6%、葡萄酒為12.8%、飲料酒為11.2%。
業界分析認為,當原本固守一方的區域啤酒企業的安穩日子被國際品牌或是全國性品牌企業攪局的時候,區域市場競爭則變得更加硝煙彌漫。在此影響下,很多品牌力不足的區域中小型啤酒企業便不得不采用低價銷售的方式來換取市場份額,加之釀酒原料成本的逐年上升,從而造成利潤水平的下降。也因此,我國多個省市陷入利潤負增長甚至虧損狀態。去年,利潤負增長的有8個省市,虧損省市仍為4個,分別為天津、山西、黑龍江和湖南。
有專家表示,中國的啤酒行業盈利水平仍然低下,和啤酒產品本身的價值不符。除因上述過度競爭外,原材料行業困境難解同樣對啤酒企業是一種挑戰。
就啤酒原料行業整體現狀而言,更不樂觀。正如中國酒業協會近期發布的報告介紹,全行業仍未走出經營困境,與我國釀酒行業中的其他行業門類相比,發展相對緩慢,企業整體技術水平、經營水平仍然相對落后。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副院長張五九進一步介紹稱,總體上講,我國啤酒原料行業由于發展時間較短(啤酒工業在我國的歷史有114年,啤酒原材料不足30年),總體發展水平和市場競爭能力仍有待提高。
“我國啤酒原料行業布局不均衡,導致企業開工率較低”,張五九說,而這個問題主要在麥芽行業較為突出。據介紹,目前我國麥芽行業產業布局存在“東部沿海密集、西部內陸稀疏、東多西少”的現象。
據調研統計,2013年,甘肅、新疆兩省區的60余家麥芽企業開工生產的可能已不足15家,而全國近300家麥芽企業如今開工生產的可能不足50家。另有數據顯示,我國啤酒行業的原料對外依存度達到65%。
“可以預見,隨著我國啤酒大麥種植面積進一步萎縮,國內尤其是內陸地區內蒙古海拉爾、新疆、甘肅等地的麥芽企業仍將進一步萎縮。我國啤酒原料行業生產過剩的局面可能發生改變,而中小型麥芽企業的生存問題值得高度重視。”上述報告稱。
張五九分析認為,正是有原料企業開工不足等諸多問題的存在,使我國啤酒原料行業生產成本大幅提高,對生產和產品供應產生了影響。
2014中國啤酒業年度峰會上,深陷困境的各啤酒企業巨頭也紛紛表達了試圖在微利基礎上提高公司盈利水平的迫切。“要適合未來的發展,不斷推出中高端的新產品,以適應消費升級,這是中國啤酒行業的當務之急。”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孫明波表示。
同時,其他啤酒企業也發表了相關調整產品結構、不斷向高端化的意愿。其中,華潤雪花啤酒(中國)有限公司營銷中心總經理曾申平透露,在雪花去年逾1000萬噸的銷量中,中高端產品銷量就達到約450萬噸,同時高端化產品線近年來占比越來越高,而且從利潤回報來看也是上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