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

最近,我看到一篇短文,是關于“道”與“德”的辯證關系的,感觸很深,原文如下:
“德是道的結果,道是德的原因。德是道的形式,道是德的內容。有道,必有德,有德,未必有道。無道,必無德,無德,必無道。有道之德是真德,無道之德是偽德。東施效頻,邯鄣學步,是無道而修德的典型。所以,若是不明白什么是道,卻去執著于修德,多是自欺欺人,難成正果”。
聯想到近幾年健康產業急功近利、透支信譽甚至制假、售假的亂象,正是“無道”和“缺德”的表現。
健康產業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而這個規律就是健康產業的“道”;健康產業有其順時而動的運作模式,而這個模式就是健康產業的“德”。
健康產業的“道”與其它事物的發展規律一樣,是客觀存在,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而改變。那么,健康產業的“道”究竟是指什么呢?那就是健康品的消費需求和市場競爭所形成的產業發展規律,也就是健康產業的發展總趨勢。這個規律包含兩方面:一是人類對健康生活的永恒追求,這就會促進消費需求的不斷增長,而且,人們總是希望花最少的錢換取質量最優、價格最低的產品和最優的服務;二是廠商為了滿足消費需求而不斷提高生產力水平,不斷向市場提供新產品而搶占市場先機,而且,廠商總是希望花最低的成本獲得最高的利潤和最多的消費者。
消費者和廠商的想法是矛盾的統一體,其中消費者的想法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著決定性作用,影響著健康產業發展的節奏和方向,人們只能尊重它、順應它。這才叫以人為本。
健康產業的“德”是市場競爭思維的外在表現,就是所謂的“運作模式”。它包含贏利模式、服務準則、企業文化和社會責任。現在許多企業家都在“德”字上狠下功夫,例如:企業文化崇尚“厚德載物”、對待客戶高呼親情服務、銷售活動借用公益贊助等等,所有這些都是為了掩護一個“贏利模式”的悄悄進行。這樣的“德”就是“無道之德是偽德”,因為,它沒有以人為本,沒有站在消費者的立場,沒有尊重健康產業的發展之“道”。所以,“有道,必有德,有德,未必有道”。道之不存,德將焉附?
當前中國健康產業的發展已經成為一項令人矚目的事業。特別是在2013年8月28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提出“放寬市場準入,鼓勵社會資本、境外資本依法依規以多種形式投資健康服務業……使社會力量成為健康服務業的勁旅”。 這是我國加快推進小康社會建設,迎接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提出的。這是一聲春雷,必將給健康產業帶來春的生機!它不僅適應了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而且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健康產業對人的本身的關注,使得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被賦予了更多的內涵。正由于此,在今天的亂象中,我們必須獨善其身,勿要隨波逐流,必須對我國健康產業的發展進行系統性的冷靜思考,全面而更好地把握我國健康產業的發展機遇。
德善投資是致力于健康產業投資的新興企業,也曾經悟道不深,在企業發展道路上遇到許多困惑。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可見悟道不分早晚,行道哪分先后?如今,德善投資搭乘健康產業的快車,必將“尊道而貴德”,把企業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義務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奉行取之于社會,回報于社會的價值觀,對客戶增加服務元素,增強服務功能;對同行繼續堅持互利多贏的合作機制,促進共同發展;在投資結構方面,將側重于健康服務業的資金投放,推行居家養老、綠色生態養老模式試點,體現人文關懷,以人為本,以正道真德獲取義利。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謹以此文與同行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