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恬逸
【摘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這就說明了“安全”是開展一切活動的前提基礎,《綱要》突出了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也讓我們意識到正確的安全教育能為幼兒的健康成長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
【關鍵詞】安全意識自我保護教育方式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6-0185-02
案例背景:
“陳老師,小欽把茶水倒到穎穎的脖子里去了。”正在組織孩子們喝水的張老師突然跑到我身邊。我趕忙放下手中正在準備的材料,箭步沖向茶桶旁邊。看到穎穎站在水池邊哇哇大哭的樣子,心里有些忐忑:這水該有多燙呀,會不會燙傷了?我掀開穎穎的領子,有點紅,濕了條毛巾,趕緊給穎穎敷上。隨即,我讓張老師試了下茶桶里的水溫。張老師說:“這茶桶里的水,我已經涼了一會兒,下午起床后,我就把蓋子打開了。”我試試了水溫,松了口氣,心想:“還好,還好,這個溫度還算好,不嚴重。”不過,這么冷的天,這樣一杯水從脖子里灌進去,接觸到皮膚還是有點燙的,估計孩子也嚇壞了,哭個不停。我蹲下身子,安慰著穎穎,讓她別哭。詢問她脖子處有什么感覺,燙嗎?疼不疼?漸漸的,孩子的情緒也好了一些,嘴巴上也說不痛了。我寬慰了一下有些緊張的張老師,并叮囑她給穎穎換塊冷毛巾再敷會兒,幫她把濕了的內衣給換下來,防止感冒。處理完穎穎,我看了看站在一旁的小欽,他站在那兒一動不動,可能是被穎穎的哭聲給嚇到了,也可能是意識到自己做錯事,要被批評了。“小欽,知道自己做錯事情了嗎?”我問道。“我把水倒到穎穎的脖子里去了。”“那你知道水有多燙嗎?這樣會把小朋友燙傷的。”小欽不說話,無辜地眨巴著眼睛。我讓小欽先和穎穎道歉,讓他第二天帶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給穎穎,作為做錯事后的補償與懲罰。
我的想法:
簡單地處理完這件事后,不禁讓我有些心有余悸。暗自慶幸的是,今天的這杯水幸虧不燙,要不然該如何向孩子的家長解釋?燙傷了的孩子該如何面對自己的傷疤?孩子的無知過錯,也許會讓對方留下永遠的傷痕,而他對自己的行為卻不知其然。孩子有安全意識、有自我保護的意識嗎?一個個問題在我腦海里不停地盤旋著。就這樣簡單地處理這件事,是不是過于草率了?我決定,該給孩子們上一課了,讓他們了解一下“水”的危害。我給電熱壺插上了一壺水,等待著上課。
我的做法:
“咕嚕嚕”的水沸騰著,被我端上了桌子,孩子們看著不以為然。“小朋友們,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嗎?”“水!”“這是一壺燒開的水。”我提高了音量,重重地解釋道。“你們知道它有多燙嗎?”“燙?”孩子們對這樣的概念很是模糊。“有沒有誰來感覺一下水有多燙?”“我,我,我……”看著孩子們這么想來體驗,不禁讓我有些無奈,也許他們還覺著這是老師在和他們做游戲,很好玩。我請了幾個孩子上來,用小手輕輕地碰一下水壺壁(安全范圍內)。只見這些孩子,小手剛一上去,就立馬縮了回來,緊緊地握著,眼睛眨巴眨巴地看著我,沒有了剛剛上場之前的勇氣了,看來已經是感覺到了。“來,告訴小朋友,你們的小手什么感覺?”“痛。”“麻的,好燙呀!”“好燙,我要吹吹!”“有沒有哪個小朋友還想試試?”這時沒有孩子再敢舉手嘗試了。我掀開水壺的蓋子,一股熱氣騰了上來。孩子們看著熱氣騰騰的開水,已是不敢說話。“我們喝的水,就是從這個開水壺里燒出來的,這水壺里的水比外面的溫度還要高,還要燙!”孩子們安靜地聽著,時不時地點點頭,同意我的觀點。“這么燙的水潑在身上會怎么樣呢?”我問。“會很疼!”“會受傷。”“會被燙紅的,還會起泡泡。”……“小朋友,你們說這么燙的水能潑到別人身上去嗎?”孩子們搖搖頭,小欽也連聲說:“不了,不了,下次再也不這么做了!”“這么燙的水,不僅不能潑到別人身上,自己喝的時候也要注意,要涼了才能喝,不然也會被燙壞的。”
我的反思:
這樣的一杯水,潑在了穎穎的身上,也澆上了我的心頭。今天在教室里發生的“潑水”事件給我很大的警示,孩子的安全教育是不容忽視的。在我們身邊,危險存在于各個角落。它小到:做手工時,剪刀剪到了小手;拿鉛筆時被筆尖戳到了眼睛;走路時,被桌椅絆倒,磕破了皮等。大到:被陌生人拐賣、火災、地震等自然災害。如何讓孩子避免這大大小小的危險,提高他們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是至關重要的,而作為成年人的我們該用什么樣的教育方式也值得我去深思。
一、分析幼兒,感知幼兒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3~6歲的幼兒年齡小,缺乏基本的安全知識和相關的生活經驗,缺乏獨立判斷的能力。此階段的幼兒對外界事物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索欲,他們好玩、好動、好模仿,會在缺少充分思想準備的情況下去模仿嘗試。正是如此,他們忽略了身邊的隱患,對周邊環境中的危險與不安全無法預知,也不能做出正確判斷,更不能預知其產生的后果。同時,在面臨危險時也不知該采取怎樣的措施保護自己,從而導致了不該發生的一幕幕。正如案例中,小欽他也許是因為好玩才將茶水倒入穎穎的脖子里,他無法預見其行為會產生燙傷的后果。穎穎呢,用哭喊來表示其受到的傷害,她并不會選擇正確的方法來保護自己。這讓我們更加清楚地知道,作為成人,需把幼兒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在平時的教育活動中,注重提升幼兒的安全知識經驗,提高自我保護的意識。
二、正確教育,讓幼兒在體驗中增長經驗
現如今,我們時常聽到一些關于孩子受傷的新聞。如:自己在家中浴缸里玩水,溺水身亡;模仿“燒羊羊”的動畫片情節,把自己的玩伴捆在樹上燒著;學生校園群毆事件等等。從一個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發現,幼兒不能判斷是非對錯,也不能預知自己的行為會帶來怎樣的后果。幼兒是因為年齡小,那我們成人就應幫助他們提高意識。
反思我們的教育,我們不難發現,現在的孩子被成人保護的很好,很多會危害到孩子生命與利益的東西,成人都會自己竭盡全力去阻擋,不讓孩子接觸,不讓他們受一點傷害。就如,小朋友在家喝水,家長們都要涼好了,自己嘗一嘗覺得水溫合適了,再給孩子喝下。可是用這樣的方式,到底是幫了孩子還是害了孩子呢?也許正是因為這樣過度的保護,讓孩子對外面的世界沒有自己的認知感,沒有自我的防御能力,反而讓他們更加容易受到傷害。
我們何不放開手,讓孩子在成人的陪同下,親身去體驗、去感受。就如“水”來說吧,生活中,我們少不了它,它是萬物之源。可是,“水”給我們帶來的危害,也是處處可見的。被開水燙傷、游泳時溺水、洪澇災害等等。我們可以帶著孩子去感受水的溫度、感受水的深淺、感受水的力量。在一次次地體驗中,增強了孩子的安全意識,而不是在一次次成人的保護下,去刻意避免危險的存在。
三、生活滲透,強化幼兒的安全和自我保護的意識
在平時的一日生活中,安全知識存在于各個角落。作為老師和家長的我們,可以適時適當地提醒幼兒安全的重要性,也要抓住每個契機,強化孩子的安全意識。首先,我們要建立安全常規,借助兒歌等形式,讓幼兒把常規融入自己的行為習慣之中。如:滑滑梯活動中,我們編了兒歌:“滑滑梯,真快樂。安全牢牢記心頭。一個一個排好隊,不推不擠慢慢來。”其次,我們可以借助圖片、網絡影像,讓幼兒直觀地感受危險給我們帶來的傷害。如:燙傷兒童的照片、拐賣幼兒的新聞、地震后的照片等。我相信那一張張觸目驚心、慘不忍睹、痛心的照片會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提醒他們危險隱患的存在。同時,在幼兒園中,我們也要開展一些避難避險的活動,如:“地震來了怎么辦?”、“消防演練”等活動,教會孩子正確的自我保護的方法,提高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
一杯水,一次教訓,時刻提醒著我要將孩子安全放在首位,要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的方法。一壺水,一次體驗,讓孩子體驗危險的存在,不讓無知傷害自己。這次的教訓,也提醒著我們,希望我們大人能正確地面對孩子們身邊的危險,在自己能控制的范圍中讓孩子自己面對危險,直視危險,正確地引導。也希望我的小寶貝們能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