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英 韓麗君
【摘要】目的:彌補理論學習過程中相對缺乏的臨床見習階段,縮短醫學生理論和實踐的距離,盡快進入并適應臨床實習過程,能較快掌握如何對病情進行分析、診斷和處理。
【關鍵詞】專業知識強化培訓縮短距離盡快適應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6-0247-01
目前我國職業學校普遍存在臨床醫學生相對缺乏臨床見習階段,理論課結束后即進入臨床實習階段,實習過程中學生比較迷茫,不能夠進行及時的角色轉換,最后導致實習效果不理想。為此,我們通過教學改革,對進入臨床實習前的醫學生專門進行一個專業知識的強化培訓,幫助并使學生順利地進入并較快的適應臨床實習過程及圓滿完成實習任務。
一、研究目標、對象、方法
(一)研究目標
通過對臨床實習前的醫學生進行專業知識的強化培訓,了解學生能否較快實現角色轉換和適應臨床實習,從而觀察強化培訓后的實習效果。
(二)研究對象
以我校09級春中醫、09級秋中醫1、2班和10級秋中醫1、2班的學生為實施對象,隨機抽取實驗班和對照班,參與研究學生總數251人;其中男生104人,女生147人,年齡段為16~18歲。入學由學生科依專業的不同隨機編班,授課教師從選擇對象中隨機抽取單元實驗班和對照班,分組列表如下:
(三)研究方法
我們采用的科研方法有比較法、調查問卷法、模擬場景考試法。比較法以學生為主,調查問卷法以學生和實習醫院帶教老師為主體,模擬場景考試法以學生為主。
1.選擇研究的范圍
在臨床科目中,我校開設有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科目。我們選擇其中的主干課內科 、外科和診斷學基礎中的部分內容為研究范圍。這三門科是臨床醫生必需掌握的重要課程。
2.選擇教師
選拔有多年教學經驗和臨床經驗的老教師和工作積極、踏實,有敬業精神的青年教師,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培訓前統一培訓內容,統一授課方法。
3.教學具體過程
(1)教學過程安排
對實施班級進行隨機分組,對實驗班的學生在專業課結束后進行3周專業知識的強化培訓。在學生離校進入醫院實習前進行一次模擬場景考試。在醫院實習過程中,對學生和帶教老師進行訪談,填寫調查問卷,了解培訓后效果。
(2)教學方法
實驗班在培訓過程中,先由教師對培訓內容重點部分精講,之后進一步進行臨床技能強化訓練。教師根據培訓內容把設計好的模擬題發給學生。隨后學生進行練習,即“模擬醫生”與“模擬病人”進行一對一、面對面的問診,體格檢查,并寫出初步診斷和診斷依據、進一步檢查、治療原則。教師點評,學生討論,最后由教師歸納總結,找出存在問題并予以及時解決。其中的技能操作部分,均在實驗室授課。先有教師邊講邊示教重點操作步驟,隨后學生分組在實體上練習。教師逐一檢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在以上的內容培訓結束后,進行綜合模擬場景考試。
二、結果
(一)模擬場景考試
對照班和實驗班分別采用相同考試內容,考試方法是學生2人1組,監考老師2人1組,采用筆試和實體操作兩種形式。實體操作時讓學生互相檢查。監考老師對學生同時評分,然后對考試成績進行匯總。成績如表1所示,經X 2檢驗和T檢驗對照組和實驗組的優秀率有顯著差異。實驗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及格人數對比無差異。
表1模擬場景考試成績統計表
統計處理:X20.01(1)=6.63 ≥90: X2≥90=14.824 X2≥90>X20.01 P<0.01
X2檢驗:X20.05(1)=3.84≥60:X2≥60=2.017X2≥60
T檢驗:T0.01=2.58T優=3.84T優>T0.01 P<0.01
T0.05=1.96T及=1.42T及< T0.05 P>0.05
(二)訪談及問卷調查情況
對照班和實驗班同時進行問卷調查,2009級和2010級所有實施對象及醫院的帶教老師,實事求是的對問卷內容作出客觀評價。問卷調查人數學生共369人,從實驗班和對照班隨機平均抽取人數(某些學生可以重復抽查2-3項)合計贊成率占96.7 %,帶教老師總人數75人,合計贊成率占93.4 %。
三、討論
(一)調查結果統計中的影響因素模擬場景考試成績統計結果均表明,實驗組優秀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而兩組的及格率對比無明顯差異,一方面是實驗班經過強化培訓,而對照班沒有參加培訓,整體綜合思維水平不一致,另一方面是樣本量和抽樣誤差有關。
(二)培訓內容選擇培訓內容選擇好壞,是能否組織好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提高學生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整體素質得到明顯提高。
通過對臨床實習前醫學生進行專業知識的強化培訓的研究與實施,無論是問卷調查,還是考核的統計分析,結果表明,應該在學生理論課程結束后給予一個專業知識的強化培訓。這種教學形式可以彌補我國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與臨床接軌的空白,使學生能夠順利的適應角色轉換,縮短醫學生從理論到進入臨床實際運用能力的過渡期,為社會培養實用型、能力型人才,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