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瑤
非常支持學校把“計算課”“練習課”“解決問題課”這三種重難點課型作為本學期的數學課程研究重點,而且在“市教科院督導檢查”這樣重要的活動中推出這三節重難點課,本身也體現出我們學校數學研究的樸實與務實!
很有幸代表學校呈現“解決問題”一課的研究,心中有壓力,但也很期盼。我很想把我對《解決問題》這種課型這么多年來的理解融入我這節課中,讓教科院的專家們為我“把把脈”,看看我對這種課型的理解和實施是不是正確的,還可以怎樣去努力?
“解決問題”是近年來國際上提出的數學教育的行動口號,它給國內外的數學教學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解決問題”教學也因此受到更多的重視,那么什么是“解決問題”教學呢?一般認為,它是指在教師的適當指導下,學生以已有的認知結構為基礎對數學問題進行探索,獲得問題的最終解決,從而掌握一定的數學思想方法,并在這一過程中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而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解決問題”的教學策略也不斷推陳出新,正如課后研討中,教科院康博士提到的:“有些老師側重在‘能夠解決問題;有的老師側重在‘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還有的老師側重在‘體驗策略多樣。”這些其實都帶給我一系列思考:
一、為什么“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教學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這是我開始設計這節課時追問自己最多的問題。結合以往的體會我就給自己這節課有四個目的定位:獲得信息、訓練思維、了解生活、明白事理。其實這也是我多年來教學解決問題課型所追尋的,所以大家會看到,這節課上的所有信息與素材都是我精心去采訪、收集、照相得來的;所有的數據我都經過反復演算,打電話給興趣組的老師核實真實性才用上的;所有的情境都是真實的,就在我們身邊。大家還會看到,每個問題解決后,我都會有一個談話環節“××每個字大約要寫1分鐘,你體會到了什么?”“每節課都要訓練這項基本功達18分鐘,說明什么?”“了解了老師的工作時間后你有什么樣的體會?”……其實這些設計都是想讓學生一節課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就獲取了身邊一些沒有留意到的信息,從中了解生活,也從每一個解題的答案去明白事理。我覺得滲透這些,會讓我們的教學更有“魂”。
至于“訓練思維”,那更是解決問題教學的“血與肉”了!我在第二個思考中會重點談到我的理解和我的做法。
二、怎樣“解決問題”
我們執教者時,常會遇到一些在“解決問題”題型中特別有障礙的孩子,他們要么是連題都讀不懂;要么是不知哪些信息有用,怎樣用,加減乘除亂猜;要么是方法都懂了,就是算不出最終的結果和得不出最后的結論。這些其實都寓示著這些孩子在“提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列式解答”中各有弱項,所以,解決問題真的是綜合技能的最大考驗。而如何把這些技能滲透在教學中,讓孩子們在反復學習逐漸形成?
我認為應是建立數學模型,加強思維訓練。
這節課中,我不斷地讓學生從我創設的情境中去主動獲取有價值的數學信息,甚至會讓他們勾畫關鍵信息;用關鍵詞在草稿本上羅列主要信息。我還主動提供信息,但要指定信息讓學生提不同的問題。這其實就是在培養學生“提取信息”環節中的技能培養,那就是:“簡化信息”,理解信息間可能產生的數量關系。長期訓練非常有助于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
而對新授課環節,由于“連除問題”學生以前解決過不少,有經驗,所以我把訓練思維的重點放在:說清每步的思路和方法的對比梳理上,在算法多樣化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對思路的反思和表述能力,這一點在應用題教學中應經常使用。
而分析法和綜合法的適當滲透也是為了開拓學生的思維模式,不一定都從信息到問題去思考,有的時候不妨從問題入手去找有價值的信息也是不錯的思維方式。
其實在以往的教學中,我還經常用到以下方式來促進學生解決問題技能的培養:(1)用簡短的標題或畫線段圖等圖示分析數量關系;(2)改編應用題的訓練;(3)在比較中理解數量關系。
三、解決“怎樣的問題”
由于本課是我在本單元中提前拿出來上的,學生的計算基礎還達不到解決書本上的問題,所以我只能換素材。
數學問題解決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學生的積極性是否被激發和調動起來了,是學習成敗的決定性因素。創設問題情境正是為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誘發學生解決問題的需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情境、依托情境,對學生在情境發生發展過程中學習數學、發展數學,體驗數學的價值至關重要。
而創設怎樣的情境才能激發學生的解題欲望呢?我一直秉承的是讓學生解決身邊的問題,基至有時可以從一些毫不起眼的問題入手。所以,我這節課上的“書法作品展示加寫每個字時間的采訪并解答”以及課程輔助活動中的“十字繡組”“籃球組”“編織組”“陳老師的工作時間計算”,這些素材都很小,而且都是學生身邊發生的事,他們能不感興趣嗎?
我整整花了一天半的時間想素材,收集素材,編題。而真正寫教案也就兩個小時,因為平時的解決問題就是這樣教的。這種類型的課真的不能“臨時抱佛腳”,因為所有的訓練到不到位,學生都會有最真實的體現!
數學家華羅庚說:“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边@是對數學與生活的精彩描述,新課程標準也強調“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數學與生活的關系密切,離開了生活,數學將是一潭死水,沒有生活的數學是沒有魅力的數學?!敖鉀Q問題”是溝通數學與現實生活聯系的橋梁,是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意識和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課后專家們的認可讓我堅定了“解決問題”課型的研究方向;“解決有價值的身邊的問題,積累解題策略并梳理、在解決問題中適時育德育人!”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解決問題”就在生活中而且是有用的!
(作者單位 重慶市巴蜀小學)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