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書玲
在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我發現很多小學生作文中存在的弊端都是:內容空洞、不具體,概括性語言多,描寫性語言少,敘述的語句缺乏優化組合。究其原因是學生不會觀察事物,缺乏豐富的語言積累。即使是熟悉的事物,讓學生寫在紙上,也是干癟得很。那么怎樣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呢?我認為應該從下面三個方面入手。
一、培養觀察能力,激發寫作興趣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曾經說過:“一個人的智慧從觀察天上和地下的東西而來。同時,觀察越多,得到的知識越牢固?!边@就告訴我們,指導學生觀察應從生活實際開始,但由于小學生的無意注意較強,有意注意較弱,學生對日常生活中豐富多彩的“點滴”往往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一些好的作文素材往往就這樣從身邊溜走了,學生寫出來的文章也就枯燥、乏味、缺乏新意。所以在觀察前需要教師明確交代觀察的目的和任務。讓學生觀察熟悉的感興趣的事物。只有學生熟悉的、喜歡的事物,學生才會有興趣去寫,才能表達出真實情感。如果是學生陌生的、不感興趣的事物,硬要讓學生去寫,學生就只能閉門造車,即使寫出來,也是寫得干巴巴的,毫無新意。
二、注重學生詞匯、優美語句的積累
古人云:“厚積而薄發?!必S富學生的語言積累,這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但只有通過多讀書才能積累豐富的語言。因此,我們要鼓勵學生通過多種渠道積累詞匯。首先應從課文中吸取,每一篇課文都是編者精心選來的,課文中總有新詞語出現,句式也不盡相同,我們應該摘抄其中精彩的詞語片段,熟讀成誦,融會貫通。長期堅持,強化學生詞匯的記憶儲存,日積月累,將課文的語言文字變成自己的儲備和財富,一旦用時會自然涌上筆端,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語言文字水平,還可以從課外讀物和許多傳播媒體中獲取。鼓勵學生平時多看一些課外書,讀報、聽廣播、看電視,開闊視野,獲取知識,增加新鮮語匯。同時,還要提倡學生之間互相借閱手中的課外讀物,互相學習交流。通過大量閱讀、收聽、觀看來獲取、積累,既豐富了學生的詞匯,又活躍了寫作思維。再有,我們還可制作文摘卡,讓學生將摘錄的內容分成人物、動物、景物及其他幾大類,把人物分成若干小類,以便于以后能分門別類地摘錄所遇到的好的、新的詞匯,變零散積累為整體積累。這樣既保證了積累數量和豐富性,又保證了寫作時提取的敏捷性,同時還能教給學生在文章卡上編索引,一
旦需要查找,打開文摘卡,歷歷在目,隨時拈來,不再有大海撈針的困難了。經常拿出文摘卡來誦讀品味,日久天長,學生受其語言熏陶,作文時,所需詞句就會隨著思緒自然流淌出來,奇妙組合,寫起來也就感到得心應手,妙語連珠。
三、留心生活,勤于練筆
為了激發學生的練筆興趣,讓興趣推動學生練筆,我是這樣做的。我讓每個學生都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從我們身邊發現美。我每天都能在學生的作業中看到一些好詞好句或一些精彩的片段,我便抽空在班級里進行朗讀,供學生欣賞借鑒。寫得好的,我還讓其抄下來,貼到“學習園地”上,或去投稿。這樣無形中就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再把寫作當成一件苦差事。每星期,我還布置學生寫一篇小練筆,讓學生把一周所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選擇一件印象最深的記下來,日積月累,學生積累的素材越來越多,寫出來的文章也就越有新意、越具體。
總之,我認為在作文教學中,要注重觀察,善于積累,勤于練筆,這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徑。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烏蘭浩特市愛國二小)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