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有波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個體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改革和完善,越來越多的新的教學方式方法在課堂中出現,其中小組合作學習,作為課堂中一種最常見的學習模式,成為每節課你都能看見和推崇的固定教學設計。作為一名長期工作在一線的語文教師,筆者就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一、師生要轉換角色
小組合作學習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講授,也不是整場課堂的旁觀者,而要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幫助者、指導者。教師應該將合作的觀念滲透到課堂教學的全課程,通過師生合作來帶動生生合作。在整場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是平等對話。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小組成員也必須明確自己在小組合作中的角色定位,承擔起自己的責任。既要做好自己在組內分工的任務,又要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積極主動地協助他人。既要大膽發言,表達自己的看法,又要樂于合作,聽取其他同學的意見,提高交往協作的能力。
二、要探索適合自己班級的小組合作模式
根據我們班孩子的特點,我們采取的是異質分組的辦法(教師依據小組成員的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個性等方面的不同,讓小組成員合理搭配,努力做到優勢互補),小組合作模式為:ABBC。即四人為一個小組,A一般是組長,也是整個小組合作的領導者,作為學習小組中的核心人物來組織小組的學習行為,無論是語言組織能力還是學習能力都是最好的。B是中等學生,屬于平時比較優秀,能力中間的孩子,C是稍微差一點的學生,在學習方面還需要別人的幫助。小組合作學習開始后,由A來安排學習任務,在學習過程中,A和C坐到一起,這是優差組合,C遇到問題時A會輔導他。而B和B因為程度差不多,可以相互輔導,是同等生合作。小組內每個成員在小組中都安排好特定的任務,并且根據實際情況互換。
三、小組合作學習要落到實處
由于學生存在著智力、能力、喜好等方面的差異,為了使他們最大限度地互補學習,互相幫助,達到有效的學習,這就需要教師的合理引導。首先分組要合理,我們班已經按照ABBC形式分成了13個小組,其中AC為同桌,BB為同桌。每個小組的成員兼顧能力差異,互相學習,互相輔導交流。教師應堅持放手原則:放手讓學生讀,放手讓學生說,放手讓學生想,放手讓學生問,放手讓學生寫,給學生充分的自學時間、質疑時間、探究時間和練習時間,讓小組內每個孩子發散的思維火花相互碰撞,真正學會學習。但是教學中不要只突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忽視了老師必不可少的導學性。小學生年齡小,自主能力差,采取合作學習形式時,難免在互相爭執及拖延中浪費寶貴的學習時間。教師應隨時觀察小組活動情況,做一個統籌全局的管理者與指導者,適當點撥、提示,指點好正確的方向。在合作學習時讓學生有秩序地發表自己的看法,避免個別學生獨占時間,避免爭著說、同時說的無效學習行為。培養學生善于傾聽的能力,認真聽取其他學生的發言,鑒別哪與自己的觀點是否雷同,從而提高學習的實效性。
小組合作學習,它倡導的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強調的是學生在老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使教學過程變成學生主動化、個性化的“學”,而不是教師輸入式的“教”,學生成為自主學習的主體者,自主問題的發現者,自主學習活動的參與者、討論者、合作者、探究者。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建構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能很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作者單位 重慶市渝北農業園區實驗小學)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