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世環
摘 要: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借助字、詞、故事進行法制教育,是一個很好的舉措。
關鍵詞:字;詞;故事;法制教育
當前,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滲透法制教育正在全國各地各類學校展開。筆者作為語文教師,就語文教學活動中滲透法制教育談談體會。
作為一名教師,一定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自覺做到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將法制教育滲透于各科教學活動之中,這對學生的成長是非常有意義的。
前幾年的教學大綱把教學目的與要求分為思想品德教育和基礎知識教學兩大部分。新課程標準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也就是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公民意識、守法意識、權利義務意識、自我保護意識,養成尊重憲法、維護法律的習慣,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榮辱觀,樹立依法治國和公平正義的理念,提高分辨是非和守法用法的能力,引導他們做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肩負著既教書又育人的雙重使命。怎樣把今天的學生培育成優秀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擺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課題。
語文是一門源于生活而又反映生活的學科。在多年的教學實踐活動中,我發現這一學科如果在教學時結合教學內容進行法制教育,無論是從篇章、一個點乃至一個字,只要抓準滲透時機,往往都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一個看似極其簡單的“大”字,就大有文章可作。在教學“大”字時,先引導學生認識“人”字,再引導學生討論“人”要怎樣才能變“大”,從而引導他們認識這“一”相當于一定的約束,“人”只有自覺接受一定的約束(包括尊敬父母、團結同學、遵紀守法等)他才算長“大”。讓學生從小就能知道不管做什么事,都必須用規章制度約束自己,從小樹立法制意識。在教學“囚”“牢”字時,先引導學生分析它們的字形字意,再引導討論一個人為什么會成“囚”,會坐“牢”,通過對這兩個字前因后果的討論,教育他們自覺遵紀守法,行事要以法律為準繩。在教學“以毒攻毒、以惡制惡、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等成語時,還可以引導學生注意:隨著我國法制的不斷完善,對一些詞語的理解也應發生相應變化。試想如果你挑動兩派壞人互斗,其結果你是一定要負法律責任的。你用別人對付你的方法對付別人,如果別人打傷你的眼,打掉你的牙,你也把他的眼打傷,把他的牙打掉,那么你就違法甚至犯罪了。正確的處理方法是向司法機關舉報惡人讓法律去制裁他,向司法機關起述打傷你的眼、打掉你的牙的人,讓他賠償你身體所受的傷害及經濟精神損失。這樣的滲透,對小學高年級、初高中的學生極其有用,讓正處于意氣風發、睚眥必報年齡段的孩子們懂得沖動要帶來懲罰,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也讓學生懂得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在教學《西門豹》《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時,當看到西門豹命令衛士把巫婆官紳扔下漳河,看到強占民女橫行霸道的鄭屠被正義的魯達三拳打得腦漿涂地一命嗚呼時,真是大快人心,令人拍手稱快。這時應引導學生通過討論明白事件發生在法制不健全的封建社會。隨著我國法制的健全完善,懲處罪犯只能由司法機關審判執行,任何人未經法律審判而置別人于死地都屬犯罪行為,都必須受法律的嚴懲。
鑒于語文學科的特殊性,我在進行教學時,結合教學內容進行法制教育,以字說法,以詞說法,以故事為案例說法,進行法制教育,從而達到讓學生從學習語文中獲得法律知識,自覺遵紀守法,用法律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確實取得較好的效果,這是一個很好的舉措,各位老師不妨一試。
(作者單位 貴州省織金縣第四小學)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