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烈
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把數學與生活聯系起來,從而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因此,教師要教好數學必須捕捉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問題,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課堂化。在此我談談自己從事小學數學教學的一些
體會。
一、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獲得數學經驗,必須依賴于學習實踐活動,使數學知識成為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近,學生接納知識的自覺性就越強。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創設一些生活情境,有必要時也可以帶學生走出教室,讓學生領悟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是和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從而體現出學數學的價值,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動機,產生學好數學的積極情感。
例如,在教學小數乘法時,我創設這樣的情境:“新學期里學校要為我們訂制校服,做一套校服要用布1.95米,我們五年級兩個班要訂制85套校服,你知道一共要用布多少米嗎?”這樣的生活情境導入可以使課堂教學更接近生活,使學生對小數乘法感興趣。又如,學生對于數學缺乏興趣,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于不能理解數學中的概念。特別是在新授課中,往往有一部分學生對有些數學概念一字不解。這就需要我們用現實生活中生動形象的語言對其循循善誘。如,在教學循環小數的概念時,給學生講永遠講不完的故事:“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老和尚對小和尚說,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老和尚對小和尚說……”通過實例初步感知“不斷重復”,再引出“循環”的概念,便會帶給學生具體深刻的理解。
二、讓學生從生活實踐中體驗學習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特征,獲得一些體驗。”讓學生親身體驗,在體驗中逐步掌握數學學習的一般規律和方法。教學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學生接受更多的知識,而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以便適應未來的社會。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學習的過程,讓活動走進課堂,在活動中學習數學,能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形象化,便于學生理解。數學家弗賴登塔爾認為:“數學來源于現實,也必須植根于現實?!睌祵W活動就是生活原型微型化,讓學生回歸生活,在生活中學習數學。
如,生活中每時每刻都要用到估算,在教學估算時,我要求學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學到校需多少時間,以免遲到。在教學完平方千米和公頃后,讓學生練習測一測,親自體驗它們的大小。讓學生在操場上沿著100米跑道想象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感受1公頃的大小,又讓學生在回家的路上,步測1000米的長度,試估計以這一邊為正方形的其他兩個頂點分別在什么位置,體驗1平方千米的大小。學生通過練習,體驗到1公頃、1平方千米的大小,感受到數學離自己很近,就在自己身邊。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既可積累數學知識,更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最佳途徑。
三、把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
數學教學應在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將數學學習與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使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知識生活化。掌握知識的目的是為了應用,學習數學就是為了應用,學習數學就是為了解決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的一些實際問題。而學生在運用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還可以體會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體驗到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帶來的快樂,從而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同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實際,可以促進學生探索意識和創新意識的形成,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所以當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數學知識后,教師要及時地、有意識地帶領學生走入生活,嘗試用學到的知識去觀察、分析、解釋日常生活中出現的數學現象,并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例如,在教學完小數除法后,就要求學生計算本班在學段考試中各科平均成績以及學生自己的平均成績。在教學完商的近似值后,我設計了幾個生活中的數學問題:(1)一塊布料90米準備用來制作童裝,每套童裝用布2.4米,這塊布料能做多少套童裝?解決方法是90÷2.4=37(套)……1.2(米)≈37(套),而不是37.5套,因為實際生活中衣服沒有0.5套的說法。(2)媽媽把80千克油分裝到油桶里,每個油桶最多能裝4.5千克,媽媽至少要準備多少個油桶?解決方法是80÷2.4=17(個)……3.5(千克)≈18(個),而不是17.77……個。
數學的價值就在于它在生活中的應用,我們要用數學的眼
光,發現、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因而學習數學就會產生強烈的親切感,才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動機,從而讓數學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所以,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必須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從生活中體驗數學,讓學生自覺地把數學知識運用到各種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把培養學生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貫穿于教學的始終,使學生在“數學”和“生活”的交替、互動中感受到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充滿數學的世界,從而更加熱愛數學,熱愛生活。
(作者單位 四川省瀘縣牛灘鎮中心小學)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