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盈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較強的學科。長久以來,在人們的心目中,數學課沒有語文課那樣生動活潑,能夠講得真真切切、惟妙惟肖。講者無話聽者無趣。要想實現高效、幸福課堂,對小學數學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有深邃的思想、淵博的知識和嫻熟的教學方法,還要會運用兒童化的語言。以下就以《找規律》教學為例,談談“兒童化語言”在小學低段數學課堂中的應用。
【教學片段】
人教版二年級下冊P115例1,教材呈現了客廳的情景圖,在墻面圖案和地面圖案中隱藏了形狀和顏色循環變化的規律。
在經過自主觀察、小組討論、集中反饋后,我在課件的動態演示下著重講解循環排列的規律:“第一橫行是綠色的圓形、藍色的正方形、紅色的三角形、黃色的長方形。再看第二橫行,綠色的圓形被移到第2行的最后一個,其余3個向前移動一個位置,藍色的正方形排第一……”可惜學生對我的講解并不買賬。在巡視的時候,我發現有的學生邊說邊忙不迭地用手比畫著,一派熱鬧景象,但反饋時卻只有寥寥幾只小手舉起來。本來信心滿滿的學生被指名后也倍感壓力,學生時不時地看看我,期望我能給他點提示,表述規律時,磕磕絆絆。
【教后反思】
“學生的發現是美麗的花瓣,但再美的花瓣,如果沒有聚攏到花心的周圍,也難形成美麗的奇葩。”學生抓不住循環排列的實質,是他們“聽不懂”嗎?還是在“逃避”?“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內在的思維是要靠外在符號語言來傳達的。對于小學生來說,由于語言表達能力的局限,抽象的、凝練的、邏輯化的數學語言在表述上存在一定的困難。盡管他們對于一些數學想象已經能夠默會,卻難以用語言描述。
那么數學課中,是否只允許用嚴謹縝密的數學語言來表述呢?
顯然,把教師對規律的理解強加給學生,要學生機械模仿教師,用抽象、邏輯化的數學語言來描述是不合理的。就眼前這節課而言,難以達到教學目標;從長遠的角度看,學生會感覺怕上數學課,數學課離學生越來越遠,數學課沒有親和力。我想,這就是這堂課的癥結所在。
【再回課堂】
我應用兒童化語言,引導學生把循環排列的規律用“頭變尾,其他幾個向前推”,“尾變頭,其他幾個向后推”這樣生動形象、簡明概要的語言來總結。學生剛剛還愁眉苦臉的,對如何表達找不到頭緒。突然一下子像打開了“天窗”一樣,原本晦澀難說的規律變得生動活潑。用簡單的一個“推”字就把整個變化的過程動態地浮現在眼前。誰來做“小老師”?閘門一開,學生“思如泉涌”。有的形象地把第一個圖形比作老大,其他分別是老二、老三、老四。到第二行,老大排到最后,老二、老三、老四被往前擠了一格。最后還有學生補充歸納了一句:“其實他們就是輪流在做老大。”不得不感嘆學生的創造力,“擠”字用得多妙啊!在這樣的語言下,原本抽象的規律變成了一個生動、形象的童話故事,規律中的圖形則變成了童話故事中的主人公。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發展,不
了解他的思維、興趣、愛好、才能、稟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為了讓學生樂于接受、易于掌握,教師應自覺努力地站在兒童的角度,用兒童的思維來思考,努力使自己的心智活動與兒童的心智活動的頻率同步。
(作者單位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集士港鎮中心小學)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