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娟
摘 要:學校要建設的校園文化,應該是具有新時代氣息、現代化特征的多層次的校園文化,因此,我們將從校園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方面的建設來突破校園文化建設的局限性,充分發揮校園文化建設的德育功能。
關鍵詞:校園文化;局限性;多層次
一、優化校園的物質文化環境
“借山光以悅人性,假湖水以靜心情。”良好的環境對于人性的修養非常重要。校園物質文化環境是校園文化的外在標志,它為德育功能的實施提供了有形的物質空間。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育過程中最微妙的領域之一就是用學生自己創造的周圍環境,用豐富集體生產的一切東西進行教育,因而要創造出“讓學校的墻壁也會說話”的校園物質文化環境,也就是說,校園的各種建筑和設施都應該精心設計、合理布局,充分挖掘和利用學校所在的地理環境、人土風情、文化傳統等因素,因校制宜,使校園成為一個有自己特色的、環境幽雅的學習場所,讓學生在“無聲的詩,立體的畫”中陶冶情操,啟發美好想象。
理想的校園文化環境要做到建筑風格、運用色彩的和諧統一,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安全規范等教育功能性與藝術性、愉悅性的和諧統一。“建筑是一種藝術”,小學校園建筑更要體現出藝術性,抓住小學生對色彩的敏感性,色彩的運用不但要體現出鮮明、協調等藝術風格,更要富有教育意義。校舍內部的陳設應做到:精、準、美,具體來說就是要精選簡潔的名人掛像、名言警句等,物品的擺放、懸掛位置要準確、醒目,另外校舍內部的陳設與校園的布局和諧統一、規范協調。學校里的花、草、樹、木都是可充分利用的辦學資源,它對學校構建優美的育人環境發揮著潛在的作用。因此,要從人與自然和諧的角度進行校園綠化。
二、構建以人為本的制度文化,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制度文化是校園文化的一個重要層面,人是文化的主體,人創造文化,享受文化,約束于文化。因此,校園文化要建設以人為本的民主與科學規范相一致的制度文化,其目的是讓學生生活在一個規范有序又富有人文氣息的環境中。先進校園制度文化必須體現人文關懷,融入適應時代要求的人本管理理念,著眼于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著眼于人的全面發展。具體來說,就是要從兒童的年齡特征、心理特點和行為方式出發,遵循教育規律,制定出尊重學生、愛護學生、發揮學生主體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制度和規范,一般要求要具體明確,切實可行,不能成為教條,束之高閣,這樣才能形成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的人本主義校園文化。
構建以人為本的校園制度文化我們應該要注意以下幾點:
1.從實際出發制定適合本校特色的規章制度,在制定規章制度的過程中,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既要規定義務,也要賦予權力,要盡量少用強制性詞語,如“不得”“禁止”“不許”等,應該要更多地使用“能夠”“有權”等一些鼓勵學生自主決策的言語,這樣才能有利于學生良好心理環境和道德規范的形成。
2.教師首先要對學校制定的規章制度、紀律等制度文化規范進行討論研究,在取得一致性認同之后,才能以此來要求學生,并對學生進行教育。另外,教師自己不能藐視學校的制度性文化規范的權威,要鼓勵學生對各種規則一絲不茍地遵循,這對學生的個性形成極為有益。
3.讓學生參與學校的規章制度、紀律等制度文化規范的討論、制定,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這也是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過程。學生參與學校管理,不僅是現代教育民主化精神的體現,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一過程使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成為人人皆知、共同遵守的公約,進而培養學生的契約意識,使學生養成遵守契約的現代人格品質。
4.認識建設學校制度文化的最終目標。學校制度文化規范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培養人,為了使年輕的一代了解社會規則,以利于將來適應社會、參與社會、改造社會,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而決不是為了整治學生。因而,學校規章的制定要把有利于兒童身心發展的需要作為著眼點,必須把那些不利于甚至有害于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所謂規定從學校規章中取消,讓學生心甘情愿地接受各項規章制度,將外在約束內化為自身的自覺性。
三、堅持創新性原則,廣泛開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校園文化活動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品質,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是新形勢下學校德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校園文化對激發學生創新動機、創新激情,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磨礪學生的創新意志,塑造學生的創新品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具有積極的影響和作用。建設校園文化,要有利于實施創新教育,因此,要豐富校園文化活動的內容,提升校園文化活動的層次,激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創新,為學生的成長和能力的拓展搭建平臺。
(作者單位 江蘇省溧陽市外國語學校)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