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蘭
剪紙藝術是我國民間文化的一塊瑰寶,具有的獨特的藝術性和裝飾性,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民間基礎。多年來,我們一直嘗試讓這種民間藝術在幼兒園課程中獨放異彩,弘揚民族文化從娃娃抓起。
剪紙對技能的要求比較高,對小班幼兒有難度,老師們在執教中往往苦于沒有好的方法,手把手的教授會讓幼兒失去興趣。《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力,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我結合小班幼兒的年齡、心理特點,嘗試用游戲化的方法開展小班剪紙活動,增強活動的趣味性,使剪紙活動更有吸引力,使幼兒的學習變得更輕松、更愉快。
一、創設環境,為幼兒渲染剪紙藝術氛圍
剪紙是中國民間傳統藝術,根植于民間。但是,現在的幼兒很少有機會接觸這種民間藝術,往往是從電視或者商場銷售中得到一點零散的經驗。這種距離感,使我們在進行剪紙活動時顯得很吃力。《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所以,要讓幼兒喜歡剪紙藝術、參與剪紙活動,首先應該營造濃厚的剪紙藝術氛圍,讓幼兒在一日生活的耳濡目染中,對這種民間藝術產生興趣。
以剪紙形式創設班級環境。學期初,用美工紙剪出不同的回子紋,間隔各個活動區。用活潑可愛的十二生肖、五顏六色各種各樣的花、翩翩起舞的蝴蝶等剪紙作品,以吊飾形式裝扮教室,各個活動區的標識也用剪紙呈現。剪紙作品因其直觀、形象、艷麗、多變的圖案,使幼兒在欣賞、感受剪紙藝術的同時喜歡上剪紙,產生想剪紙的欲望。同時,在美工區提供各種豐富的材料、工具、資料等,給不同層次發展水平的幼兒提供自主選擇和主動參與的機會。
二、以游戲化的語言,激發幼兒剪紙的興趣
雖然剪紙活動對于小班幼兒的小肌肉發展有一定的積極影響,但是對于剛剛接觸到剪紙的幼兒來說難免有些力不從心。因此,在剪紙活動中引發幼兒的剪紙興趣是非常重要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幼兒對剪紙有了濃厚的興趣,他們就會主動運用感官去看、去聽、去想,進而動手去做,通過探索,幼兒剪紙潛能就會得到很好的發展。
在活動前,我首先幫幼兒選擇合適的剪紙工具和教學內容,
做好各項充分的準備。活動中,我結合小班幼兒身心發展水平和年齡特點,以游戲情境貫穿始終。如,在練習“目測剪”時,我會說:“娃娃家的寶寶想吃面條,小朋友你們愿意幫忙嗎?”孩子們快樂地答應著,用方形的紙剪成長條的面條給娃娃家的寶寶吃。舉一反三,還可以給小羊剪小草吃等。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學會了目測剪直線,同樣的給寶寶剪蘋果吃、給小兔剪蘿卜吃的過程中學會了剪曲線。在游戲“小魚的家”剪波浪線的過程中,學會了剪折線。其次,注意活動內容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如,當幼兒學會熟練使用剪刀后,設計了游戲“我給寶寶做飯飯”,試著讓幼兒剪一些簡單的、有趣的東西。如,方形的、三角形的、長方形的餅干,能力強的幼兒,給他們提供畫有小魚、小花圖案的彩紙,讓幼兒沿著輪廓線剪,并把自己剪好的“餅干”放在相應的圖形小盤里,最后送到娃娃家給寶寶吃。這樣既滿足了幼兒游戲的欲望,又使幼兒體驗到了剪紙的樂趣。
三、創編兒歌,幫助幼兒提高剪紙技能
兒歌,內容淺顯,句式短小,易記、易誦、易傳,易為幼兒所理解。為此,我把剪紙過程編成兒歌,引導幼兒學習剪紙。如,幼兒初學剪紙,為了讓幼兒安全使用剪刀,我創編了安全歌:“小剪刀手中拿,刀口不對你我他,用完剪刀口朝下,小心把它送回家。”在進行目測剪紙練習時創編剪紙歌:“小剪刀,剪紙忙。剪碗面條喂寶寶,寶寶樂得拍手笑。剪小草、喂小羊,小羊樂得咩咩叫。”在教學剪曲線、波浪線時創編了兒歌《小魚的家》:“我為小魚送水忙,小魚樂得笑哈哈。”我還把幼兒剪的一些春天的作品編成兒歌《剪春天》:“小小剪刀手中拿,剪出一幅春天的畫。剪根柳條隨風搖,剪只小鳥叫喳喳,剪朵小花樂哈哈,剪條小魚搖尾巴。大家都把我來夸,說我是剪紙的小行家。”其中,童謠《剪春天》在2012年青島市優秀童謠評選中獲一等獎。這些兒歌,簡單易懂,朗朗上口,深受孩子們的喜歡,孩子們邊念兒歌邊學習剪紙,剪紙的技能提高了,剪紙的興趣更濃了。
綜上所述,在多年開展小班剪紙活動的嘗試中,我始終以生動形象的游戲化方法、結合朗朗上口的兒歌開展活動。以游戲的參與者和幼兒玩伴的身份,參與其中,有效地指導,使幼兒在游戲中自然習得剪紙經驗和技能。一個學期堅持下來,孩子們的剪紙技能就會有顯著的提高。不但能沿線剪出各種圖案,還學會看剪紙步驟圖進行剪紙。在每年學期末迎新年的主題中,每個幼兒都能不同程度地創造出自己的作品:窗花、拉花、燈籠、鯉魚、福字等等。孩子們從中獲得愉悅,體驗了剪紙活動給他們帶來的成就感,更加喜歡剪紙并越來越大膽地進行不同方法和紋樣的嘗試。在剪紙活動中我們不但收獲了一群心靈手巧的小天使,還最大限度地發展了他們的想象力,為他們今后的生活種下了藝術的種子。
(作者單位 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實驗幼兒園)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