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萬雄
摘 要:古往今來,人們總喜歡用“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這句話來教育孩子。認為孩子就是“苦行僧”,學習就是苦差事。然而,在當前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應該用全新的眼光去審視教學,審視學生的學習。要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快樂,在快樂中收獲
成功。
關鍵詞:快樂資源;快樂場景;快樂體驗;快樂評價
怎么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上快樂地學習呢?下面就談談個人的幾點體會。
一、充分利用快樂資源
數學知識本身雖然是枯燥的、單調的,但是我們可以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把知識呈現出來。現在的數學教材在這方面就處理得非常好,它形象直觀、圖文并茂、貼近生活、生動有趣。我們要充分利用好這些資源,讓課堂快樂起來。如,一年級學生初次接觸加法概念時,參照課本插圖,讓5名學生扮演小白兔,其中1只在教室外,4只在講臺上,當教室外的小白兔跑到講臺后,講臺上現在有幾只小白兔?式子怎么寫?情景歷歷在目,學生在歡樂的氣氛中理解了加法的意義。
二、努力創造快樂場景
數學是一門抽象的學問,本身不具有快樂的因子,但構思教學過程時,通過創設有趣的情境,巧妙地安排教學結構,就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我在教學中經常把游戲引進課堂,使課堂里動靜結合,既有節奏,又有樂趣,還能調動學生的思維。例如,教學完1、2、3、4的乘法口訣后,學生對背口訣已經感到枯燥無味。這時,我設計輪流讓9個學生扮演青蛙,戴著頭飾從座位上依次跳出來表演,全班學生邊看表演邊編歌謠:“一只青蛙一張嘴,兩只眼睛四條腿;兩只青蛙兩張嘴,四只眼睛八條腿;三只青蛙……”這樣讓學生在快樂的課堂氣氛中,記住了口訣,學會了知識。
三、走進生活快樂體驗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在教學中,如果我們根據教學內容,創設生動真實的生活場景,讓學生置身其中,去解決生活實際問題。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在學生學習了“元、角、分”的知識后,模仿生活中的場景,讓一部分學生在教室里充當售貨員,另一部分學生充當顧客來買東西,學習如何付錢、找錢。并且在課后布置學生回家幫爸爸、媽媽到商店里買東西,下節課中交流各自買東西的情況。久而久之,在學生的頭腦里便會形成“學數學有趣,學數學有用”的想法。
四、適時鼓勵快樂評價
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是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
“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在課堂上,教師一句“你說的太棒了”“你真聰明”或者只是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張滿意的笑臉,都會讓學生信心倍增,給學生帶來莫大的歡樂和喜悅,使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學會鼓勵學生,夸獎學生,欣賞學生。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保持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還可以增強其學習數學的信心和動力。
(作者單位 湖北省荊門市東寶區仙居鄉三泉小學)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