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英
在我們傳統的科學教育中,一般是接受性學習多于探究性學習,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強,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很大程度上被壓抑,這些都有礙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茖W課重在“自己動手做”,必須讓學生親自去觀察、思考、實驗、記錄、整理數據、討論交流、總結報告。只有讓他們親自做了,才能發展他們的科學探究能力,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理解科學的含義,收獲成功的樂趣,才能真正做到新課程要求我們的“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因此,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鼓勵他們自己設計實驗方案,選擇實驗器材,記錄實驗現象及其變化過程,而且要讓學生自己取證求證。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的過程,就是他們思考的過程。只有讓學生親身經歷實驗的整個過程,他們的能力才能得到培養與發展。為了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老師在平時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這些都體現在他的課堂中。
一、構建科學概念
老師在教學摩擦力這一科學概念時,遷移了語文學習的方
法。先讓學生朗讀測量摩擦力的方法,并讓他們找出其中的關鍵詞。學生略作思考就能找到“水平、剛好”這兩個關鍵詞。師生共同復習了使用彈簧測力計的注意事項,然后看老師為學生準備的測力計,讓學生說它的測量范圍,一大格和一小格分別表示多少?之后,教師先示范操作測量摩擦力,再讓學生自己動手,學生興趣盎然。此時,摩擦力這個抽象的概念已經被學生牢牢地記住了。
二、自主探究影響因素
(一)大膽猜測
學生通過動手測量摩擦力后會發現不同物體的摩擦力大小不同。教師不失時機地拋出一個問題: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呢?通過剛才的活動,學生學習興趣很濃,積極大膽猜測:因為物體重量不同、接觸面光滑程度不同、接觸面積不同、拉動速度不同……
(二)小心求證
1.挑選實驗器材
這一環節,老師打破“教師給學生現成的實驗器材”這一常規,而是將兩個活動的實驗器材混合在一起,讓學生進行選擇并說明你選擇它的理由。學生磕磕絆絆在老師的引導下總算選出了本次實驗器材。通過這一環節,學生充分了解了這個實驗的變量,并提高了自身的科學素養。
2.師生共同探討并制訂研究計劃,明確實驗步驟和注意事項,并匯總分析
科學課常規的數據匯總方式是:(1)讓每一組組長起立匯報他
們這一組的數據,教師記錄每一組的數據,在進行數據分析得出結論。(2)讓其中一組的組長上臺用實物投影儀展示實驗數據,并分析數據得出結論。而這節課老師對這一環節進行了創新:讓先完成的小組率先上臺將他們組的數據填入老師的匯總表格中。只有六個名額先到先得。這一小小環節的實際,改變了這個課的節奏。組與組之間產生了競爭意識,都想第一個上臺匯報本組的實驗數據,實驗速度大大提高。
3.引導處理錯誤數據
由于有丁前面的學習鋪墊,不管是挑選實驗器材還是制訂研究計劃都輕車熟路,這時組間競爭意識更高了,前面獲得機會的小組想保持自己的榮譽,而沒有得到機會的小組想上臺展示自己小組的實力。如果遇到有的組數據和其他組相差較大時,老師可以不慌不忙地說:“同學們,當我們遇到這種和其他差別很大的數據時,要謹慎對待。這有可能是正確的特殊數據,也有可能是錯誤的數據。所以這個時候我們應當多做幾次,排除誤差?!崩蠋煷猴L化雨般的短短的幾句話,馬上就能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兩次活動,學生積極參與,大膽討論,輕松地記住了本節課的重點。從他們臉上洋溢的笑容可以看出每個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到本節課堂上,并從中獲得了巨大的幸福和滿足。
三、拓展科學概念
(一)推翻錯誤前概念,建立科學概念
老師課內做了一個調查:摩擦力是阻礙運動的,摩擦力都是有害的嗎?大部分學生是贊同的,究其原因就是學生認為阻礙運動就是不好的,而且整個活動中摩擦力確實在起副作用。老師讓學生觀看一個視屏,一輛汽車在結冰的路邊上車輪一直打滑,怎
么也不能前進。問其原因,學生:因為路面太光滑了,路面與車輪之間的摩擦力很小。老師:那么我們就需要增大摩擦力。學生恍然大悟,構建出原來既存在有害的摩擦力也存在有益的摩擦力這一正確的科學概念。
(二)深入探討科學概念
老師反問:你有沒有辦法幫助他?引導學生根據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說說怎么增大摩擦力。學生七嘴八舌地說:可以增加車子的重量、可以在路上鋪煤渣使接觸面粗糙……教師繼續追問:那么,如果我們不需要摩擦力時,你有什么辦法減小摩擦力?學生:減輕物體重量、使摩擦力變光滑……
(三)聯系生活,鞏固科學概念
老師:單杠運動員在比賽前會在手上涂鎂粉是為什么?在不好拉的拉鏈上涂蠟燭是為什么?在鎖孔里涂潤滑油是因為什么?同時,結合書本上的四張圖片,讓學生體會生活中的智慧,進一步鞏固了本節課的知識。老師還布置了一個課外作業,讓學生根據本節課所學內容設計一雙雪天的防滑鞋。讓學生徹底走出書本,走進生活。
(四)鞏固并深入研究科學概念
整個教學過程雖然不是純理論的分析,學生在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活動中,用科學的方法獲得了科學結論,但學生始終處在嚴密的邏輯推理中,身心還是比較緊張的。這時,讓學生閱讀資料庫中《假如沒有摩擦力》這篇詼諧的文章,一是放松學生的身心,二是進一步拓展存在有益摩擦力這一概念的外延。最終在學生輕松的笑聲中結束新課。
(作者單位 浙江省臺州市玉環縣沙門中心小學)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