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洪
摘 要:審視有關書法(書寫)課程建設的國家政策推衍歷程,會發現我們從來不缺政策表述的高度與意義,缺的是政策落實的執行力與保障;書法課程教師的培養、準入與職稱評定機制,已經成為書法課程建設的嚴重障礙;課程資源建設是書法課程建設的薄弱環節。因此,書法課程建設應有三大基本保障,即基本的政策保障、基本的師資保障、基本的資源保障,沒有這些保障,書法課程建設,終將成為一句空話。
關鍵詞:書法 課程建設 基本保障
九、基礎教育階段書法課程建設的基本保障
書法課程建設應有三大基本保障,即基本的政策保障、基本的師資保障、基本的資源保障,沒有這些保障,書法課程建設,終將成為一句空話。
(一)基本的政策保障
事實上,關于書法(寫字)課程建設,缺的不是相關政策,而是政策落實的執行力,即政策執行的基本保障。我們可以梳理一下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相關的政策文件。
早在1984年教育部就曾指出:寫字是小學階段的基本訓練之一,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要不斷教育學生認識把字寫好的意義,逐步培養他們的寫字技能和良好的書寫習慣,把字寫得正確端正。
1990年,國家教委發布了《關于加強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寫字教學的通知》,指出寫字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基本訓練之一,搞好寫字教學,對學生的學習和今后的工作都有重要作用。對于全日制五年制或六年制小學、全日制初中,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實貫徹執行教學計劃,保證每周的寫字訓練時間不少于1課時,保證上好寫字課,進一步提高寫字教學的水平;強調小學和初中各學科的教師,對學生的寫字都要嚴格要求,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同時認為加強寫字教學的關鍵是提高師資水平,各師范院校,要認真抓好寫字知識的講授和寫字訓練,并使師范生具有指導學生寫好字的本領。
1998年,教育部頒布了《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寫字教學指導綱要(試用)》。
1999年1月13日國務院批轉教育部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明確提出:“建立和完善有關語言文字工作的法規體系,各級各類學校,特別是中小學、師范院校要繼續把說好普通話,寫好規范字,提高語言文字能力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2001年7月《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課程目標中包括“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2001年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特別指出:“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藝術、美術課中要加強寫字教學”,同樣強調了寫字教學的重要性。
2002年5月《教育部關于在中小學加強寫字教學的若干意見》中要求:“規范、端正、整潔地書寫漢字是有效進行書面交流的基本保證,是學生學習語文和其他課程,形成終身學習能力的基礎;熱愛祖國文字,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具備熟練的寫字技能,并有初步的書法欣賞能力是現代中國公民應有的基本素養,也是技術教育課程目標之一。” “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寫字教學應該加強,不應削弱。”指出加強寫字教學,培養良好的寫字習慣是所有老師的共同任務。全體學生的寫字習慣,基本的寫字技能,應成為教師教學水平、學校辦學水平評價的一個方面。
2006年9月13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要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傳統經典、技藝的傳承。在有條件的小學開設書法課、繪畫、傳統工藝等課程。將書法教育列入國家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同時制訂《中小學生規范漢字書寫等級考核辦法》。
2011年版《語文新課程標準》中也對寫字教學的效益、寫字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留出更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把字寫正確、寫美觀,并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一到六年級每天的語文課中要安排10分鐘的隨堂練習。
2011年8月教育部下發了《關于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指出:各級各類學校要充分認識開展書法教育的重要意義,中小學校要通過有關課程及活動開展書法教育,明確了書法教育的基本要求。
2013年1月教育部關于印發《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基本理念是中小學書法教育以語文課程中識字和寫字教學為基本內容,以提高漢字書寫能力為基本目標,以書寫實踐為基本途徑,適度融入書法審美和書法文化教育。
2014年3月教育部發布《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稱將據此適時調整課標,修訂教材,并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在中考、高考升學考試中的比重。
——這只是粗略列舉,還沒有包括某些部門歷任領導的有關重要講話。從國家政策的推衍歷程中,我們已經足以看到有關書法(書寫)課程教育教學高度、意義、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利害關系。然而,三十多年來,基礎教育階段的書法(書寫)教育教學水平提高了多少?學生們的漢字書法(書寫)水平進步了多少?政策不缺,政策的保障有沒有?如何落實與執行?誰在監督與考核?
如果我們再仔細審視這三十多年來有關書法(書寫)課程教育的政策文件內容,大多是在強調重要性、必要性,但基本上沒有給出實施的基本細則、措施、標準。如我們至今仍然分不清楚書法課程是否能成為獨立的課程,而不是從屬于語文、美術課程。盡管2013年教育部1號文件即“綱要”,把書法課程從美術課程中“解放”出來了,把此項重要任務明確給了語文課程,但我們要問一下,語文課程能兼容書法課程嗎?這不就增加了語文課的負擔了嗎?——這只是把原來美術課程的糾結變成了語文課程的糾結。一般的說法,“語文老師教書法,只能教規范,不能教審美,也做不了書法熏陶,本身沒有學過書法的人,對書法的評價不一定準確。”
如果我們再徹底叩問一下,那么多政策出臺,究竟有沒有真正讓書法課程深入人心?為什么沒有將書法課程明定為國家實施公民教育的獨立課程的政策?為什么不創造把書法課程建設成為獨立課程的條件?當下的實際情況是,不缺政策,不缺條件,也不缺理由,缺少的是勇氣與決心。——也許,這才是政策實施的基本保障。endprint
(二)基本的師資保障
2013年1月教育部《關于印發<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說:“加強書法教師隊伍建設。要逐步形成以語文教師為主體、專兼職相結合的書法教師隊伍。要加強書法教師的培訓,組織教師研學《指導綱要》,把握其基本要求,提高教師的書法教育教學專業能力。中小學語文教師應逐步達到能兼教書法。師范院校要重視培養師范生的書法教育能力。學校要充分發揮本校優秀書法教師的專長,指導和引領學校全體教師提高書寫水平,為整體提高學校書法教育教學水平創設條件。要充分發揮書法教育學術團體的作用。學校可以聘請書法家、書法教育工作者、有書法專長的家長等作為兼職指導教師。”
——這只是一個理想狀態的美好愿望,至少目前是這樣。事實上,正是“要逐步形成以語文教師為主體、專兼職相結合的書法教師隊伍”這一句話,讓語文教研員與美術教研員很糾結、讓語文老師與美術老師都受傷。
目前的書法課程基本上還是“三無”狀態。一無書法課程標準,“指導綱要”并不等于嚴格意義的“課程標準”。二無書法課程理想的專用教材,一些教材將“識字”與“書法”混為一談;有些教材只是字帖,不講書法知識與文化;還有一些書法教材成人化,不符合兒童認知、身心發展規律,不適合中小學書法課堂使用。三無中小學書法教師資格的認證與準入。教師資格認定中并無書法教師名錄,人事部門也沒有書法教師的崗位編制,書法專職教師將來還會遇到職稱評定的困難。書法教師多由語文老師或美術老師兼任,學校無法單獨招聘專業書法老師。而書法課程有其專業知識與技能,兼任教師不能與書法教師等同。這說明有關教育行政部門還沒有重視書法教學的特殊性。如果在書法教學領域也評選高級教師,給予相應職稱與待遇,相信能極大提升基礎教育階段書法課程建設的環境。
現實情況是,師資力量薄弱已成為書法課程建設的“瓶頸”,由此導致書法課程教育不得不敷衍了事。一是校內調劑師資,只要字寫得“過得去”,教任何專業的教師都可以上書法課講臺。二是外聘借用師資,請社會上書法家當“老師”,是因為這些“老師”實踐經驗多、體會深,能出手示范,但大多數沒有文憑學歷、教師資格證和書法專業理論知識等最基本的條件,沒有經過教育學、心理學、教材教法的專門訓練。三是濫用劣等師資,既無學歷又無實際書寫水平,更無規范的教學模式,憑借一知半解、雜耍式的寫字方式和筆下的“龍飛鳳舞”糊弄人。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蘇士澍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大會作“寫好中國字做 好中國人”發言時指出,一是切實落實《綱要》,解決好師資、教材等問題。書法教師缺少職稱序列和編制,專業化不夠,教材混亂。蘇士澍介紹,據粗略統計,專職教師只占不足1%,有的省份統計95%以上都為語文教師兼任。他建議明確書法課和教師準入的標準化要求,加強專業師資隊伍培養和學科建設。在師范類院校增設書法專業,在文科專業中增設書法課程,充分利用網絡等現代化手段改進教學。
近年來,書法教育專業畢業生嚴重缺乏,而大多數書法專業畢業生無法投入到基礎教育研究中,導致書法教師資源匱乏。隨著基礎教育階段書法課程的開設,藝術院校與師范院校應加強書法專業建設,力爭培養出一批合格的適應中小學書法教育發展的書法教師。而針對基礎教育階段中現有一批具有書法特長的教師,學校可以給予適當的書法教學培訓,使他們能夠兼任書法課程,緩解書法教師緊缺的問題。
最為重要的是要實行書法教師的準入機制。既然書法已經成為國家教育部發文規定要開設的課程,稱之為“國家課程”也不為過,當然應解決課程師資的準入難題,一定要著力解決書法教師的培養、畢業、就業、招聘、考核、職稱評定等相關問題。這些問題,教育各級行政部門理應引起足夠的重視。要知道,學校、家長、社會已經對此呼聲日高,制定、落實相關的政策已經迫在眉睫,順應潮流正當時候。如果這一制度得以制定,書法教師準入機制得以實行,將是真正有利于我們國家傳統文化建設。
有些專家、學者甚至建議,用書法水平考核教師。憑什么教師評定職稱要考外語、考普通話、考計算機而不考漢字書法?因此,他們提出建立教師書法水平考核制度,將書法作為教師從業資格審查和職稱評定的必備條件之一,就像外語、計算機考核一票否決制一樣,漢字書寫水平達不到規定的分數,就不能獲得《教師資格證》,也不得晉升職稱。被考核的對象是全國各級各類學校乃至幼兒園里包括教師、行政教輔人員在內的所有教育工作者,絕無例外。這樣可以互相影響,形成氛圍,求得良性循環和持續發展。
盡管一些觀點建議,有失偏頗,但我們應充分認識到,高校書法教育專業的師資培養機制、基礎教育階段書法課程教師的準入與培訓機制、書法課程教師的職稱評定機制,是解決書法課程師資基本保障的三條途徑,應盡快落實相關措施,刻不容緩。
(三)基本的資源保障
書法課程建設,還需要建立充分的課程資源。書法課程資源是書法課程開設的基礎,是書法課程實施的保障,其價值潛藏在課程設計、實施、評價等階段,可以為設計課程提供思想指導以及必要的經驗、知識;為課程實施提供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支持和儲備。因此,書法課程建設應以書法課程資源建設為前提和基礎。
課程資源是指課程要素來源以及實施課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條件。課程資源的結構包括校內課程資源和校外課程資源。校內課程資源,包括各種專用教室、教科書、教師、學生及師生本身不同的經歷、生活經驗、學習方式、教學策略、校內各種活動等;校外課程資源,包括校外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網絡資源、鄉土資源及家庭資源等。
課程資源的分類標準很多,按照系統論的觀點來劃分,“課程資源可以按物質與非物質的分為兩個系統,再將非物質的分為思想資源系統、知識資源系統和經驗資源系統;物質的分為人力資源子系統與物力(財力)資源子系統。”
由此,我們可以把書法課程資源的作一些簡單分類,它包括思想資源、知識資源、經驗資源、財物資源、人力資源和網絡資源等。endprint
思想資源,有關書法課程的哲學、美學及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教育思想及素質教育思想,它有利于讓學生形成價值觀、道德觀、審美觀。知識資源,包括書法基礎知識、基本技法、傳統文化三個方面。經驗資源,可以為學生提供借鑒,包括名家成功的經驗資源,校內書法活動的經驗資源和校外書法活動資源。財物資源,是課程實施的保障,分為物力資源和財力資源兩個方面,物力有書法教室(場所),書寫工具以及教材、字帖等教輔材料;財力資源包括國家課程財力資源和學校課程財力資源。人力資源,包括教師、家長和學生,其利用程度能夠對書法課程的實施效果產生較為重大的影響。網絡資源,有網絡書法課程、網絡書法資料、網絡書法學習和交流等。總之,書法課程資源內涵與分類的確定,明確了書法教育的范圍,豐富了書法教育教學,有利于書法課程建設的實施。
目前,書法課程資源建設與利用確實存在一些問題。書法課程建設過程中,如學生所需的教材、字帖、文房四寶等工具與材料,書法教室、展館的配備,都需要投入一定的資金。在書法課程財物、人力、網絡資源利用方面,除資金投入不足外,學校無法為學生提供基本的財物、人力資源,不能滿足家長對書法課程資源的要求,有的家長只能將孩子送到校外學習書法。與此同時,網絡課程中關于書法教學視頻、書家資料、作品等,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學校財物資源的不足,而一些學校教師尚不能充分利用網絡課程資源,家長對網絡書法課程資源也有所忽視。
因此,我們必須重視書法課程資源建設。首先要保證資金投入,書法課程建設剛剛起步,國家與地方相關資金的逐漸落實,才是保證書法課程建設持久開展的支撐。其次,改善書法教育環境,制訂制度,明確責任,落實書法課程教學計劃,保證書法課程充足的課時量。第三,加強書法教學設施,課程開設不僅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地方財政的輔助,更需要每個學校的大力配合,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建設書法專用教室、書法展館等活動場所,配備所需的書寫工具材料。一些社會場館設施,如博物館、青少年宮、文化館、公園展廳等,可以成為學校定期進行書法課程教育教學活動、展示、比賽的重要公益場所,而不應成為某些私人開設用于休閑的會館,或是培訓盈利機構的平臺。
沒有上述保障,書法課程進入課堂最終將成為一句空話,這不是危言聳聽!
——本文為2012年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12JCWH11YB)和紹興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點課題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紹興文理學院蘭亭書法藝術學院、蘭亭書法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
參考文獻:
[1]錢江晚報 2014-04-02 http://xiaoxue.eol.cn/zxrd_9631/20140402/t20140402_1093493_1.shtml
[2]引用網址 http://tieba.baidu.com/p/2923380313
[3]范兆雄 《課程資源概論》[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2.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