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彬彬
(泉州市第九中學,福建 泉州 362000)
論語文自主學習中閱讀水平的提高
陳彬彬
(泉州市第九中學,福建 泉州 362000)
目前,在中小學教育中,提高語文閱讀能力是語文教學中很重要的環節,也是對語文老師綜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的檢測。語文閱讀水平的提高不僅僅是應試教育的需要,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負有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責任,而從學生自身素質提高這一層面講,學生自主閱讀也是提高閱讀水平的一個途徑。文章結合閱讀水平提高的具體意義,從如何提高閱讀興趣說起,分析目前學界關于提高閱讀水平的方法的應用性,同時結合傳統文化對于閱讀水平提高的幫助探討如何在語文自主學習中提高閱讀水平這一問題。
語文教學 自主學習 閱讀水平
語文就是生活,是百科之母,一個國家公民的語文水平是這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而個人的成長和成熟與閱讀和閱歷息息相關。目前素質教育在語文方面的內容便是寫規范字,說普通話,以及提高語言文字的應用能力,而提高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重中之重便是閱讀能力的提高,語文閱讀能力的提高有何意義?
1.“讀”的基本意義。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有閱讀必然有積累,《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具有獨立的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語文課程標準》的這個要求,其實已經將“讀”的意義之一體現出來了,有閱讀才能有語感。對于語言文字的把握,最重要的還是對于語感的把握,任何文本首先需要借助的就是語言文字符號這一基本工具,因此接受語言文字符號的刺激就在于多“讀”。同時,多讀還能夠發散思維,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多讀還有很多意義,諸如通過對于文本中詞語和句子的理解和領會能夠達到深化理解文本的目的,才能還原到作者本位而與其產生情感升華和共鳴;還如能夠積累和記住更多佳詞妙語,以便在行文過程中有所用處。
2.“讀”的終極意義。語文就是生活,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一個人的寫作史就是一個人的心靈成長史。寫好規范字、說好普通話、提高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實踐證明,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政策,加強母語教育,能夠促進公民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創新精神、全面提高素質,并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公民人文素養、培養愛國主義情操、增強民族凝聚力都具有重要意義。
興趣是任何一項工作得以順利開展的前提和動力,興趣是一切人成才的起點,只要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體會到閱讀的快樂,就能增強其在閱讀中的主人公意識,有興趣有樂趣就能實現閱讀能力的提高。特別是讓閱讀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生活中的一種內在需求,成為一種自覺的生活方式,就能更好地把握和提高閱讀興趣。
1.從質疑和疑問入手提高自主閱讀興趣。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老師會在教學過程中設置很多問題,追問學生,老師也完成了由主導灌輸到主導追問的變化,學生也因此由主體被灌輸變成了主體回答。為何我們不能激發學生提問的欲望呢?從日常閱讀生活入手,閱讀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無論是在閑暇時,還是在研究時,甚至是在迷茫苦悶時,閱讀都是一種主要的讓心靈得到暫時享受的方式。現代閱讀認為閱讀并非僅僅為了獲取信息,吸取知識,閱讀更重要在于發現自我,充實自我。因此在日常語文教學中,應幫助學生勤于思考,為學生創設質疑的情境,適當進行點撥和引導,鼓勵學生發散思維和逆向思維,在這種創造性的思維中獲得愉快的情感體驗。在質疑之后,鼓勵學生帶著問題閱讀,學會在文本中尋找答案,換位思考,積極尋找新的問題的出現,提出新的解決方法。在評價學生的質疑和疑問之后,不僅要通過學生的品讀和口語表達評析,還要善于對于評析進行總結,提高學生質疑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勤于思考,不斷在實踐和總結中自主閱讀。
2.在情景教學與講讀和口語訓練朗讀結合中激發興趣。在語文教學的文本中有很多可以用于創設情境,如對于一些游記、介紹、說明類的文本,讓學生自主收集資料,充當導游或者講解員進入到文本情景中,以此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一些優秀的文本需要通過朗讀、講讀等口語訓練才能達到良好效果。朗讀、講讀等這類口語訓練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起著關鍵作用。每個階段的語文教學都要強調學生重視朗讀,朗讀中接觸各類優秀的國文文本,不僅有利于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和情感體驗,還能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同時在進行朗讀或者講讀等口語訓練的同時,學生能在自主揣摩、表達,在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從而有所感悟和提升,達到理解文本的目的,這樣在自主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獲,必然會有成就感和滿足感,為自主閱讀打下基礎。
3.在經典故事復述和豐富的國文教學資源中尋找興趣激發點。復述的最大特點在于語言表達,這也是提高語文綜合能力的一個內容,通過對語文教學中所接觸到的經典故事,如四書五經中的經典教育、經典文學故事進行復述,發揮自我組織語言的能力,同時從豐富的國學里挖掘教學資源,例如描寫祖國壯麗山河的篇章;描繪英雄形象的篇章;描繪歷史故事的篇章中汲取閱讀資源,啟迪學生對人生積極態度的追求和對未來世界的探索;引導學生牢記古今之歷史,民族之榮辱,明白為人的根本,處世的哲理。通過復述與對寶貴資源素材的挖掘,學生能夠感動于文本,豐富想象、陶冶情操,提高閱讀興趣。
1.自由的閱讀形式。要提高學生自主閱讀的水平,那么閱讀形式就要根據自身實際制定,可以自由地進行閱讀。首先可以由淺入深,選擇從一些自己感興趣而又通俗易懂的文學作品開始,諸如童話、寓言、神話類型的文本開始,這類文本相對來說比較能激發閱讀興趣。然后,可以訂一份《讀者》報刊,上面刊載的文章都比較經典,可以每天翻閱。同時在隨身攜帶的手機里也放上幾本電子書,以便時時閱讀,方便閱讀和記憶格言名句。還可以養成隨身攜帶一本小本子的習慣,也即口袋本,隨身帶一支鉛筆,方便時時摘記自己喜歡的語句,抒寫自己突如其來的感慨。養成無論走到哪里都帶著小本子和鉛筆的習慣,當看到那小小本子上密密麻麻的記著屬于自己的筆記,這就是一種成就感和滿足感,并且靠這種滿足感使閱讀和記錄不斷堅持下來。
2.閱讀內容融入傳統文化素養。回到語言所作為的工具性這點上來講,語文作為人們的交際工具,在傳統文化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語言既是語言文字又是語言文學,是由經典文章和經典詩文組成的教學范文集。每一篇范文、每一篇詩歌都從某一方面展示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學生感興趣的絕不只是這個語言工具,而是通過這個語言工具所表現出來的內容,而日后作用于學生的也主要是它們的內容。語文必然是傳統文化的天然載體,在語文文本中有大量的思想性極強的古今名篇,如《詩經》、《項脊軒志》,其中也有很多文筆犀利、思想深刻的篇章,如魯迅的一系列篇章。關鍵在學生自主閱讀的時候,我們如何利用這些材料,我們要將作品中所蘊含的生命形態、情感形式有機地融入、轉化為個體的審美體驗,才能讓學生領悟作品所充溢的生命的鮮活質感和前人崇高的道德、真摯的情感。閱讀詩歌,是“對人類靈魂與命運的一種探討或者詮釋”;閱讀散文,是對語言所浸潤的情感的體悟;閱讀小說,是啟發學生對現實人生的冷靜思考。在引導學生閱讀古典文獻時,可以讓學生花更多時間“知人論世”,回到作者的時代背景與創作背景中,挖掘語文學科的人文關懷與人文底蘊,讓優秀文本貼近學生心靈和情感世界,讓他們克服人性的弱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和價值觀。優秀的文本需學生潛心揣摩,生活教人求真,解讀文本應該符合生活本真,只有如此,課內課外才能相得益彰。
[1]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袁振國.教育新思想.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3]全國中語會.語文教育論文選.開明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