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芳,何小燕,葉紅梅,胡 利
(深圳市龍華新區人民醫院手外科,廣東 深圳 518109)
PDCA循環管理模式對手外傷患者臨床療效和患者護理滿意度的影響
路 芳,何小燕,葉紅梅,胡 利
(深圳市龍華新區人民醫院手外科,廣東 深圳 518109)
目的 探究 PDCA循環管理模式對手外傷患者臨床療效和患者護理滿意度的影響。方法 選擇該院 2010年 6月—2013年6月收治的手外傷1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抽取PDCA循環管理模式開展前后各50例患者,分別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比較兩組患者手指關節總活動度、患者護理滿意度和手指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結果 兩組患者的手指關節總活動度恢復效果都比較顯著,以觀察組尤甚,均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在吃飯、梳頭、洗臉、穿衣等維度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等四個方面恢復的效果均顯著改善并且均優于對照組患者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90.00%vs 60.00%,χ2=5.17,P<0.05)。結論 PDCA循環管理模式能夠明顯增加手外傷患者手指關節總活動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患者護理滿意度,值得在臨床護理過程中廣泛應用和推廣。
PDCA循環管理;手外傷;臨床療效;護理滿意度
手能夠完成各種細致靈巧的動作,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工具。手部燒傷在臨床中很常見,約占人體燒傷的半數以上;并且手部燒傷后很容易引起瘢痕攣縮、增生,手指屈曲畸形等狀況,除影響外形美觀外,輕者的功能受限,重者甚至失去自理能力[1-2]。手術是當前最主要的治療措施,通過及時的整形修復為患者恢復功能和修補缺損外觀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但僅僅單純依靠手術治療往往難以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臨床實踐的經驗提示為患者提供合理的護理服務可以在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恢復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等方面起到重大的作用[3-4]。但是,傳統的護理模式已經難以滿足現今社會患者對護理服務提出的需求。為此,學者們和護理人員越來越多的關注該病重癥患者。PDCA循環管理模式是時代發展的新理念,既往研究報道該理念在婦科腫瘤術后患者和全程糖尿病健
康教育中的應用效果[5-6]。但是,迄今為止,關于 PDCA循環管理模式對手外傷患者臨床療效和患者護理滿意度的影響的研究報道所見尚甚少。本研究筆者隨機抽取我院 2010 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手外傷100例患者,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和患者護理滿意度,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 2010年 6月—2013年 6月收治的手外傷1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入組條件:(1)患者有明確手外傷史;(2)患者均需要接受手術治療;(3)患者自愿參加本次研究,并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患者存在影響手功能的疾病存在;(2)患者不愿意參加本次研究。隨機抽取PDCA循環管理模式開展前后各 50例患者,分別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在對照組50例患者中,男性 45例,女性5例;年齡為18~65歲,平均年齡(38.37±11.69)歲。觀察組50例患者中,男性 44例,女性 6例;年齡為 18~65歲,平均年齡(37.12±12.54)歲。兩組患者在性別構成和平均年齡方面資料具有可比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僅給予心理護理、健康宣教、藥物使用指導和康復訓練等手外傷常規護理,而觀察組患者則給予 PDCA循環管理模式下的護理干預措施。主要步驟如下:(1)組建科室 PDCA循環管理模式小組:在護理部領導的支持下,創建 PDCA循環管理模式小組,科室 PDCA循環管理模式小組由科室護士長直接領導,科室護理組長擔任 PDCA循環管理模式小組組長,2名主管護師組成 PDCA循環管理模式小組副組長,科室其他護理人員均經過 PDCA管理理念學習培訓;(2)小組成員培訓:由小組組長或副組長對小組成員開展培訓,采用集體講座和個人教育相結合、文字和多媒體及書面與口頭教育相結合、理論講座和實際案例相結合的方式對 PDCA循環管理模式小組成員進行手外傷相關知識培訓;(3)落實 PDCA循環管理:①P(計劃階段):應用魚骨圖法和頭腦風暴法分析影響患臨床療效和患者護理滿意度的影響因素,從患者因素、患者家屬因素、護理因素和客觀因素等各方面著手進行分析;②D(執行階段):根據找出的影響患者臨床療效和患者護理滿意度的原因,給予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如:優化封閉式負壓引流技術,促進創面愈合;嚴格無菌操作;優化康復訓練措施,保護患肢的健康組織,每天進行 2~4次的按摩,每次 10 min左右,采用長期的外固定或內固定措施護理患部;減輕病室內外的噪聲刺激,溫度、光線和濕度怡人等;護理服務操作輕柔耐心,協助患者及家屬采取舒適的體位;做好心理健康知識和護理教育的宣傳;經常與患者進行肢體接觸等,加強無聲的交流;播放他們喜歡的音樂曲目,進行音樂療法;規范服務的操作流程;定期召開護士會議和論壇;進行護理技能培訓、評估技巧培訓、認知培訓、疼痛干預培訓等;增加巡視次數,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并上報。③C(檢查階段):每周由小組負責人進行護理質量進行評分,考察護理情況,進行評分督導,對護理不合格的護理人員進行培訓和考核,詢問患者及家屬的意見和建議,提高管理和反饋機能,及時進行護理制度調整。每月進行隨機抽查,對護理質量、護理操作等進行現場考察,對不合格的護理人員進行扣分處罰,并進行現場示范等培訓;④A(處理階段):PDCA循環管理模式小組定期召開評估分析座談會,就影響手外傷患者臨床療效和患者護理滿意度的結果展開分析、探討和總結,把相關措施和建議反饋給具體的個人,形成一個自下而上,繼而自上而下的負反饋系統,如此反復,使得 PDCA循環模式可以持續不斷地運行。
1.3 觀察指標 觀察康復治療前和為期3個月的干預后兩組患者手指關節總活動度、患者護理滿意度和手指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1.3.1 手指關節總活動度[2]利用角度計測量關節的活動度,測量時要先測量主動的關節活動度,再測量被動的關節活動度。
1.3.2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7]主要測試穿衣、洗臉、梳頭和吃飯等活動。各項活動均能獨立完成者得4分,需幫助者得2分;不能完成任務者得0分。
1.3.3 患者護理滿意度[8]采用自編問卷調查表對患者對于護理服務的滿意度進行評估,滿意度主要分為滿意和不滿意兩個維度。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 SPSS18.0統計軟件包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的組間比較為成組t檢驗,組內前后比較為配對 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雙側檢驗,α=0.05。
2.1 兩組患者手指關節總活動度的恢復效果 在為期3個月的康復治療后,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手指關節總活動度恢復效果都比較顯著,均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資料差異不顯著,康復治療后 3月兩組患者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康復治療前后手指關節總活動度的比較
2.2 兩組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恢復效果 對照組和觀察組分別進行為期3個月的康復治療后,對照組患者僅僅在吃飯維度上有明顯的提升效果;而觀察組患者在吃飯、梳頭、洗臉、穿衣等維度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等4個方面恢復的效果均顯著改善并且均優于對照組患者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2.3 兩組患者滿意度 3個月后對兩組患者進行滿意度的調查分析,對照組患者的滿意率為60.00%;觀察組患者的滿意率為90.00%,觀察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17,P<0.05)。詳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康復治療后日常生活能力的比較
近些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傳統以“疾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不斷暴露缺陷,很難滿足現今社會患者對護理服務提出的需求,為此,學者們和護理人員一直致力于探尋安全高效的護理管理模式。PDCA循環管理模式就是順應這個時代需求而發展起來的新型護理理念[9-10]。PDCA循環管理模式是一種比較全面、系統的質量保證管理體系,一種有計劃、有組織的管理模式,此管理模式是一種有計劃、執行、檢查和調整4個部分組成的管理程序,對于此方式,分別從4個方面進行患者的護理工作,明確的目標和計劃、具體的實施和運用、計劃的結果進行檢測、適當的處理檢查結果,對于 PDCA循環管理模式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有效措施,每一步循環的步驟,是組成循環模式的關鍵。學者們報道了該模式在非計劃性拔管和外周靜脈留置針輸液管理中的應用效果[11-12],但是,迄今為止,關于該理念在手外傷患者中應用效果則尚未見到報道。

表3 兩組患者家屬滿意度情況
本研究發現:在為期 3個月的康復治療后,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手指關節總活動度恢復效果都比較顯著,均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資料差異不顯著,康復治療后3個月兩組患者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僅僅在吃飯維度上有明顯的提升效果;而觀察組患者在吃飯、梳頭、洗臉、穿衣等維度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等4個方面恢復的效果均顯著改善并且均優于對照組患者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的滿意率為60.00%;觀察組患者的滿意率為90.00%,觀察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17,P<0.05)。究其原因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對患者運用 PDCA護理管理模式進行護理時,先制定相關的計劃,為患者的整個術后管理制定相關要求,對于手外傷患者護理質量來說,制定相關的計劃是尤為重要的,對患者護理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相關的假設,找出問題出現的原因,并針對問題來進行相關的解決方案的制定。做好事先充分的準備。其次在為患者擬定有效的管理模式之后,便要依據制定的計劃對患者進行相關舉措的實施,嚴格執行操作,將 PDCA管理理念貫穿于護理過程中,根據制定的計劃實施計劃,循序漸進,為每位患者制定個性化的護理計劃和指導,護理人員除了采用通俗易懂的言語進行交流和溝通外,巧妙的使用共情技術、正性暗示語言、適當的觸摸和親切友善的微笑,創造和諧融洽的氣氛。檢查總結的階段,PDCA循環管理模式做到定期召開評估分析座談會,就手指關節總活動度、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和患者護理滿意度的結果展開分析、探討和總結,把相關措施和建議反饋給具體的個人,形成一個自下而上,繼而自上而下的負反饋系統,如此反復,使得 PDCA循環模式可以持續不斷地運行。
由于 PDCA循環管理在我科應用時間尚短,尚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改進,例如:需要對護理工作人員進行更多的心理方面培訓,手外傷患者往往擔心手部功能恢復影響自身以后日常生活,多出現焦慮抑郁等諸多負性情緒,在心理上需要更多專業的護理,更專業的疏導和異常心理識別能夠預防負性情緒的發生。此外,家屬溝通活動也有待進一步改善,對患者家屬進行護理教育以及家庭護理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這對患者以新的角色適應家庭生活和家屬進行家庭護理也有幫助。
綜上所述,PDCA循環管理模式能夠明顯增加手外傷患者手指關節總活動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患者護理滿意度,值得在臨床護理過程中廣泛應用和推廣。
[1] 梁黎明,柴家科,賈曉明,等.預擴張全厚皮片移植修復全手背瘢痕攣縮[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12,26(11):1340 -1343.
[2] 袁 平,王春利.復雜性手外傷顯微外科修復術后目標訓練的康復護理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27):346-347.
[3] 李望寧,張 梅,陳 婷.康復護理干預對手外傷術后患者的影響[J].當代醫學,2012,18(18):123-124.
[4] 劉 霞.負壓封閉引流術治療嚴重手外傷圍手術期的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8):58-59.
[5] 楊菊花,賀 偉,彭守華.應用 PDCA循環對婦科腫瘤術后患者實施鎮痛管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5):421-422.
[6] 陳文專,陳巧惠,郭澤雯,等.PDCA循環引導的全程糖尿病健康教育[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4):362-364.
[7] 王慧萍,陳京立.提高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干預研究現狀[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3):208-210.
[8] 張 艷,田歡歡,聶圣肖,等.出院患者對優質護理服務滿意度調查與分析[J].中國護理管理,2012,12(10):27-30.
[9] 袁志敏.應用PDCA循環模式進行護理質量管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2):75-77.
[10]錢芳芳,李一帆,李 莉,等.品管圈在提高臨床科室對住院藥房滿意度中的應用[J].安徽醫藥,2013,17(3):513-515.
[11]王 旭.運用PDCA循環管理提升普外科非計劃性拔管風險患者安全[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13):144-145.
[12]蔣 麗,吳小玲,葉艷萍,等.PDCA循環理論在外周靜脈留置針輸液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管理雜志,2013,13(1):38-39.
10.3969/j.issn.1009-6469.2014.05.073
2013-10-05,
201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