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毓杰,吳媛姣
摘 要:從江縣高增鄉屬侗族南部方言區,是侗族音樂文化的中心地帶之一。高增有豐富的音樂文化資源,其傳統侗族音樂保持完好、內容豐富、特色鮮明。采用田野調查、實地訪談等方式從民歌、民族器樂、曲藝音樂、戲曲音樂幾個方面對高增鄉侗族音樂文化資源進行調查研究,為侗族音樂文化的傳承保護、合理開發利用和提供一個基礎資料。
關鍵詞:高增鄉;侗族;音樂文化;調查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9-0134-03
高增鄉位于貴州省從江縣東部,距縣城8公里。高增有12個行政村,38個自然寨,16 435人,其中侗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8%,是一個以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鄉?!案咴觥毕刀闭Z譯音,意為最頂端的寨子。高增擁有濃郁、古樸、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是侗族民俗風情、文化傳承的重要區域,更是侗族音樂文化的中心地帶之一。這里是侗族大歌的源生地,被國際樂壇譽為“清泉閃光之音樂”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小黃侗族大歌就產生于此;同時,高增鄉的高增村還以“侗戲第一村”美稱為世人所贊譽。
侗族分為南部方言區和北部方言區,這兩個方言區又有各自風格迥異的民間音樂。從江縣的高增鄉屬南部方言區,其音樂具有南部侗族音樂的典型特征。其傳統侗族音樂保持完好、內容豐富、特色鮮明,無論在音樂的體裁和形式上,還是在音樂的音調和風格上都呈現出多彩性和特征化的面貌,有一定的代表性。以高增鄉音樂文化資源為調研對象,既可以在村寨的層面對民間音樂文化有一個田野的、實地的確切了解;還可以通過對高增鄉音樂的認知而窺視整個南部侗族音樂內容、類型、形態、風格、特點;同時也為侗族音樂文化的傳承保護及其合理開發和利用提供一個基礎資料。
一、高增侗族民歌
從江縣高增鄉類屬南部方言區,具有南部侗族音樂的典型特征。高增侗族民歌從歌唱方式上可分為以下三類:(1)多聲復調性合唱———“嘎老”,當地人稱“嘎瑪”,翻譯過來就是“大歌”。(2)歌聲與伴奏樂器形成多聲關系的演唱方式,當地人稱“嘎臘”,漢譯過來就是“小歌”。(3)沒有伴奏的單聲部歌曲,稱之為“徒歌”。
(一)“嘎老”
侗族大歌作為侗族音樂文化其中的一個種類,從屬于復調音樂。①在貴州的從江、黎平、榕江等縣侗族同胞聚居地區劃分有“六洞”、“九洞”、“二千九”等區名?!岸Ь拧笔侵纲F州從江縣高增、小黃等一帶侗族聚居區,因當時共有2 900戶人家,故命名為“二千九”。由于地域和方言土語上的差異,形成了“六洞”和“九洞”、“兩千九”大歌的不同演唱風格。“六洞”地區的大歌用真聲大聲演唱,聲音明亮,節奏鮮明;“九洞”地區的大歌,采用纖聲細語演唱,旋律比較細膩,滑音較多,有著活潑的離調轉調[1]。據實地調查和相關資料的查閱,從屬“兩千九”區域的侗歌發源地之一的高增鄉,其“大歌”在演唱時,由歌隊演唱低聲部,且只演唱低聲部;高聲部由領唱者輪流演唱,無論歌隊人數多少均為一人領唱,這種一人與眾人的聲部平衡規律正是其獨特之處。每個歌隊都由一個或一個以上的歌師進行專門培訓,教唱低聲部旋律,并培養高聲部歌手學會為低聲部旋律配唱高聲部曲調。而“大歌”的曲調多為五聲羽調式。“大歌”風格特色可體現在“徵”音上,在實際演唱中略微降低下滑。
高增小黃大歌種類繁多,包括:(1)古典大歌或古老大歌,是大歌中的精華,文學藝術性強,歌調古樸原始。這類歌主要是在鼓樓內演唱,歌曲較長,有的幾天幾晚都唱不完。主要有嘎晉陽、嘎陽水、嘎陰陽、嘎神誼、嘎父母、嘎混泊、嘎洋海澤、嘎平陽、嘎小黃、嘎岜扒、嘎銀潭、嘎四寨、嘎坑洞、嘎乜洞、嘎構洞等等;(2)聲音大歌,以聽聲調為主的歌。其中最突出的是蟬歌和布谷歌。蟬歌又分為春蟬、夏蟬、秋蟬,還有貓頭鷹歌、青蛙歌、公雞歌、水鳥歌和蟋蟀歌等等;(3)攔路大歌,當客人入寨時,主寨姑娘在寨門或寨子入口處用草標橫掛攔路,主客雙方男女對唱攔路歌,互相盤問,唱輸了要喝酒才能進寨的迎賓儀式;(4)踩堂大歌,是正月里祭祀或節日慶典時,男女載歌載舞踩堂對歌(多耶),是侗族的一種歌舞形式;(5)戲劇大歌,在唱侗戲過程中,凡是集體場合和慶典時演唱;敬酒大歌,在宴會的多調敬酒歌;(6)曲藝大歌,是一種說唱敘事性的大歌。這種大歌小黃有專門的調式。如男聲《祖公落寨》(嘎公莆起虧),這種經典敘事歌男女歌隊經常唱,并可以混聲合唱,還有如女生演唱的:嘎毛洪/嘎英臺/嘎門龍等等;(7)敘事大歌,以眾唱持續音,一人獨敘或二人輪敘的一種大歌,是大歌中的一種特有調式。嘎吉、嘎英臺就是這一類敘事大歌調;(8)兒童大歌,是專供兒童演唱的一類大歌。如:筑壩歌、麻雀歌、石榴開花、鬧江歌等等;(9)贊頌大歌,在吃香思過程中,男女進入主寨鼓樓時首先要贊揚主寨,是專有的“呵哈丁”和禮俗等歌調。多用于贊頌新人新事,或唱勸事歌,讓聽眾受到教育,以提高地方民眾倫理風尚;(10)小黃演唱外地的大歌,如:嘎干當、固勿省、嘎格落、告順歸州、嘎能、嘎寧昆、嘎三月、嘎八月、嘎寧老等和新編的嘎共產黨、嘎太陽、嘎東方升起等等。
(二)“嘎臘”
“嘎臘”,侗語“嘎”可理解為漢語里的“歌”。如“嘎琵琶”、“嘎笛”、“嘎格以”,是以琵琶、笛等樂器伴奏歌唱。(1)“嘎琵琶”,漢稱“琵琶歌”。依據琵琶的形狀和風格的不同,又可分“小琵琶歌”、“中琵琶歌”、“大琵琶歌”。可用真聲、假聲兩種不同類型聲音演繹,也有獨唱、對唱、齊唱等不同的演唱形式。在表演方式上可以男聲自彈自唱,或以男女聲對唱。(2)“嘎格以”,漢譯為“牛腿琴歌”,多屬情歌與敘事歌。在牛腿琴的伴奏下用小嗓輕唱,纏綿徘側,親切動人。高增牛腿琴歌多以敘事為主,曲調與節奏都較平穩,音調柔和。牛腿琴常在歌聲的拖腔處彈奏出對位旋律,有著別具一格的風韻。(3)“嘎笛”,漢譯為“笛歌”。曲調悠揚抒情,笛子常常加花演奏與演唱者的歌聲相伴相隨,增添歡樂愉悅的情趣。小黃小歌,可一人獨唱的單聲部音樂,相對于多聲部的大歌而言。包括小琵琶歌,牛腿琴歌和無伴奏的河邊歌,上皮林的侗族山歌等。
(三)“徒歌”
此類歌曲數量較少,因其演唱風格均為屬觸景生情的即興演繹,如山歌、酒歌等。山歌(嘎拜金),即山野小曲。簡易的民歌體裁,具有淳樸的山野特征。具有獨立完整的樂段結構,風格清新自然、旋律自然婉轉。表現形式有:獨唱、對唱、齊唱等,多無伴奏。酒歌(嘎靠),宴席短歌。嘎靠通常在節日喜慶宴會上歌唱,有問有答,有領有和,獨唱齊唱均可,男女生不限,結構短小簡潔。[2]在高增的調研活動中,筆者親身體會到了最原汁原味的嘎靠。嘎靠的演唱一般是寨子里的青年男女,但由于他(她)們或是在外地求學或是在外地打工,因此筆者在寨子里感受的嘎靠是由五個三十五歲左右的侗族婦女組成的歌隊來演繹的。她們手里端著酒杯,一領眾和,對不上歌就要喝侗家自釀的米酒。為了避免多喝酒,筆者以一首漢族地區的山歌回應,她們也用漢語回應一首時下很流行的通俗歌曲,經一領眾和的形式來表現更有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覺。由此可見,在現代文化的沖擊下,勤勞智慧的侗家人也會依據本民族音樂文化的特點,適時的吸納與借鑒,既保留文化傳統又融入現代文化。
二、高增侗族樂器
侗族民樂與侗歌一樣,在侗族人的生活中幾乎無處不在,吹管、拉弦、彈撥、打擊等民族樂器種類齊全。蘆笙、芒筒、侗族琵琶、牛腿琴、蘆笙笛、木葉等,是高增廣泛流傳的民族樂器。
蘆笙,每支都套有三個共鳴筒,共鳴音響亮。雖然旋律稍顯單一,但是和聲甚是豐富。最大一種有兩丈多高,吹奏時放置于地上,只有一個低音“羽”。
芒筒,也只是吹一個持續低音“羽”,它們主要是用作烘托高、中音蘆笙的主旋律。高增鄉文化站站長吳文前在介紹芒筒時說,它類似于西方樂器的低音貝斯,僅僅是作為烘托蘆笙的主旋律而演奏,只能為其伴奏不能作為獨立樂器使用。
琵琶,有大、小之分,通過雙彈或是劃撥產生和音。大琵琶長100至120厘米左右,小琵琶的長50厘米左右。琵琶是撥弦樂器,用整塊李樹為材料,下面挖空,在蒙上杉木面板。音響為橢圓形,四根弦,采用鐵絲弦,中間兩根線為同度。大琵琶用于鼓樓大歌或敘事歌的伴奏,小琵琶主要用于情歌對唱。
牛腿琴,是侗族特有的弓弦樂器,類似西方樂器小提琴,長50至80厘米左右,小型的長20厘米左右。牛腿琴是拉弦樂器,用整塊的杉木為原材料。下部挖空,在蒙上杉木面板,面板上有音孔,以五度音程定弦。弓子可以任意彈撥琴弦,彈撥雙弦可發出雙音。在高增,牛腿琴既可作為獨立的樂器演奏,又可與小琵琶一起為情歌對唱伴奏,彈奏者即興加花增強節奏感與和聲效果,可謂一琴多用。
蘆笙笛(笛笙),是一種竹制吹奏樂器,制作材料為斑竹,介于蘆笙與竹笛之間,其形體小巧、吹奏容易、韻律悠揚。每逢節日或有重要客人到本村來做客,村民們就用這種儀式來迎接遠方的客人或喜慶自己的節日。在當地流傳了二三百年的關于它的起源的傳說,在很早以前村民們用糯米稻的稻草制作蘆笙笛,因此會在每年的收稻谷的時候舉行蘆笙笛比賽,但后來覺得稻草做得蘆笙笛聲音不大,不夠嘹亮,所以就把制作材料改成了竹子。蘆笙笛主要分布在高增鄉的美德村、民主村、弄向村、建華村、朝里村,其他樂器在高增各村均有分布。2006年,高增鄉舉辦了首屆“蘆笙笛文化藝術節”,將這一獨具特色,激越悠揚的民族器樂展示給世人。美德村蘆笙笛傳承人吳顯強有制作蘆笙笛的手藝,據他介紹,本村居民以吹奏蘆笙笛為娛樂,每年秋收后,美德村都要舉辦一屆蘆笙笛大賽(美德蘆笙文化藝術節),美德村向全鄉所有村寨邀請,按每寨組一支隊伍,每支隊伍三十人的原則參加比賽,每屆參賽隊伍至少16只,場面十分壯觀。
木葉,作為大自然的饋贈,被侗家人信手拈來作為本民族特有的一種樂器,它不需要加工,只需掌握吹奏方式,即可獨奏、又可為山歌、男女對唱伴奏。
三、高增侗戲
侗戲①形成于清朝乾隆道光年間,到現在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清朝年間,黎平臘洞寨的侗族秀才吳文彩在敘事說唱的基礎上,效漢戲并以漢族典故《朱砂記》編創了第一部侗戲腳本——《李旦風姣》,演出后深受侗族人喜愛。之后,侗戲傳遍侗鄉。
高增鄉每個村寨都有自己的侗戲班。小黃村59歲的侗族大歌、侗戲傳承人吳秀光老人自編自演了二十多部戲曲。戲曲主要采用漢族故事為內容,譜以侗族傳統旋律來演繹。高增鄉美德村蘆笙笛傳承人,樂師吳顯祥把神話故事《燕子和杉樹》改編成為侗戲的腳本。該戲的表演充分體現了說唱的特點,演唱時聲音洪亮、唱詞清晰流暢,而動作比較簡單。主奏樂器是二胡,另外還有牛腿琴、琵琶、月琴、揚琴、蘆笙等。打擊樂器只在開臺、催臺及角色上下場時使用。演奏時間為兩個多小時?!堆嘧雍蜕紭洹分v述的是燕子從南方銜來杉樹的種子,侗家人從此便有了建造房屋的材料。為了感謝燕子,侗族同胞邀請燕子進家同住并把燕子在屋內排出的糞便看作吉祥物。高增鄉把每年的二月初二定為“燕子節”,侗族人民對燕子的重視程度由此可見一斑。素有“侗戲第一村”美譽的高增村,特別組建了一支侗戲宣傳隊。宣傳隊共22名隊員,平均年齡在45歲—65歲之間,主要以村老年歌隊演唱為主,演唱的內容多與黨的方針政策有關。后來高增鄉其他各村紛紛效仿。把方針政策與傳統侗戲相結合,可以看作是高增人民智慧的結晶。寓教于樂,這樣的呈現方式更容易被大眾主流所接受。
四、結論
高增豐富的民族音樂文化,特別是小黃的大歌,以其獨有的特色和魅力而為世人所贊嘆,并成為高增乃至整個侗族文化的一個重要文化標識。高增的民族音樂文化也是高增人重要的經濟和文化資源,它所蘊含社會歷史文化基因使之在侗族文化的傳承中發揮作用,它又作為文化旅游開發中的一個基本的資源要素而參與現代經濟活動,同時也面對如何自我調整以適應現代經濟社會變遷沖擊所帶來的變化等問題。
參考文獻:
[1]張中笑.差異與成因—侗族南北部方言區音樂文化比較研究[J],藝術人類學,2001(1).
[2]張中笑,楊方剛.侗族大歌研究五十年[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3.
[3]吳媛嬌,陳燕鳴.從侗族蘆笙復調音樂看侗族音樂文化的發展[J].貴州文史叢刊,2005(4).
[4]普虹.淺談侗族曲藝[J].貴州民族研究,19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