琚曙光
摘 要 我國有著豐富的道德倫理方面的文化遺產,德育歷史綿長,并處于社會教育中的核心地位。當今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使德育面臨著新的內容和要求。目前中國中小學校的德育工作需要與時俱進,教育管理者和工作者需要不斷深化對德育工作的認識,立足于實踐,多措并舉,不斷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構建校園精神文明教育體系。同時,要發揮學科教育中的德育滲透,將學校德育工作不斷推行前進。
關鍵詞 德育 校園文化 學科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eepening Understanding and Taking Measures Lead
the School Moral Education Work in Progress
JU Shuguang
(The Second Middle School of ChiZhou City AnHui Province, Chizhou, Anhui 247100)
Abstract China is rich in moral and ethical aspects of cultural heritage, moral education history is long, and is at the core position in social education. Nowadays, the exchange of different cultures makes the moral education face with new contents and requirements. At present, the Chinese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moral education work needs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Key words moral education; school culture; discipline education
1 德育的歷史源流
我國是文明古國,也是禮儀之邦,有著豐富的道德倫理教育方面的歷史遺產。我國的道德教育,從孔子以來,講了兩千多年。孔子認為以“仁”為核心的道德是人先天的道德屬性,是他所謂“君子”的專利屬性,即“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雹俚瑫r,面對現實中“君子”并非都是仁者的矛盾,他又強調人主觀的道德修養,“我欲仁,斯仁至矣?!雹谝虼?,所謂的道德標準必須通過“禮”的客觀規范來實現和體現,即“克已復禮為仁”。③孔子的這種實踐理性學說的創新,對所世產生了深遠影響。漢代經學家董仲舒從鞏固中央集權政治權威的目的出發,構建出“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和強調“禮樂教化”的道德教育觀,并從此確立了德育在中國幾千年社會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由此可見,德育從來就不是孤立的行為,從其肇始,即有較強的政治目的性和社會規范性。
無論社會如何變化,文明如何進步,德育都是一個永恒的任務,并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為一體的德育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家庭教育處于核心地位,“育,養兒使作善也”,④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鞏固和延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⑤而社會教育更是前二者的終身強化和自覺行為,更應當秉持孔子提出的“思無邪”的理念。因此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無不是以宣揚道德、弘揚正氣為主要內容。歷代仁人志士都認識到,要促進文明發展,必須提高人民的道德和智慧。司馬光說:“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是故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雹藿逃也淘嘞壬f“德育為完全人格之本,若無德,則雖體魄智力發達,適足助其為惡,無益也。”繼承并弘揚傳統美德,塑造具有現代道德人格的人才,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2 當前學校德育的現狀和問題
在中國特色的政治背景和政治制度下,在中國急速的現代化過程中,人們的社會生活方式和日常生活方式正發生著急劇變化,這一切深刻影響了德育的核心基礎——中國的家庭教育方式。隔代教育、溺愛教育、功利教育成為家庭教育中的常態,甚至是缺失教育。而社會中的德育表現更是讓人無所適從,有德育認同,但更有各種沖突和爭論,中國的社會德育體系正在激烈動蕩和痛苦掙扎中期待涅磐。
當前的中小學校教育對象,是2.3億90后和00后青少年。而承擔學校教育任務的主體則是跨越了從50后到90后的各個時代成長起來的人才。這其間的各種沖突和矛盾不是簡單以“代溝”二字可以形象。學生在接受學校教育過程中出現兩極分化成為司空見慣的現實,各種有分數無德行的行為習慣在我們學生中也是屢見不鮮。學校的德育工作流于形式化和程序化,缺乏實效性,根本無法滿足青少年的道德需求和渴盼輕松自由的心理訴求。失去現實基礎的課堂學科德育,也就流于紙上談兵而顯得空泛,效果大打折扣。
雖然我們面臨的德育環境很嚴酷,面臨的德育挑戰很嚴峻,可是尋找德育的成功突破口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那么,我們的德育陣地又在哪里?
3 不斷深化對德育工作的認識
心有多高,舞臺就有多大。認識是先導,認識有多高,重視程度才有多高。
“青少年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教育和培養好他們,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奠基工程,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期望與心愿?,F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他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如何,直接關系到21世紀中國的面貌,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戰略目標能否實現,關系到能否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必須站在歷史的高度,以戰略的眼光來認識新時期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雹?/p>
發展道德教育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這是我國1982年《憲法》第24條明確規定的。建國以來,新中國的教育一直將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作為我國的教育目標,這項教育目標在1986年的《義務教育法》中再次得到法律確認。教育部也先后頒布了《國旗法》、《小學德育大綱》、《中學德育大綱》等法律法規或指導性文件。安徽省教育廳從2005年開始每年下撥百萬德育教育專項經費。多年來,安徽省各中小學都在摸索中逐漸形成各具特色的德育道路。
4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老子說,“治大國如烹小鮮”,也就是說,一項偉大的工程也要從最細微處入手。德育是一項特殊性和長期性的工作,要創造基礎條件,要營造氛圍,要從實踐入手,徒有理論說教,難免空泛?,F代德育工作更應該重視隱性德育手段的運用。杜威曾說,要想改變一個人,必須先改變其環境。
(1)學校德育工作從衛生工作開始。寢室是學生生活的重要場所,也是學生成長的小天地,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成長和思想情感。一所學校的衛生工作,不僅僅是定期定時的保潔任務,而是對師生不亂扔垃圾的習慣養成。愛默生說:“你希望你的孩子總是腳踏實地,就要讓他們負起責任?!睂W生責任心的培養是教育中的至關重要的工作,“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就是激勵我們要從小事做起。衛生是窗口,衛生是形象。一所學校衛生工作的好壞,直接關系到這個學校在社會和師生中的形象。學校要建立制度,加強指導和檢查,教職員工要以身作則,積極引導學生,培養他們良好的衛生習慣,鼓勵學生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優美的衛生環境,從而更加珍惜自己的勞動成果,更加愛護我們的校園。
(2)不斷完善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學校要以建設優良的校風、教風、學風為核心,以優化、美化、凈化校園文化環境為重點,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為創建、普及校園文明、文化提供物質平臺,構建科學性、規范性、特色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校園文化體系,促進師生身心健康發展。特別要重視學生主要教育活動場所——教室的布置。在布置教室時,要結合教室的硬件設施和學校的人文設計,注意環境整體協調,符合教育規律,使教室布置既有美化環境,烘托氣氛的作用,又有陶冶學生情操的教育作用。
(3)多措并舉,落實德育實踐化,構建校園精神文明體系。構建校園精神文明,首先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要依法執教,為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發展保駕護航。學校要立足現實,與時俱進,不斷完善各項制度,并制定相關實施機制,使校園文化建設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
現在的學生追求個性,具有較強的探索精神,也具有較強的批判精神,他們不但聽老師說教什么,更主要的還是看老師如何實踐,可喜的是學生本身也有較強的實踐欲望。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⑧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教師的道德示范作用顯得十分重要。一些學校提倡的“傳統文化進校園”、經典誦讀、感恩教育活動、十八歲成人儀式、德育回歸生活、寓教于樂等都是強調現代德育的實踐性。
中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育成長階段,自我約束力不強,毅力有限,因此,學校也要班主任和教師認真落實《中(?。W生守則》、《中(?。W生日常行為規范》以及綜合素質評價,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和引導。學校團委、工會及相關部門要利用重大節慶日及傳統節日,根據學校實際情況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體育活動,如開展學雷鋒活動、組織演講比賽、書畫、才藝展示、組織踏青掃墓、濟困募捐、舉辦元旦晚會和運動會等。學校要利用廣播、宣傳欄等積極宣傳校內好人好事和社會公益,弘揚正氣和正義。
5 重視學科教育中的德育滲透
道德教育的方式要靈活多樣,要注意隱性和顯性的結合。我們要挖掘一切可用的資源作為德育的載體,不斷尋找德育的素材和契機。德育要滲透到各學科教育之中,要貫徹于教育教學的各環節中,中小學語文、歷史、地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自然等學科都應根據各自的特點,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國情、民族團結和辨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教育,以及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的教育。體育、音樂、美術等學科也要結合學科特點,陶冶學生情操,激發愛國主義情感,培養團結協作和堅韌不拔的精神。
多年來,池州二中已建立起校長負責、德育教師、班主任和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為骨干、全體教師共同參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機制,不斷推進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發展,塑造“陽光心靈”,建設和諧校園,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健康發展的合格人才。
在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的今天,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進行交流、碰撞,這種新變化給學校德育工作帶來改革的契機,也使學校德育面臨著新的挑戰。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站在新起點上,總結經驗,牢牢把握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方向,以優秀的文化引領學校德育工作不斷前進。
注釋
① 論語·憲問.
② 論語·述而.
③ 論語·顏淵.
④ 說文解字.
⑤ 大學.
⑥ 資治通鑒.第一卷周紀.
⑦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
⑧ 論語·子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