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佳雯
摘 要 當今的中國,英語成為中國學生的必修課,本研究希望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特點,采取合適的講評方法,充分發揮講評課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 小學英語 講評課 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Primary English Evaluation Lessons
SHEN Jiawen
(College of Education,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108)
Abstract Nowadays in China, English is a required course in schools. The thesis hopes that teachers adopt proper evaluation ways according to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 and make the most of the evaluation lessons in the primary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English; evaluation lessons; strategies
1 小學英語講評課存在的問題
1.1 準備不足
有老師認為練習和試卷講評課無關緊要,課前不做準備, 上課的時候想到哪就講到哪,完全就是處于“無的放矢”的狀態,恐怕連他自己也理不清楚思路,更談不上學生的理解了。這樣的講評必定是無效、低效的。另外,為了早些批完練習或試卷,教師對于學生所錯的題目也了解甚淺,準備工作做得不夠充分。
1.2 主體不明
學生希望講評課回答問題的主體是全體學生,教師應任意叫學生回答問題。有的教師從頭至尾面對一類學生,只是針對某部分學生提問,而忽視了其他學生,這種情況不在少數。不同學生的學習方法、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水平也有高低。講評課上,老師應該重點檢查學習困難的學生。只有他們掌握了這些知識,才可以說在最大程度上保證了所有學生能夠掌握。
1.3 平均用力
練習中每道題目的難度是不一樣的,每道題目,學生的錯誤率和錯誤原因是不同的,有的是不理解題目意思導致錯誤,有的是理解了題目,但是由于這個知識點本身沒掌握導致錯誤,也有可能是粗心導致錯誤。講評時不應面面俱到,把所有題目都講一遍。另外,在講某一題時,也是從頭講到尾,沒有體現重點。試題講評課應該分類進行。
1.4 不講方法
大多數教師沒有給學生教授解題方法和技巧,只是自己講自己的,認為把所有題目的答案公布就好,最多再要求幾位學生稍作解釋,就大功告成了。可是教師在這樣做時,是否考慮過學生,是否站在他們的角度為他們思考過,學生真的懂了嗎?這是明顯的“授人以魚”。而“授人以漁”才是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主要方法。
2 小學英語講評課優化策略
2.1 講評前的準備工作
教師應先準備好講評材料。教師應提前將講評材料認真做一遍,不來“空手道”,對于出錯率高的題目要作出預測,反思自己在教學中的知識漏洞,及時查漏補缺。教師要備學情,將學生答題情況做好記錄,講評時切中要害。學生應先在收到作業反饋后在題目中找出“蒙”對和粗心錯的,使其明確聽講時的重心,有的“接”矢。學生應自己動腦努力解決,最終達到“自主學習”。在講評課前,學生應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進行“brainstorming”,做到融會貫通。
2.2 講評時的具體要求
2.2.1 明確參與主體
不同性質的課應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對于像江蘇版牛津英語教材每單元A部分這樣的新授課,教師應偏向于發揮“優生”的作用,他們是“主力軍”。他們為課堂做了正確示范,自身也增強了自信心。E部分講評課可要求中等偏下的學生回答,如果這些學生掌握了,那么全班差不多沒大問題了。教師也可以了解哪些地方未講明,幫助學生查漏補缺。上課時就應該把問題暴露出來,全班一起解決,學生就印象深刻了。總之,新課的主力軍是優生,復習、練習課則是中下學生的“天下”。
2.2.2 杜絕平均用力
有的題目學生很少出錯,教師可以重申這個知識點,不需要花大力氣講解;對于部分學生有錯誤的題目,教師應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提醒學生注意;教師要認真對待大部分學生都做錯的題目,可能是教師未講清楚;可能是知識點太難,學生未真正理解或是題目給學生設置了陷阱,導致大部分學生上當。教師應該在這種題目上多花時間,幫助學生解決困難問題。平均用力講評題目不僅浪費課堂上大量寶貴的時間,而且重點不明,學生很難記住其錯誤之處。
2.2.3 授人以漁
我國偉大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他認為教師教任何功課,“講”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講”,也就是說“教”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的目的。在小學英語講評課中,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做題的方法與技巧。每道題目檢測學生的知識點和難度是不同的,解題方法也不同,教師應“就題講法”。首先,教師必須引導正確理解題意,這是答對題目的第一步。接下來是引導學生進行推理解題,有邏輯地羅列原因結果。最后,在能夠正確解答的基礎上,想方設法提高學生的做題速度,做到錦上添花。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高度重視思維及方法的啟迪。
2.2.4 絕非“就題論題”
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為發展的實質在于主體通過動作對客體的適應,適應有同化和順應。題目是根據各門課程的課程標準、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來編制設計的,它來源于課本上的知識點,是這些知識的鞏固深化的一種途徑,與之有著密切聯系,故單講獨評這道題目不利于學生對于一連串知識點的全面掌握。教師應引導學生調動甚至改變已有的圖式來解決問題。教師在批改學生上交的作業時,應該關注學生是否已經運用上課所學的知識解題。上課時教師可以利用這道題目復習以前學過的各種方法。
2.3 講評后的鞏固補缺
2.3.1 及時消化講評內容
學生在聽教師講評時,應積極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跟上老師上課的思路,可與教師的講評一起,同步進行“消化”工作。“消化”工作必須“及時”,趁熱打鐵。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認為人的遺忘速度先快后慢。在講評后的前1~2天,學生的遺忘速度是最快的,這時如果不去記憶,知識很容易忘記;如果學生及時消化鞏固,記憶的時間也相對會長些。
2.3.2 按時鞏固講評內容
講評課后,教師可以把題目中出錯率高的編成Quiz小冊子,在下節課上課之前有意無意呈現給學生,讓他們再次作答,已達到鞏固的效果。小學生不同于成人,有其特殊的思維特點,需要教師不斷重復,幫助其鞏固所學內容。
2.3.3 落實加強講評內容
學生首先是人,總是會遺忘。因此,教師需要不斷復習所學內容。如在學生完全掌握某一內容后,可適當進行拓展深化,加強其對該知識的認知,與此同時也是鞏固知識的過程。
2.3.4 切實抓好學困生輔導
學困生的輔導工作在教學工作中顯得尤為重要,在新課、復習課、講評課之后可能還有一知半解的地方,此時教師應給予耐心的指導,使之消除困惑,本階段的教學工作才算基本完成。另外,學校應做好監督工作,定期檢查各科講評課實施情況,建立完善的評價標準體系。
3 結論
好的講評課,不僅可以完成教學目標、教學任務,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應要像對待新授課一樣,認真對待講評課,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教給學生適合自己的解題的技巧,不斷進行英語思維訓練,授之以“漁”,在精講、互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使學生真正考有所得,評有所獲。
參考文獻
[1] 茅繼平.講評課必須優化[J].語文學刊,2002(1):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