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ZHANG Min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西安 710100)
(Shaanxi Xueqian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100,China)
隨著我國教改工作腳步的不斷加快,現代學校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重要性的認識不斷加深。實踐能力的培養是現代教學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核心目標,這和其它能力的培養一樣,需要從早抓起。
近代實驗心理學研究表明,對嬰幼兒學齡前的教育,可以把兒童的智商提高30分之多。布魯姆總結前人大量的長期跟蹤研究成果后也提出,假如以17歲人的智力水平為100,那么兒童長到4歲,智力大約達到百分之五十,8歲時已達到百分之八十,其余的百分之二十是8歲到17歲時獲得的。也就是說,人的智力發展,在最初4年等于以后的13年的總和。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在這個關鍵年齡期,培養和教育的情況如何,會直接決定一個人的智力以及創造能力。如果錯過了這個關鍵年齡期,人的智力發展將是難以彌補的。眾所周知的印度“狼孩”卡瑪娜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她從小被狼叼去,直到7、8歲才回到人中間,盡管以后在米德拉孤兒院經過9年的精心教育和訓練,也無法補上她所失掉的智能,在她17歲死去時,其智力水平僅相當于3、5歲的正常幼兒。
日本學者木村久一認為,人的潛能是遵循遞減規律的。比如說,生下來具有100度的潛能,如果從小就給他進行理想的教育,那么就可能成為一個具有100度能力的人。如果從5歲開始教育,即使教育得很出色,那也只能具備80度能力的成人。而如果從10歲開始教育的話,教育得再好,也只能達到具備60度能力的成人。這就是說,教育得越晚,兒童潛能的實現就越少。這就是兒童潛能的遞減法則,郭沫若稱之為“天資遞減律”。
可見,智能培養必須從早抓起,創新能力當然無可例外。而實踐卻是培養能力的基礎和前提。
實踐能力既是素質教育的目標之一,同時又是創造力的必備條件,包括創造力在內的各種能力都與實踐有著密切的關系,它必須是通過親身實踐,在實踐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另外,創造也得在實踐中完成,離開了實踐,創新也只能是一句空話。
有人認為,如果彈鋼琴不從5歲開始,拉小提琴不從3歲開始,是難以精通的。這種說法固然有些絕對化,但也有某些道理。彈鋼琴和拉小提琴,手指的工夫是很強的,而鍛煉手指的工夫當然從小開始為好。學雜技也是這樣,體操運動也是如此。這表明了長期的、艱苦努力進行實踐鍛煉的重要性。我們常說的一句話:實踐出真知,斗爭長才干,也就道出了個中哲理。
歷史上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哪一位天才人物是與生俱來的,任何一項發明創造也都是在實踐中做出來的。就拿愛迪生來說,他曾一度是世界發明家之魁。他有著1000多項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發明專利權,以致人們認為世上沒有他不會做的事情,人們開始稱他為“魔術師”,好像他搞發明創造就如玩魔術一般。事實上,只有極少數的人了解到愛迪生是在多么勤奮地工作著。他經常一天工作20小時,而且他的大部分發明都是經過幾百次試驗才獲得成功的。他在發明燈泡時,試驗了1600種物質,甚至包括朋友的胡子,看看它們是否傳導電流并發光。終于,在1879年10月21日,他做了讓電流通過置于真空玻璃罩中的一根炭化棉絲的試驗,試驗燈發出一種微弱的紅色的光芒。令人驚服的發明,證明了電燈是“世界之光”。
學習的目的在于應用,并且就學習過程來講,歷來強調知行統一,即主張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荀子把學習過程看成“聞”、“見”、“知”、“行”四個階段,他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而止矣……故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必妄,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行之,明也”。春秋戰國時期的思孟學派提出在學習過程中要“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就是要在博學、慎思的基礎上加以實踐。北宋的程頤說:“學者,言入乎耳,必須著乎心,見乎行事”。南宋的朱熹也指出;“學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實”。明朝的王陽明說:“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陶行知說:“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而不成教,學也不成學”。毛澤東同志在實踐論中也指出:“認識從實踐開始,經過實踐得到的理論知識,再需要回到實踐中去”。學習活動不能違背這個規律,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樣也決不能違背這個規律。
創見是創造的花蕾,好問是創見的幼芽,而實踐卻是好問的土壤。學校教育是培養中學生創造能力的基本陣地,因此,應大力加強教學中的實踐性環節,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實踐環節不但可以使學生受到實踐技能和技術的基本訓練,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實際解決問題能力,而且還有利于理論聯系實際,幫助學生樹立實事求是的科學作風。為此,要適當增加實驗課學時,重視學生實驗;開設活動課,讓學生實際動手操作;增加一些綜合性的實驗和要求學生自己設計的實驗;重視生產勞動和專業實習以及社會調查;重視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等等。
20世紀上半葉,美國教育家杜威就指出:“學習科目相互聯系的中心點,不是科學,不是文學,不是歷史,不是地理,而是兒童本身的社會活動”。他強調兒童與課程構成一個單一過程的兩極,兒童是起點,課程是終點,只要把教材引入兒童生活,讓兒童直接去體驗,就能把兩點連接起來,使兒童從起點走向終點。在杜威1896年創辦的實驗學校里,“作業”是一個中心概念。所謂“作業”,是指兒童的一種活動形式,包括紡紗,織布,烹飪,木工等。他認為這些“作業”的教育價值既適合兒童的能力和興趣,又能代表社會的情境。
值得指出的是,為中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固然需要與具體的、客觀實際事物相聯系,但這并非提供實踐機會所指的全部內容。在一定程度上還表現為提供好思維材料。因為思維要經過對有關材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等過程來實現,這是一種“思想實驗”,沒有一定的思維材料做基礎,“思想實驗”就難以進行。通常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向學生提供思維材料:①通過語言直觀勾畫出學生已有的表象;②通過對實物、模型、教具、圖形等進行觀察,以形成知覺和表象;③通過實驗向學生提供思維材料。
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以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具體的做法可以有多種多樣,廣大教師可以在實踐中探討、總結,不過,最為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要有一個正確的理念,即正確的教育教學指導思想。時下的教育教學體系,是以知識的系統性編排的,使知識脫離實際,學生不會運用知識去理解周圍世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相應的教學方法也只會是“傳遞式”,這種教學方式,一個人即使讀到博士,仍可能培養的是沒有創新能力的人。相反,應該把知識看成人類對客觀世界通過抽象思維產生的東西,教學中就不應太多的或者單一的注重知識本身,而是對知識的建構過程給予足夠的重視。在這樣的理念下,需要我們對教學的各個環節做出必要的調整,這包括設計一些重應用,注重動腦動手的好題,以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教育部在頒發的普通高中課程計劃中指出:“綜合實踐活動是國家規定的必修課,包括研究性學習、勞動技術教育、社區服務、社會實踐四部分內容”。開設綜合實踐活動旨在讓學生聯系社會實際,通過親身體驗進行學習,積累和豐富直接經驗,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研究性學習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要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通過親自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勞動技術教育主要對學生進行勞動觀念和一般勞動技術能力的教育,進行現代職業技能的培養和就業選擇的指導。
社區服務主要通過學生在本社區以集體或個人形式參加各種公益活動進行社會責任意識、助人為樂精神的教育,為年社區的建設和發展服務。
社會實踐主要通過軍訓和工農業生產勞動對學生進行國防教育、生產勞動教育、培養組織紀律性、集體觀念和吃苦耐勞精神。學??梢越Y合實際,為學生走出學校深入社會創造條件。
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并作為必修課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心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會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課程的實踐過程中,加強信息技術教育,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術和職業分工,形成初步技術能力。
農村中學課程要為當地經濟發展服務,在達到國家課程基本要求的同時,可根據現代化農業發展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因地制宜設置符合當地需要的課程,深化“農科教相結合”和“三教統籌”等項改革,試行通過“綠色證書”教育及其他技術培訓獲得“雙證”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學也要逐步開設職業技術課程。
教師是課程實施的組織者、促進者,也是課程的開發者和研究者。要充分發揮和利用教材以外的課程資源,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在課程資源開發方面的巨大潛力,在教學目標的設計、教學活動的組織、課程資源的選擇、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等方面應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全面素質的提高。使學生的學習成為主動、富有個性的過程。
[1]傅維利.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推進素質教育的重點[J].中國教育學刊,2005(12).
[2]刁維國.運用教學轉化規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J].教育探索,2002(5).
[3]劉晶.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基礎[J].教育資訊,2009(11).
[4]趙平平.高職實踐教學改革與創新[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2).
[5]周志超.對實踐教學的認識和思考[J].科教文匯,20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