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能否圍堵中國
日本安倍晉三政府正在積極推行“地球儀外交”。一方面與中韓兩國的關系陷入冰點,元首會晤遙遙無期;另一方面,安倍在一年之內頻頻出訪海外。
安倍政府擺出一副要把“拉幫結派”進行到底的架勢。在6月初舉行的第13屆亞洲安全會議(又稱香格里拉對話)上,含沙射影地指責中國“強權”。隨后的G7峰會上,他力圖促成七國集團點名批評中國“在東海和南海單方面用實力改變現狀的行動”。
拉幫結派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鳩山由紀夫(日本前首相)
安倍政府是想把與自己有相同價值觀的國家聚在一起,通過拉援軍、扯盟友的方法包圍中國。所謂“地球儀外交”不會奏效,最終結果可能是讓日本被孤立,使日本被包圍,這也是我為日本擔心的。
所謂外交,是促使價值觀不同的國家開展合作,這是外交的關鍵。就連美國也對安倍參拜靖國神社的做法表示失望,認為他是“歷史修正主義者”。由此看來,安倍政府的外交理念極其狹隘,他們的拉幫結派是不合適的,搬起石頭會砸自己的腳。
自古以來,日本從中國學到很多有價值的東西,比如中國的傳統文化,到現在已經成為日本人的生活基礎。從這個層面來講,中日兩國價值觀有共同之處。而從政治層面來看,兩國的確存在不同。
所以我想說,兩國都不是完美的,但價值觀不同,也意味著互補的地方很多,比如工業,我們可以通過互補實現雙贏。
因此,國家之間開展外交不應因價值觀不同而采取敵視態度和政策,而應該在承認價值觀差異的前提下,探討如何才能營造友好合作的環境。
對核心問題,其他國家不會在中日之間選邊站
保羅·葛維爾茨(美國耶魯大學法學院中國中心主任)
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希望能同時和中國、日本保持良好的關系,美國也不例外。日本是美國的盟友,而美國也希望同崛起的中國搞好關系。
對于日本構筑對華“包圍圈”的努力,我并不認為安倍政府有能力說服其他國家改變對中日爭端的基本立場,因為他們的立場已經無可改變。
首先,外部國家不會在涉及兩國主權的問題上表明立場;其次,他們希望中日通過談判等和平方式而非動用武力來協調解決爭端;第三,鑒于東亞地區的緊張局勢——那么多艦船聚集,那么多士兵駐扎——外部國家已達成共識:迫切需要啟動危機管理機制,阻止局勢進一步升溫。
這就是外部國家的策略。面對核心問題,他們不會在中日之間選邊站,更重要的是,他們不希望因為自己的選擇無謂地降低與中國發展友好關系的可能性。要知道,失去來自中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訂單和援助,對任何國家的打擊都是沉重的。
所以,只要外部國家在處理與中國和日本的關系時堅持上述三個原則,日本構筑對華“包圍圈”的努力就不會成功。
日本還會繼續給中國添麻煩
劉江永(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院長)
日本所謂的“地球儀外交”是想從全球范圍內封堵中國,這注定要失敗。
想跟中國對著干?就算是美國,還要討論與中國建立新型大國關系呢,它也不敢明著來。
日本現在采取這種外交政策,好像是在學習冷戰時期的美國。當時中美尚未建交,美國采取冷戰政策在全球范圍內封鎖包括中國在內的社會主義國家。反過頭來看,作為超級大國的美國都失敗了,日本難道會成功嗎?
況且,中國今非昔比,而日本如今的影響力更不能和當時作為世界一極的美國相比,所以這種圍堵是不可能成功的。
但是從最近的香格里拉對話到G7聯合聲明可以看出,日本的做法還是給中國帶來了一定麻煩,而且未來這種麻煩還會繼續,因為日本政府的外交戰略環環相扣。
美國總統奧巴馬今年訪問日本時,第一次公開宣稱釣魚島在《日美安保條約》的覆蓋范圍內。日本政府希望通過各種雙邊和多邊外交途徑將日美共識推廣給其他國家,應該說,日本這種“拉虎皮作大旗”的做法,對那些忌憚美國又對中日爭端不了解的國家還是有些影響的。
日本缺乏安全感,總覺得自己“被包圍”
巴里·戴斯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防務和戰略研究所所長)
日本在構筑對華“包圍圈”嗎?如果你了解日本人看待自己國家的方式,你會發現,他們總覺得自己才是“被包圍”的。
日本眼中的近鄰是這樣的:俄羅斯繼承了蘇聯強大的遺產,正在重新崛起;朝鮮擁有核武器和遠程導彈,能威脅日本本土安全;韓國與日本歷史糾葛復雜,尤其是慰安婦問題,一直牽扯兩國神經;而中國則與日本存在一系列雙邊關系問題,不僅僅是一個釣魚島那么簡單。
任何國家,包括日本,都不應該搞所謂“包圍圈”。而日本人站在自己的角度,他們心底的擔憂是:他們最有力的援軍來自太平洋的另一岸——美國。
至于G7峰會有史以來首次在聯合聲明中表達對東海和南海問題的嚴重關切,這很難表明日本可以就此“借力”對抗中國。事實上,歐盟正被內部分歧、烏克蘭危機以及重新崛起的俄羅斯所困擾,自顧不暇。
對日本而言,搞“包圍圈”意義不大,中日需要的是真正的對話。很難想象兩個近鄰雖然擁有各種對話機制,卻無法進行有效的溝通。對兩國而言,誰先邁出第一步是最大障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