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莉穎
【摘 要】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對生態保護的關注越來越高。本文從農村土地管理和生態保護結合分析出發,以現有的農村土地管理和生態保護現狀為基礎,提出了農村土地管理和生態保護結合的建議。該研究對促進我國農村土地管理和生態保護的有效結合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 農村 土地管理 生態保護 結合
我國耕地資源質量總體水平低下,高產田僅占耕地總面積的五分之一左右,宜耕后備資源的開發數量少、質量差、開墾難度大,開發潛力有限[1]。因此,要提高土地產出、保障糧食安全,就必須集約節約利用耕地,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實踐證明農村土地管理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它不僅能增加有效耕地面積,還可以提高耕地質量,改善生活、生產條件[2]。正是從這個層面出發,本文對農村土地管理和生態保護結合進行研究與分析。
1 農村土地管理和生態保護結合分析
農村土地管理對生態保護有著重要的影響。農村土地管理對農業區域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產生作用,不能像保護自然生態系統那樣通過建立生態自然保護區來實現,農業區域是人類進行生產、生活的地方,因此要保護該區域的生物多樣性,不能以犧牲該地區人們的生產、生活為代價,而是應該通過工程措施,對生物多樣性從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等層次上進行利用與保護[3]。
農村土地管理會對生態環境產生積極的影響,基本原理主要是通過工程、生物等措施,改變土地利用格局,直接或間接影響自然生態系統結構,使其各構成要素的組合、相互關系及其在系統中的空間配置發生變化,恢復、穩定或提高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從而達到恢復、保護或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
農村土地管理對生態環境也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如對整理區域水資源的影響。農村土地管理過程中實施的水源工程、灌排工程的建設可能影響到伴隨原有水系網絡而形成的各種相關生態過程。例如攔蓄河水可能會導致下游河道的干涸,水生生物生態過程中斷等;修建灌排工程例如硬化渠道無法貯存水分以寄養水中生物或補充地下水;坡地墾殖與梯田建設不僅增加了土壤侵蝕的風險,還會造成流域水源補給過程受阻。又如,農村土地管理活動對大氣及相關生態過程的影響主要是通過改變地表植被覆蓋狀況、土壤結構與質地,以及改變水文結構、地形地貌等間接方式表現出來。主要反映在造成大氣污染、影響局部小氣候過程及區域大氣質量狀況等方面。這就決定了應關注農村土地管理和生態保護兩者的有效結合。
2 農村土地管理和生態保護結合現狀
農村土地生態系統,指的是農村土地各個組成要素,如巖石、氣候、土壤、水文、植被以及動物等等之間以及與這些組成要素與人類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構成的統一體[4]。其組成大致可分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兩部分。生物因子主要指的是地上與地下的動植物和微生物,也包括人類本身共同構成的食物鏈網。非生物因子作為組成系統結構的物質基礎,即所謂的環境系統,包括大氣環境、土壤環境以及地貌地質環境等。生物因子與非生物因子之間通過自然界的四大循環,既大氣循環、水循環、地質循環和生物循環而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組成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即農村土地生態系統。農村土地生態系統在運行的過程中,會存在著一定程度對土地自然生態系統的破壞,最終導致人類生存環境質量的惡化。
農村土地管理與農村生態保護兩者結合共同對農村土地生態經濟系統產生作用,通過人類勞動向土地自然生態系統輸入能量和物質,經循環轉化獲得經濟產品,滿足人們生活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從我國現有的農村土地管理和生態保護結合現狀來看,問題主要集中在生態保護意識弱、學科理論研究滯后、管理體系缺陷以及實際工作盲目等多個方面。以管理體系缺陷為例,由于我國農村土地管理學科研究滯后,我國現階段的土地利用管理制度偏重于規范土地的產出、高效利用,在土地管理生態保護方面就缺乏具體要求[5]。只是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制定時著眼于提高土地的集約利用水平,提高土地的質量,以期達到更佳的土地經營規模。雖然農村土地管理實踐及相關法律規定中都要求對土地整理規劃進行環境影響評價,但目前我國農村土地管理規劃環境影響評價還處于探索階段,理論與方法體系尚不完善。從管理體制上,農村土地整理生態環保涉及到國土、農業、水利、林業、環保、電力等部門,需要通力合作,像現在這種以國土部門為單一部門主導的管理形式難以承擔起全面生態管理責任。如有的設計施工良好的機井泵站成為擺設;盲目追求高品位的設計也是一個比較突出的現象,在他田間大量鋪設水泥混凝土路面和溝渠等等。
從深層次講,是因為現行的區域耕地保護指標分解制度在農村土地管理中的實施并沒有解決區域資源稟賦與區域經濟發展的根本矛盾。一方面經濟落后地區利用建設占用耕地指標充裕的優勢,盲目設立開發區卻大多圈而未用,土地資源浪費嚴重:另一方面經濟發達地區在巨大的經濟發展沖動下一再出現違法占用耕地的情況,為完成耕地占補任務,開發許多劣質土地補充耕地,但是由于經濟發達地區非農業就業機會多,耕地拋荒現象十分普遍,耕地拋荒造成水土流失嚴重,造成區域生態環境的惡化。這就決定了農村土地管理和生態保護兩者應進行有效的結合。
3 農村土地管理和生態保護結合的建議
結合上文關于土地管理和生態保護結合的分析以及保護現狀的論述,本文提出以下農村土地管理和生態保護結合的建議:
3.1 加強農村土地管理和生態保護結合的宣傳
目前,人們還沒有充分意識到加強農村土地管理和生態保護結合的重要性[6]。在我國,必須加大農村土地管理和生態保護結合的宣傳力度,制訂全面的教育宣傳計劃,運用現代教育廣泛的傳播方式,讓人們更加深刻地認識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將導致的嚴重后果,使人們自覺地樹立農村土地管理和生態保護結合的觀念。上層建筑決定經濟基礎,從意識層面入手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
3.2 大力發展生態農業
我國生態農業基本理論認為,生態農業既不同于完全依靠內部封閉或內部物質循環的有機農業,也不同于主要依靠大量投入資金和物質的工業化農業,而是自然、經濟、社會的復合體,目前應關注時空結構型、食物鏈型以及時空食物鏈綜合型三種生態農業模式的發展。時空結構型生態農業模式是以生物種群的生物學、生態學特征和生物之間的互利共生關系為基礎合理組建的農業生態系統,讓處在不同生態位置的生物種群能夠在農業生態系統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更加合理有效的利用太陽能、水分以及礦物質營養元素,是在時間上多序列、空間上多層次的三維結構,其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均佳,如果林地立體間套模式等。食物鏈型的生態農業模式是以農業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規律而設計的一種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系統。在該農業生態系統中一個生產環節的產出是另外一個生產環節的投入,促使農業生態系統中的廢棄物多次循環利用,進而提高能量的轉換率和資源利用率,獲得較大的經濟效益,并能有效地防止農業廢棄物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污染,如養殖業內部物質循環利用模式等等。時空食物鏈綜合型生態農業模式,則是時空結構型與食物鏈型的有機結合。endprint
3.3 加強對耕地的保護
完善耕地保護機制,建立農村土地管理驗收制度。驗收工作是對農村土地管理效果的評價,通過建立各項驗收指標,提高農村土地管理效果驗收的科學性。目前,我國的農村土地管理驗收制度缺乏科學性,導致目前農村土地管理和生態保護不能有效的結合[7]。因此,根據農村土地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農村土地管理驗收必須實現量化和質化。比如,潛力驗收必須要:數量方面以凈增耕地面積、潛力類型(以便抽查)等為驗收依據;質量方面以耕作層、土壤結構、土壤有機質含量等為驗收依據。此外,為了防止優質耕地流失,通過稅收和提高占地成本的方法建立造地與用地的協調機制;嚴格限定“公共目的”的范圍,完善現有的農地征用制度等。
3.4 跟蹤監測與評價機制的優化
建立土地整合后的跟蹤監測與評價機制,及時掌握農村土地管理的效果并對不合理的地方作出調整,及時發現問題與糾正問題,防止危害的進一步擴大,利于保護生物多樣性、保持整個區域生態平衡,進而實現農村土地管理和生態保護的結合。因此,各地區應對農村土地管理和生態保護結合效果進行動態監測,創建農村土地管理新的思維模式,實現協調的人地關系以及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加強土地管理方面的立法建設。運用政策法律保證倫理性土地整理順利進行,明確農村土地管理和生態保護結合的規章制度和技術范圍,用相關法律、法規保證兩者結合的順利進行;各地政府或有關部門也可結合實際工作情況,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和辦法。
4 結語
農村土地管理和生態保護結合對于實現土地資源可持續發展來說至關重要,堅持農村土地管理和生態保護結合是實現土地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8]。在我國的農村土地管理中,必須貫徹生態保護的觀念,實施生態型土地管理,協調人地關系,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
參考文獻:
[1]谷梓毓.土地資源開發利用中的生態保護問題[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4):120.
[2]李振業.生態建設與生態保護共鳴 土地開發與耕地保護同步——湖南省安鄉縣建設全國低碳國土實驗區工作紀實[J].中國土地,2012,(8):60.
[3]周亞鵬,張利,劉琳.農村土地生態環境保護小議[J].中國土地,2013,(7):47-48.
[4]趙常偉.農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分析[J].科技向導,2013,(23):168.
[5]吳次芳,徐根寶.土地生態學[M].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2007:78-79.
[6]陳靜.世界一些國家土地資源生態管理及啟示[J].國土資源情報,2013,(2):48-53.
[7]李曉輝.如何強化縣域農村生態環境保護[J].中國鄉村發現, 2013,(10):30-35.
[8]朱玉.淺談農村土地管理存在的問題[J].中國連鎖,2014,(4):8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