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琳
《道德經》是公認的哲學經典,同《易經》《莊子》一并被稱為“三玄”。在《道德經》一書中,老子提到“上善若水”的觀點。“上善”,即最善,盡善盡美。老子認為“水”是最近于道的,水的特性完全符合老子所提的“善利萬物而不爭”的思想主張?!吧仙迫羲本褪切稳葑鋈说淖罡呔辰?,善行要像水的品性一樣。
很多民營企業家在創業初期具有堅韌、果敢等優秀品質,但隨著企業的規模壯大,其不善管理的短處也日益凸顯出來。我國完成現代企業制度改制時日尚淺,職業經理人隊伍建設尚在不斷的摸索中前進,近些年來職業經理人與企業產生矛盾,導致企業經營問題的案例層出不窮,因此,職業經理人的道德建設更是顯得尤為迫切。
老子《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即管理必須遵循客觀規律。其蘊含的管理智慧對現代的企業管理者有極為重要的借鑒意義。本文旨在通過對《道德經》第八章“水德”的解讀和感悟,談談對企業經營管理者的啟發。
《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p>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這句話主要是老子“水德”近于“道”的思想主旨的總綱。因為水的三大特性:“利萬物”“不爭”和“處惡處”。對于現代企業的管理者而言,恰恰就是要求管理者在對自身管理過程中要注意保持“水”一樣的圣人之德,做有利于眾人的事情而不與爭,愿意去眾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別人不愿做的事情。忍辱負重、任勞任怨、不爭名利,以德服人。
日本著名企業家稻盛和夫先生在有生之年培育了兩個世界500強企業,一個是京瓷,一個是KDDI,他被譽稱為當代的松下幸之助。稻盛君不僅是一位卓越的企業家,還是一位企業思想家。他的經營哲學集中到一點就是:“敬天愛人。”“敬天”,就是按事物的本性做事。這里的“天”是指客觀規律,也就是事物的本性;所謂“愛人”就是“利他”。對于企業來說就是“利他經營”,這個“他”是指客戶,廣義的客戶包括顧客、員工、社會和利益相關者。對于一名成熟的企業管理者來說,管理不只是單純的規章制度,只有像水一樣,順其自然,謙下待人,用更人性化的管理才能真正使員工發揮最大的積極性。這正是日本戰后經濟迅速崛起,重新成為經濟大國的重要原因。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可譯為:最善的人,處世要安于卑下,心要保持深沉寧靜,交友要真心相愛,說話要誠信可靠,為政要有條有理,辦事要利用特長,行動要抓住時機。這段話其實是對前句“水德”的具體例證,以水喻人,指出做人應當如水一般。七個并列排比句中,都具有有關水德的寫狀,同時也是介紹善之人所應具備的品格。老子并列舉出七個“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啟發。最后的結論:為人處世的要旨,即為“不爭”。
“居善地”,老子所希望的,最好的管理者(統治者)應當是無為而治,“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第五十七章)”。對于企業的管理者來說,“居善地”,就是要企業經營者做好定位,放低姿態。只有認清自我,謙虛處下,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不斷自我發展壯大,如三顧茅廬等歷史典故。反之,一意孤行,脫離群眾,自命不凡,結果必然是站得越高,摔得越狠。
“心善淵”,就是要懂得“道”的統治者要像水那樣深沉寧靜,能夠順道之自然,保持心胸寬廣,眼光深遠。正如風靡一時的電影《功夫熊貓》中所說,真英雄莫不謙遜有加。在現代企業的生產經營中,沒有任何一個管理者可以宣稱自己在所有的環節都是專家。只有胸懷寬廣,善用各種人才,做一個從善如流的領導者,才能發揮每個員工的最大潛能,不斷提高生產效率。
“與善仁”,是指交友仁愛?,F代社會,競爭加劇,人與人心靈隔膜不斷加深。管理中的主管或領導者,為人處事,不論是你的下屬或上司,也不管是你的合作伙伴或競爭對手,都應真誠以待,仁義相處,且敢于說“不”。相反,一個整日鉤心斗角,不思進取的領導者帶領下的團隊,就只能是在不斷的內耗中被逐漸掏空、淘汰,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言善信”,即是誠信管理,現代經濟的本質就是信用經濟。老子說:“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猶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對于企業家來說,誠信就是其第一生命。蒙牛集團董事長牛根生,曾經以“財聚人散,財散人聚”“小勝靠智,大勝靠德”等人格魅力,贏得了消費者的認可,但三聚氰胺事件使老牛幾十年苦心積累的誠信毀于一旦,個人形象大打折扣,實在是警醒世人。
“政善治”, 主張為政要像水那樣順理成章,有條有理,“無為而治”。在企業的管理過程中,要按照企業發展規律辦事,切不可一意孤行,把個人意志凌駕于經濟發展規律之上,巨人、三株、秦池等一個個生動的案例,正是違背企業發展規律,最后不得不吞下盲目擴張導致的惡果。
“事善能”, 就是要像水那樣柔潤通達,企業的管理者要有統馭全局的能力,企業的事情都有相應能力的人來承擔,才能辦好。做企業,其核心問題有兩個,一個是財,一個是人,但歸根到底都是由人來執行。因此,對于企業的管理者來說,知人善任,才是最重要的事情。阿里巴巴的老總馬云說,一個企業的管理水平,關鍵是要看老總離開后,企業正常運轉時間的長短,時間越長,企業的管理越好。這里除了包含企業制度建設的問題,更重要的就是衡量企業的人才管理水平的高低。
“動善時”,就是行動要抓住時機。老子說: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闭\如扁鵲論醫一樣,能治好疑難雜癥的不一定是最好的醫生,防患于未然,治病與其發端才是最高明的醫術。在企業的管理過程中,企業管理者必須時刻像一個聽診的醫生一樣,要善于發現企業運行過程中的各種漏洞和不足,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及時發現企業的問題,保證企業的健康運行。從另外一個角度理解這句話,也可以認為,企業的領導者必須要具備敏銳的經濟嗅覺,能夠迅速判斷并發現存在的市場機會,只有這樣,才能領先于競爭對手,使企業立于不敗之地。老子又說:“合抱之木,起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做企業既要應時而動,又要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切不可貪功冒進,要萬事慎與始。
《道德經》第八章,雖然講的是為人處世之道,但其中所包含的道家的“無為而治”管理思想與現代西方管理學理論中的倡導自由、鼓勵下屬發揮創造性與積極性的主張,卻相互應和,形成了道家獨特的管理思想。
水,守拙、齊心、堅忍、博大、靈活、透明、公平。這些恰恰是幾千年來中國人最珍貴的品質。作為企業的領導者,要面對的不僅僅是企業的內部員工,協調與完善各種內部關系,提升企業管理水平,更要面對波譎云詭的市場,在各種誘惑與風險面前不動搖,緊守自己的內心,像“水”一樣,以“不爭”實現“無不爭”,這些需要勇氣,更需要大智慧,正如李嘉誠先生所講,“原則上是西方管理模式,加入中國文化哲學”。中國的企業家們只有不斷自我提升,以“水德”為鑒,以國學智慧作為指導原則,才能在激烈的市場大潮中自由搏擊,保證企業基業長青。
(作者單位:河南省核工業地質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