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姍
【摘要】目的:探討羥基喜樹堿治療晚期大腸癌的藥理作用與臨床療效。方法:選取我院外科60例晚期大腸癌患者,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采用羥基喜樹堿、5-氟尿嘧啶化療,對照組采用5-氟尿嘧啶化療,共用3個周期。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56.7%,對照組總有效率33.3%。結論:羥基喜樹堿作為大腸癌腫瘤患者的化療藥療效確切,副作用小,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羥基喜樹堿;藥理作用;臨床應用;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2-0131-01
喜樹堿是從我國特有的洪洞科植物喜樹的樹干、樹皮和果實中提取的一種具有抗腫瘤作用的生物堿,對多種腫瘤如消化道腫瘤、小細胞肺癌等有效。經多年臨床療效觀察,其療效確切。本研究選取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的60例行大腸癌根治術的患者,手術后行化療,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60例大腸癌患者,年齡42歲~80歲,平均年齡58歲,其中男30例,女30例;均為大腸癌Duck's D期,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理類型、惡性度、擴散與轉移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5-氟尿嘧啶化療,5-FU:500mg/ m2,第一天至第五天,每個月化療一次,連續化療6個月;治療組采用羥基喜樹堿、5-氟尿嘧啶化療,5-FU:500mg/ m2/日,第1天至第5天,羥基喜樹堿: 10mg/ m2/日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500ml靜脈滴注,每日一次,第1天至第五天,4周后重復,連續化療3個周期。治療期間每5天檢查血常規1次,并記錄副作用情況,以及患者臨床癥狀、精神狀態、活動能力。每月復查肝腎功能、病灶情況、心電圖。
1.3 療效判定標準 按WHO標準[1]進行療效評定,完全緩解(CR):可見病變完全消失,超過1個月;部分緩解(PR):腫瘤縮小50%以上,時間不少于4周;穩定(SD):腫瘤縮小不及50%或增大不超過25%;進展(PD):一個或多個病變增大25%以上或出現新病變。毒副反應按WHO抗癌藥物毒性標準分0-Ⅳ度。
2 結果
2.1 療效評定 ⑴治療組:完全緩解0例,部分緩解17例(17/30,56.7%),穩定無變化者8例(8/30,26.7%),進展5例(5/30,16.7%)。總有效率為56.7% ;⑵對照組:完全緩解0例,部分緩解10例(9/30,33.3%),穩定無變化者13例(13/30,43.3%),進展7例(7/30,23.4%)。總有效率為33.3%。
2.2 毒副作用 治療組外周血白細胞計數下降4例,腹瀉1例,惡心、嘔吐者5例;對照組外周血白細胞計數下降2例,腹瀉1例,惡心、嘔吐者2例.
3討論
惡性腫瘤細胞的增殖周期先后經歷M(分裂)期、G1(DNA合成前)期、S(DNA合成)期、及G2(DNA合成后)期,統稱細胞周期,其中最重要的是S期和M期。羥基喜樹堿為拓撲異構酶Ⅰ的抑制劑,主要對增殖細胞敏感,是細胞周期特異性毒性藥物,可作用于S期[2],并對G 2 及M期邊界有延緩作用。對G 0 期細胞無作用,與其他抗癌藥物無交叉耐藥,并可產生協同作用。較高濃度時對核分裂有抑制作用,阻止細胞進入分裂期。可與拓撲異構酶I和DNA形成穩定的復合物,使DNA單鏈切口不能再結合,DNA停止復制,引起細胞死亡[3]。在細胞水平上,羥基喜樹堿可選擇性地殺傷S期細胞,誘導廣泛的姐妹染色單體交換和染色體畸變,可抑制DNA和RNA合成,對DNA抑制是不可逆或部分可逆的,對RNA抑制則是可逆的;并可引起染色體DNA斷裂,觸發細胞程序性死亡,促進腫瘤細胞的誘導分化,加快腫瘤細胞凋亡。在大腸癌化療中,5-Fu仍然是基本的藥物,單藥近期有效率為20%[4]。通過治療組的臨床療效可以得出,5-Fu與羥基喜樹堿合用有協同增效作用,抗大腸癌的療效更好。本組主要的毒副反應為血液學毒性和胃腸道反應。化療結束后及時復查血常規,必要時應及時給予G-CSF治療。惡心、嘔吐、腹瀉的副作用于化療結束后大多自然緩解。
綜上所述,羥基喜樹堿聯合5-Fu方案治療晚期大腸癌有效率較高,毒副反應病人可耐受,值得進一步研究推廣。
參考文獻:
[1]孫燕, 周際昌. 臨床腫瘤內科手冊[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06-110.
[2]儲大同,當代腫瘤內科治療方案評價〔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4:100.
[3]潘啟超,胥彬,腫瘤藥理學和化學治療學〔M〕.鄭州:河南醫科大學出版社,2000:193.
[4]周際昌,實用腫瘤內科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603-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