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華 劉偉平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生學業收獲及教育影響因素研究*
——基于H學院大學生學習性投入調查的分析
崔玉華 劉偉平
本研究使用NSSE-China問卷對H學院的大學生學習性投入狀況進行調查,分析了不同年級和學科大學生的學業收獲水平現狀。調查發現,在教育因素方面,五大指標中的校園環境支持度、學習過程中的課程學習行為和深度學習中的整合性學習與學生自我報告的學業收獲顯著相關。
學習性投入;學業收獲;教育影響因素
對高等教育質量的關注已成為中國未來二十年教育發展的重要議題,如何合理、有效地評估高等教育質量并促進院校教育改革成為當前中國高等教育的重大任務。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教育界對高等教育質量的評價角度開始由以學校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關注教育質量,首先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質量,關注學生學業收獲就成為關注的重要觀測點和關鍵維度。
關注教學質量,關注學生學習是大學之道的回歸,是大學發展的應有之意。以學生為本,重視本科生的成長和發展,重視學生學習成效,是大學存在和發展的根本之道。針對大學生學業收獲、學業成就或學習成效影響因素的研究從上世紀80年代已開始,但是其中較多以學生的學習成績作為衡量學業收獲或學習成效的指標。隨著大學日益暴露的矛盾和政府與公眾的問責,關于對大學辦學質量的評估逐漸從硬性指標的評估回歸到對學生和學習成效、學業收獲的關注。
圍繞學生的學業收獲,衡量工具也得到開發和應用,其中直接測量的有美國大學測驗中心的大學成果評量(COMP);美國教育補助咨議委員會研發的大學校際學習成果評鑒 (Collegiate Learning Assessment,簡稱CLA);美國教育測驗服務中心的學術能力評量(MAPP)。間接評量的有美國印第安納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的全美大學生學習性投入調查(NSSE);澳大利亞的大學畢業生課程學習經驗問卷調查(CEQ)和日本的全國大學生調查。其典型就是美國的全國大學生學習性投入情況調查(NSSE)。NSSE是圍繞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而設計的,其關注的重點是在校大學生學習的動態過程,強調學習者作為主體的學習態度、學習投入、學習經驗及收獲等,其所提煉的指標與學生個體學習的動態過程和收獲緊密相關。
在增值性評價和“以學生為根本、以質量為核心””理念的指導下,以NSSE-China為調查工具,通過對學生學習行為的實證調查,嘗試打開學習過程之謎的“黑匣子”,使不易測量的教育質量顯現,通過學生自我報告的學業收獲來探索影響學生學業收獲的因素,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建議和對策,進而有的放矢地引導學生的學習行為、改變教育教學實踐,提高本科教育教學的質量,這是研究大學生學業收獲、學習成效的重要意義所在。
本次調查采用“中國大學生學習性投入調查問卷”(NSSE-China)。其中,NSSE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大學在學經驗和背景信息。調查研究主要從五大指標(學業挑戰度、主動合作學習水平、生師互動、教育經驗的豐富程度和校園環境的支持度)和教育過程分析診斷指標(課程的教育認知目標、課程要求的嚴格程度、課程學習行為、課程外拓展性學習行為、向學/厭學、自我報告的教育收獲和在校滿意度)以及深度學習量表等方面來進行診斷和分析。
本次調查問卷發放采用完全隨機抽樣的方式,共發放問卷份1600份,回收有效問卷1354份,回收率達84.6%。本次調查數據統一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單樣本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ANOVE)、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等方法進行檢驗和分析。
(一)不同年級學業收獲水平現狀
從學生自我報告的教育收獲來看,H學院學生與地方本科院校既有差異,又各有所長。在認識自我能力和價值觀確立能力的提高度上,H學院大一到大四學生較優于地方本科院校;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度在大一時低于地方本科院校,但從大二開始提升,一直到大四年級都略優于地方本科院校;理解不同文化和價值觀的提高度大三時弱于同類院校,但大一、大二和大四年級均略優于同類院校。在知識的涉獵能力、組織領導領導能力、信息技術能力方面,H學院和地方本科院校差異如下:H學院學生從一年級到四年級知識涉獵能力的提高度上和地方本科院校有顯著性差異;組織領導能力和信息技術能力提升方面從大一到大三和同類院校相比有顯著差異,但大四年級時明顯提升,與同類院校已不存在差異。
通過年級間的比較發現,H學院大四學生書面表達能力和組織領導能力、解決問題能力隨年級而明顯提升,和一、二、三年級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在認識自我能力的提高度上,大一到大三隨年級而提升,但大四時有降低的趨向,說明H學院大四學生在面臨畢業之際對前途的迷茫,學校應加強對畢業生的引導和疏導。

圖1 H學院與地方本科院校在學業收獲上差異顯著的題項
(二)不同學科學業收獲現狀
從學生自我報告的教育收獲來看,H學院各學科學生在書面表達能力的提高度和明確未來發展規劃的提高度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從來自學生自我報告的教育收獲來看,藝術學和文學的書面表達能力的提高度較高;而在未來發展規劃方面,藝術學、教育學、文學和理學較高。

圖2 不同學科在書面表達能力和未來發展規劃能力方面的比較
(一)五大指標對大學生學業收獲的影響
1.五大指標與大學生自我報告學業收獲的相關性分析
通過Spearman等級相關分析發現,H學院教育實踐的五大指標均與學生自我報告的教育收獲呈顯著性正相關。其中,自我報告的教育收獲與“教育經驗的豐富程度”相關性居第一位,其次為“校園環境支持度”、“學業挑戰度”、“主動合作學習水平”和“生師互動”。從數據分析可以看出,無論是學生在校滿意度的評價還是自我報告的教育收獲均與“校園環境支持度”的相關性最高,從而說明,校園環境的創設對學生有極大的影響,無論硬件設施還是人文關懷都應該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為學生成長提供條件。

表1 學生自我報告的教育收獲與五大指標的相關性分析
2.五大指標對大學生自我報告的學業收獲的影響
為了深入分析學生自我報告的教育收獲與五大指標的影響程度,我們進行了回歸分析檢驗,“生師互動”伴隨概率(sig)大于0.05,也就是說其與學生在校滿意度是無關的,剔除這項指標后,重新再做一次回歸分析。教育環境支持度、教育經驗的豐富程度、主動合作學習水平和學業挑戰度均與學生自我報告的教育收獲有顯著性相關,并且能夠解釋教育收獲的37.6%。

表2 學生自我報告的教育收獲回歸方程(五大指標影響度)
為了具體分析校園環境制度對大學生在校滿意度和自我報告的教育收獲的影響,我們通過單樣本T檢驗,具體分析了H學院在校園環境支持度各指標與同類院校的差異,發現在 “與班主任/輔導員關系”、“與行政人員關系”和“學校幫助人際交往”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p=0.000)。學校應該重視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加強對學生精神上的關懷。不僅行政人員要加強和學生良好關系的構建,與學生直接接觸的班主任與輔導員更應該多多加強對學生的溝通和交流,構建和諧的良師益友關系。如下圖所示。

圖3 校園環境支持度與地方本科院校差異顯著項比較
(二)學習過程對大學生學業收獲的影響
1.學習過程對大學生學業收獲的相關性分析
為了考察教育過程各診斷指標對學生教育收獲的影響,通過相關分析結果如下。“課程學習行為”對教育收獲影響最大,其次是“向學/厭學”和“課程要求的嚴格程度”等。

表3 學生自我報告的教育收獲與學習過程性指標的相關性分析
2.學習過程對大學生學業收獲的影響
回歸分析的結果顯示,學習過程的五個指標均與學生自我報告的教育收獲存在顯著性相關,并且能夠解釋教育收獲的38.4%。

表4 學生自我報告的教育收獲回歸方程(學習過程性指標影響)
(三)深度學習對學業收獲的影響分析
1.深度學習與學業收獲的相關分析
通過深度學習與大學生學業收獲相關分析可知,深度學習與教育收獲高度相關,也就是說深度學習得分越高的同學,其自我報告的教育收獲得分越高。因此,我們可以得到結論:學校對學生深度學習的要求越高,學生深度學習的能力越強,其教育收獲也就越多。

表5 深度學習與學生教育收獲的相關性分析
2.深度學習各指標與學業收獲的相關分析
通過Spearman等級相關分析發現,“整合性學習”與學生報告的教育收獲高度相關,其次是“反思性學習”,最后為“高階認知”。

表6 學生自我報告的教育收獲與深度學習三個指標的相關性分析
3.深度學習各指標對學業收獲的影響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深度學習的三個指標均對大學生報告的教育收獲有顯著性影響,并且能解釋自我報告的教育收獲的33.4%。

表7 學生自我報告的教育收獲回歸方程(深度學習指標性影響度)
為了進一步分析H學院在“整合性學習”指標上的差異,我們經過單樣本T檢驗將H學院與同類地方本科院校做了對比,H學院在“師生課外討論學習”、“課余與非本班同學/朋友討論”和“整合信息觀點”這三個指標上與地方同類院校存在顯著性差異。如下圖所示。

圖4 整合性學習與地方本科院校差異顯著項折線圖
提升教育質量,關注學生發展是關乎學校未來發展的主題,關注學生發展首要的是關注學生學業收獲。學生自我報告的學業收獲是學生對大學入學學習過程的反饋,更能真實地反應出“學校給予了學生什么”、“學校環境創設為學生提供了什么”、“什么是影響學生學業收獲的關鍵因素”等。這些來自學生學業收獲的反饋,能夠更好地顯現學校在教育教學和管理體制方面存在的問題,從而推進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和管理體制改革,提升學校辦學質量和社會認可度。
學生自我報告的學業收獲隨入學時間的長短顯現出差異,入學時間越長,自我報告的學業收獲越大,甚至在某些方面優于同類地方本科院校或全國平均指標。這表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關注學生成長和發展,以學生為中心,以教育質量為根本的理念得到真切落實,教育教學改革成效已逐漸顯現,學校在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方面朝良好的方向發展。
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學生的學業收獲是以學生為主導的個人努力、教師的課程要求的嚴格程度和以院校環境創設之間的良性交互作用的結果。大學為學生提供的校園環境和校園文化以及校園師生交往互動的氛圍是學生提高學業收獲的關鍵因素所在。學業收獲是學生與學校環境和教師及朋輩同學之間的互動,學習是在交往和互動中的自我提升過程。而“教育經驗的豐富程度”要求學校不僅關注教師科研,更要關注教師授課。優秀的教師和一流的教授是學生人生路和求學路上的明燈,是學生的學業發展和人生道路的引路人。
調查顯示,“課程學習行為”對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收獲影響最大,因此,改革課程體制和教學內容勢在必行。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張大良提出新建本科院校要走向新型本科院校才有發展出路,而其中必要的改革就是課程和教學內容的改革,要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要繼續深化課程體系和教學體制、教學內容等方面的改革,實現從注重知識傳授向更加注重能力和素質培養的轉變。
國際上對“深度學習”的界定是在理解學習的基礎上,學習者能夠批判地學習新的思想和知識,并將它們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能夠在眾多思想間進行聯系,并能夠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決策和解決問題的學習。調查研究顯示,深度學習能使學習者產生愉悅的學習體驗,因而更善于動腦、動手和動心。深度學習和學生學業收獲相關甚大,對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深度學習中的“整合性學習”顯得尤為重要,要將“以學生為根本、以質量為核心”的理念貫穿在學校教育教學過程中,構建以學生發展、學生學習、學習效果為中心的教育模式,拓展課堂教學的廣度和深度,發展學生的深度學習能力是必要的教育教學改革內容。
(注:本文中有關地方本科院校常模的數據均來源于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主編的NSSE-China問卷使用手冊)
〔1〕張大良.高等教育改革發展與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R〕.徐州:徐州工程學院,2013.11.10-11.11.
〔2〕Biggs J.B.What do inventories of students learning pro-cess really measures A theoretical review and clarification 〔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3 (63).
〔3〕周華麗,鮑威,李漢邦.開展大學生學業成就評價 促進人才培養質量提升〔J〕.中國高等教育,2012(1):52-53.
〔4〕吳桂翎.不同類型本科院校學生學習過程比較研究〔J〕.池州學院學報,2011(6):90-91.
(責任編輯:鄭芳)
崔玉華,女,陜西三原人,咸陽師范學院教務處助理編輯、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評估、高等教育管理與理論(咸陽 712000);劉偉平,男,吉林四平人,西藏民族學院外語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英語教育和民族教育 (咸陽 712082)
本文系2013年陜西省教育科學 “十二五”規劃課題 “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生學習與發展追蹤研究”(項目編號:SGH1333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