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課堂作為藝術教育的重要載體和主體渠道,它不僅對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和審美素養(yǎng),而且對培養(yǎng)學生的全面素質和人生修養(yǎng),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音樂課堂的教育改革和探索得到了重視,以音樂研究課、音樂公開課為形式的教學活動在有些地方開展得不少,但改革探索熱鬧的背后是教學效率的不高甚至低下。音樂課堂教學表現(xiàn)出了低效率的傾向,它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多媒體利用不當
許多年輕教師比較喜歡使用多媒體,但不知不覺地便養(yǎng)成多媒體依賴癥,或者說過于迷信多媒體。一位老師教《大雨小雨》這堂音樂課,為了利用多媒體達到“下雨”之聲效,也為了讓孩子傾聽大雨小雨交替之聲響,但未想到雨中不規(guī)則的雷聲明顯地干擾了孩子的正常傾聽,聽課的專家認為這是典型的為多媒體而多媒體。
《大雨小雨》音樂課多媒體導入部分出現(xiàn)教學反效果給我們的啟示是:多媒體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它要為教學內容服務,正是因為教師為多媒體而多媒體,課堂內容反而成為形式的奴隸,渲染效果成了表面的熱鬧,而課堂的預設內容及教學目標反而被沖淡,這當然不應是課堂本來所應該具有的狀態(tài)。多媒體是物,物要由人支配駕馭,教師的主導作用應體現(xiàn)于對多媒體的科學合理利用而使之為教學內容服務,要使多媒體成為激發(fā)學生積極思維的載體,而這一切,都離不開課堂教學者——教師的能動思維與智慧調度。
多媒體作為現(xiàn)代教學技術的重要手段,用得好如虎添翼,用得不好,則是畫蛇添足。如何利用好多媒體呢?我們首先要認識到多媒體永遠只是手段,手段要為內容服務,手段要為教學目標的達成服務。多媒體從設計到運用,應當與課堂教學內容融為一體。多媒體的設計運用考驗著音樂教師對技術的掌握,更考驗著音樂教師對教材內容理解掌握和對學生需求的把握。多媒體形象生動的后面還有形式和內容巧妙對接的課堂藝術構思。這是矯正多媒體使用反效果的一個著力點和落腳點。
二、旋律、節(jié)奏與歌詞脫節(jié)
如果說,繪畫的表現(xiàn)在于線條與色彩,那么,音樂的表現(xiàn)就在于旋律與節(jié)奏。但這并不代表在教學中就可以忽略歌詞。包括教《大雨小雨》這節(jié)課,很多音樂老師重視旋律和節(jié)奏的教學,而忽略了歌詞的教學。其實,一首歌的歌詞是其思想內容最直接的表達,也是旋律與節(jié)奏設計的題材依據(jù)。一首優(yōu)秀的歌曲,一定是旋律與歌詞的完美結合。同時,一首好歌詞,它的朗朗上口本身就有音樂上的節(jié)奏美感。著名歌唱家蔣大為在中央電視臺的藝術課堂上專門講歌唱的藝術,他說:“要想唱得好,首先要說得好。”他認為“說得好是唱得好的基礎,練唱也要練說,或者說先練說再練唱,唱就有了良好的基礎。”原來說的藝術與唱的藝術是如此相融相通。至于說歌詞中所呈現(xiàn)出來的思想內容,歌詞作為一種文學樣式,它一定能給人無限的思想與情感的空間。而歌詞作為一種書面語言表達,它具有最強大的表情達意功能。如此看來,音樂語言與文學語言、書面的文字符號與書面的旋律符號,它們本質上都是一致的——表現(xiàn)生活、抒寫人生、傳遞思想,傾訴情感。不重視歌詞教學的音樂老師,其實就是一個不合格的音樂教師。如何改變不重視歌詞的音樂教學呢?首先要將歌詞的學習與理解納入到旋律與節(jié)奏的全過程教學之中。要根據(jù)教學目標,在教唱時,嵌入教說的環(huán)節(jié),在說與唱的交替中引導學生準確地理解詞作者所要表現(xiàn)的思想和情感。同時,實踐中我還逐步體會到,在音樂教學中讓詞與曲渾然一體,也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包括語文素養(yǎng)和思想道德素養(yǎng)的提高。
一個高明的老師要有廣闊的視野和多學科貫通的思想,不但讓音樂教學成為美育的支撐,更成為素質教育的良好平臺。
三、教與學的游離懸浮
教與學之間的游離感與懸浮感是“教學論”中的一個常識問題。要思考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作用如何有機統(tǒng)一,豐富的音樂教學內容如何與科學的音樂課堂教學藝術統(tǒng)一。如果教師沒有對音樂課堂藝術的真正理解,沒有對教與學,學與教全過程的融會貫通和觸類旁通,那么,其后果一定是教師主導則并非在導,學生主體則難以自主,學生充其量是一個被動的音樂知識的容器,而難以成為音樂教育發(fā)展的主體。
為什么很多音樂教師的課堂給人以游離感與懸浮感呢?一個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原來設想好的東西和實際教學過程并不一致,即學生并不能完全配合教學設計。教師的許多設想、設計,學生并不能接受,這樣必然導致教與學的脫離、脫節(jié)。盡管老師教得很賣力氣,但有一部分學生不響應、不呼應,老師的力氣似乎有點白費,這就是典型的課堂教學的少、慢、差、費。上海音樂學院陳蓉教授的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從頭到尾玩音樂》,其中介紹了綜合運用兒歌、拍手、做游戲、講故事等多種形式,并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節(jié)奏感,注重給孩子帶來音樂的快樂,實踐證明,教學效果就比較理想。對照陳蓉教授的成功課堂教學,孩子不配合、不響應老師煞費苦心的教,原來是因為老師教學方法的僵化單調,音樂在教學中并沒有深入到孩子的心靈世界,孩子對僵化、單調、教條的教學給予了無情的拒絕。
對音樂課堂幾種典型問題的反思與分析,它從一定意義上會有利于我們找到音樂課堂教學的應然與必然。它讓我們從遺憾與反思中學會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上好音樂課,不能只圖表面的熱鬧、形式的完美。多媒體教學技術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的因素;音樂旋律很重要,但詞曲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教師的熱情很重要,但教師更要具備與學生進行心理溝通的高超教學藝術。
(姚幸清,溧陽市橫澗小學,213300)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