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前去了一趟歐洲,走馬觀花地考察了六國八城,總想寫點東西。因為種種原因,一拖至今。不過這也有好處,就是可以更深入地思考一些問題,可以讓自己下筆時更加冷靜和理智一些。
出國之前,從一些歐洲考察回來的同志那兒了解到一些情況。留下的印象,多是說歐洲環境、人的素質等許多方面都很不錯。最常聽到的一句贊嘆便是:太干凈了!一個禮拜甚至十天半月都用不著擦皮鞋!到底情況怎樣呢,真沒見過。所以那次就特地以一種平等、理性的眼光到處看看。我看到了如下情況:
第一,歐洲也有臟亂差。在我以往的印象和意識中,好像歐洲那些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每條街道、每個廣場、每個角落都是清爽得一塵不染的。然而,那次我卻看到了另一番景象:在一個女王的什么廣場(名字已經記不得,但記得情境),傍晚夕陽西下的時候,草地上也散落著廢報紙、方便袋甚至煙頭。不過,只要游客一離開,專業的工作人員就會立即清理、打掃??吹竭@樣的情景,說實話我并沒有覺得不正常,也絲毫沒有損害我之前在那女王宮殿里對這座城市留下的美好印象。
第二,歐洲也有乞丐。在某國某城的某個著名的教堂門口,有靠一點演奏或繪畫技巧外加一個供行人投幣的小缽盆在那兒討生活的,也有什么手藝也沒有,直接將一個不斷晃動著的小缽盆遞到行人面前乞求施舍的。這些人的膚色各種各樣,向外國同行打聽,據說其中有典型的歐洲本土。從他們的眼神里,你是看不出他們與那些給硬幣的人有什么兩樣的,很是坦然。但是,外國同行警告:最好不要用相機對著這些人拍照,否則有可能惹上麻煩。
第三,歐洲也交通堵塞。記得從巴黎回國那天,因為兩個同行太過沉浸盧浮宮的藝術世界,不僅遲到而且不接電話,害得年輕的導游幾乎就要哭出來了。導游為什么急?為交通。因為巴黎市區到機場的路經常會堵。
另外,我還看到:巴黎的街頭有煙頭,慕尼黑酒吧(名字又記不得了,據說希特勒年輕時常在那兒消遣)很喧鬧,為我們服務的大巴司機也邊開車邊用手機煲電話(我的一位同行通過翻譯向他提出過抗議)……
這次出國看到了與自己出國之前從書本或他人那兒了解到的不一樣的情景。從中我若有所悟:
第一,如果有可能,我們還是應該爭取到國外去看一看,所謂“百聞不如一見”,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親眼見了、親身體驗了,才會真正長見識,才不會人云亦云。
第二,看了回來不要急于發表感想。因為出去十天半月,我們對外國的了解往往就只是個一鱗半爪、一知半解。據此妄下結論,難免不以偏概全,造成誤會甚至誤導。
第三,特別重要的是:不要總拿外國的好來說中國的不好,老認為“月亮都是外國的圓”。其實,任何一個先進、發達的國家都會有其不好、瑕疵;同時,任何一個落后、欠發達的國家也都有其亮點、特色。我們看待一個國家或比較兩個國家,都不能孤立、靜止、單面地去看去比,而要辯證地去看去比。比如,擦不擦皮鞋、多長時間擦一次皮鞋這件事,我們就不能簡單地總拿它來作為一國環境差或好的例證。我相信,在我們偉大祖國的某些地方(比如……)和某些時候(比如北京奧運會期間),一定也是山清水秀、天高氣爽,十天半月都不要擦皮鞋的。如果一個外國人,正好趕上了中國這樣的地方和這樣的時候,回去以后大吹特吹中國的環境如何如何之好,那豈不貽笑大方!
于是我又想到了我們以往的教育與宣傳。那種要么把人家說得一無是處,要么把人家說得賽過天堂的教育和宣傳,恐怕既欠真實,更不利于培養一代平等、理智、辯證、正常、健康、幸福的公民。如果我們的教育與宣傳能夠盡可能客觀、真實,并特別注意引導我們的孩子在看待許多問題時多一些辯證思維、不同視角,那么他就既不會因為自己的國家(或者自己、自己的家)某些方面比人家好就妄自尊大,也不會因為自己的國家(或者自己、自己的家)暫時比人家差就妄自菲薄!一個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的人,他的心態是健康的,他的思維是正常的,他的感覺是幸福的。
(柬埔寨,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210013)
責任編輯: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