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雪芬
摘 要:《觚棱壺》所蘊含的深刻道理深似海,凡是深刻體會的人,都會受益匪淺。陳曼生是個有思想靈魂的人,他為紫砂藝術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更繼承了中國古代的歷史文化,將悠遠深長的中國文化發(fā)揚光大。
關鍵詞:紫砂;觚棱壺;造型;藝術
1 前言
在中國思想歷史上,儒家自然觀的基本思想主要倡導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既然人與自然具有統(tǒng)一性,那么人類理應善待自然,就更應尊重自然秩序。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中國古人主張“天人合一”,肯定人與自然界的統(tǒng)一,強調(diào)人類應當認識、尊重并保護自然,而不能破壞自然,反對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和片面地利用自然。這樣說來,古人就已經(jīng)講究“和諧”這一現(xiàn)代人仍在探索的觀點了。
2 淺談“觚棱”壺的造型和藝術
陳鴻壽,一個明代的紫砂大師,極具創(chuàng)作才華的紫砂藝人。他創(chuàng)造了歷史經(jīng)典的“曼生十八式”壺。他是個用心之人,能捕捉自然、歷史、人文等常人難以發(fā)現(xiàn)的素材。曼生壺的造型取材是多方面的,有取自于自然現(xiàn)象的,如:“卻月”、“飲虹”;有取自于植物形態(tài)的,如:“葫蘆”、“瓜形”;有取自于仿古器物的,如:“石銚”、“百衲”;還有取自實物的,如:“井欄”、“斗笠”。其中,有一把壺取自宮闕上轉角處的瓦脊成方角棱瓣之形,名字叫做《觚棱壺》。
曼生所制的這把《觚棱壺》現(xiàn)收藏于美國芝加哥藝術館,此壺壺身呈方形,而弧形的四壁由下而上漸漸收斂。壺蓋的造型與壺身如出一轍,壺鈕為三曲橋形。此壺整體中規(guī)中矩,方中帶圓,圓中帶棱。此壺的最大特點在于看似圓,但“棱可摸”。 “棱可摸”即為有弧形的棱,看似是圓,實則為方,用手可摸出棱邊的感覺。
《觚棱壺》雖看似巧妙,但也蘊含深意。此壺壺身刻有“觚棱”兩字,從觚棱出發(fā),引伸出處世哲學、做人道理。用一句話形容:“得其精意遺其粗”。其表面意思是觚棱看著為圓,實則有棱可摸,做工精細,不粗糙。深層含義是教會人做人之道。做人不要鋒芒畢露,但也要求同存異,和而不同。此壺包含著典型的儒家思想。《孟子·盡心下》認為孔子主張“中道”,《周易大傳》也贊揚“中道”、“中正”、“中行”,認為中正則吉,反之則兇。中庸的涵義主要是強調(diào)適度,把握事物的度,認為凡事都有一個限度,超過限度和達不到限度,即過和不及,都不合乎事物的標準;其間尤為強調(diào)勿太過,即凡事都不要過度,以免適得其反。但同時,《觚棱壺》也告訴我們,做人不要過于中庸,要有自己的主見,也許,當年制壺的陳曼生萬萬沒(下轉第66頁)想到,百年后的清政府就是由于過于妥協(xié)和軟弱,最終受強國的欺凌,簽訂了諸多的不平等條約,最終走向滅亡。在中國水深火熱之中,無數(shù)的愛國人士拿起了手中的武器進行抵御外侵,最終偉大的中國共產(chǎn)黨完成了這一艱巨的使命,用自己的浴血反抗,最終實現(xiàn)了中國的獨立和富強。由此看來,堅持自己的原則,外圓內(nèi)方才是王道,才不會受他人欺負。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禮記·儒行》還宣揚“士可殺而不可辱”,表達了儒者寧死不屈的鋼鐵意志和對獨立人格的強烈堅持。《周易大傳·乾卦·象傳》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提倡自強不息的精神。因此,《觚棱壺》的魅力就在于它蘊含的處世哲學。
3 結語
《觚棱壺》所蘊含的深刻道理深似海,凡是深刻體會的人,都會受益匪淺。陳曼生是個有思想靈魂的人,他為紫砂藝術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更繼承了中國古代的歷史文化,將悠遠深長的中國文化發(fā)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