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民剛
摘 要: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從學生素質教育能力培養層面還是從教育應試層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調查研究發現,小學生閱讀語文閱讀教學現狀不容樂觀,教師與學生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一些問題,加強課堂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勢在必行。緊緊圍繞這一論題展開分析,以期對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所裨益。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興趣愛好
一、結合學生興趣愛好,利用閱讀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語文教師應正確認識小學生這一特殊年齡段的群體,在閱讀教學中盡可能貼近學生的心理需求,允許并尊重學生個性化的發展。對比初中生和大學生,小學生在文學鑒賞、文學批評等方面能力尚較弱,教師應深入了解不同學生的興趣喜好,科學引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閱讀書目,在發揮學生特長的同時幫助學生全方位地發展,彌補學生的“短板”。小學生自主閱讀能力有待提高,閱讀情趣需要教師科學引導,除了富有教育意義的推薦之外,還可通過朗讀、默讀、速讀、精讀、復述、評價、背誦等方式,鼓勵學生使用不同的閱讀方法,體驗每一種閱讀帶來的不同效果,從而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培養自主閱讀能力。
二、多樣化課堂教學,培養學生閱讀興趣
閱讀課堂與其他課堂不同,語文教師應充分發揮閱讀特性,創造情景式教學,讓每個學生都能夠高度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發揮其能動性和創造性,在情景教學中讓學生的能力得到全方位訓練。如,某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閱讀實驗教學中,大膽創新教學模式,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學效果顯著。在課堂閱讀的第一課時教學設計中,該語文教師借用電教設備,通過播放選讀篇目同聲朗讀,讓學生在優美的背景音樂中感受文章之美。紀錄片的放映加深了學生對篇目內容的理解,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帶著問題觀摩紀錄片,紀錄片放映結束,學生積極發言,課堂氣氛活躍,學生閱讀興趣逐漸提高;第二課時教師采用了戲劇里的角色扮演,學生以小組形式自選一篇文章,根據文章內容編排一段小故事,語文課堂在該教師的指導下變成了小劇場,學生個性得到了發展,師生感情迅速升溫。
閱讀本身就是情感與思維融合、碰撞的過程,受學生個體差異影響,同一篇文學作品在不同學生眼里會有不同角度的解讀,新教學模式下的語文教師應摒棄過去傳統的“權威化”教學模式,轉變教學方法,允許并尊重學生的不同體驗,鼓勵學生在語文閱讀中充分發揮想象力,提升學生的理解思維能力。
(作者單位 陜西省黃陵縣太賢中心小學)
編輯 薛直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