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丹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文化館 118000)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以來,為了加強基層文化建設,保證廣大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各級文化部門在工作重心、資源配置和服務方向等方面,都面向基層做了大量的傾斜和調整,基層群眾的各種形式文化娛樂活動可以說是豐富多彩。但具有廣泛性的群眾攝影藝術活動,怎樣才能在地域文化建設、社會進步、經濟發展中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吸引更多的群眾自娛攝影愛好者參與到隊伍中來,并得到有效的組織管理和正確的引導,筆者就本人多年從事基層群眾攝影工作談一點淺議。
按照現有的攝影組織形式,各種攝影活動都是通過各級攝影組織來具體組織實施的,即便是一些非攝影組織參與也主要由攝影組織完成具體的組片、評選、布展等工作,場地一般都在美術展覽專用場所。
通常一個展覽或比賽組織者和參展參賽者在布展前是比較忙的,選片、評片、布展大家都盡心盡力。展覽開幕時,攝影圈內的人士,與展覽主題相關領導以及組織部門相關領導到場祝賀,參展人員及朋友一大幫人把展出場地圍得滿滿當當,看起來十分熱鬧,對上對下都有一個交待,攝影活動一直重復著這樣一種形式發展下去,延續了幾十年。
在過去群眾性業余文化生活比較單一,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還不豐富的時候,舉辦如美術、書法、攝影展覽還能吸引一些普通群眾來觀看,但是現在的群眾業余文化生活十分豐富,各種形式的群眾性文化活動,把多數群眾的興趣愛好都轉移了,所以大部分攝影展在開幕當天,領導和圈內人士一走就冷冷清清,即便是有觀眾也是寥寥無幾,所以活動的模式不改變,必定制約攝影所謂“高雅”藝術的發展。
通常,一個大型攝影展覽,為了體現其規模,往往都希望內部的全面與完整,對題材、體裁、形式都不加限制,這是展覽本身的要求所決定了。同樣由于展覽的規模與級別所限制,其評判標準常常由攝影界的專家們所決定的,各級各類的攝影組織,攝影賽事的獲獎標準幾乎是幾十年如一日,評委也幾乎是終身制,這種標準又是以單一的“藝術”或“紀實”來評的,所以,在“權威”評委評判下,一屆又一屆的賽事,都是按“既定方針”朝下發展,一批又一批的新人,又接著上一屆的“獲獎”標準去追尋著“藝術”。這種現象沿續發展的結果是對攝影發展的內涵的限制越來越多,只有專家們認為好的題材才能成為好題材,只有專家們認為好的作品才成為好作品。
這種內容方面的限制使得許多攝影者背起相機出去不知道拍什么,更不用說普通自娛性攝影活動,更為有意思的所謂專業攝影團體活動常常會遇到連自己的合影照片都照不好的情況。這種攝影畸形發展的結果是讓許多攝影者在追求所謂的攝影內涵的時候,把攝影的最基本功用都忘了。筆者認為,攝影活動的組織形式內涵在于充分了解愛好者需求的基礎上,探索出一種適合普及、提高和持續發展的活動形式。
當人們用攝影來稱為使用相機的行為時,往往被認為是攝影家的專利,否則就會被稱為照相。其實照相與攝影之間的差異確實很難區別,通常只是認為攝影是一種藝術行為,而照相是一種經營性或者普通紀念性、娛樂性行為。
攝影作為一種群眾性文化娛樂活動時,攝影的外延就被放大了,人們再也不能區分攝影與照相的區別,因為照相行為都沒有具體的經營性、紀念性目的,同時許多攝影行為都沒有具體的經營性、紀念性目的,同時許多攝影行為又有非常重的功利目的。這種藝術行為與群眾性娛樂行為相混合的現象就需要我們這些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者重新思考攝影組織的形式與內容以及活動的外延,我們是組織攝影家的活動,還是把普通照相者組織好,讓他們能像攝影家一樣活動。這就是專家性還是群眾性的問題,作為群眾藝術館、文化館,應該注重自身作為一個職能部門的群眾性作用,但在具體實施的時候,群眾性卻變得非常難,這就是近年來攝影外延的限制所造成的結果。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相機的普及率已越來越高,攝影的群眾性普及基礎越來越好,但群眾性普及工作沒有跟上時代的發展要求,因為我們還一直都沿用過去貫常的攝影組織方式,這種方式就決定了攝影活動就局限在攝影圈內。
但是如果我們跳出攝影圈,從一個比較平常的角度去看攝影,其實攝影本身很簡單,只要買得起相機的人都可以進行攝影活動,不管他(她)對攝影物追求有多高,也不管藝術水平如何,也許沒有什么影響力,但作為一種個人行為,進行攝影活動應該沒有什么限制。但從發展的角度看,水平提高方面受一定的局限,影響面有限,是可以理解的,但這并不代替他對攝影沒有追求,也不能說他就一定拍不出好作品。關鍵是作為群眾文化組織的職能部門如何組織這些人,并且利用這些人的影響去組織更多的人來參與攝影活動,把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充分利用起來,為我們的社會精神文明建設作貢獻。
經濟發展以后,表面上看業余文化生活豐富了,群眾業余文化生活的選擇性多了,但實際上由于生活節奏加快,人們沒有時間去選擇,一般都是選擇一種比較方便的休閑方式,如打麻將、跳廣場舞,參加合唱隊等,其它方式由于方便性與消費水平方面的問題,許多人都采取最普遍最方便的休閑娛樂方式。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逐漸認識到,最近若干年來,業余生活似乎有些越來越單調了,除上述活動以外,大部分人都沒有更好的休閑方式了,所以作為群眾性攝影文化在發展以后的今天,群眾基礎不會而比發展以前差,經濟實力比發展以前還要好一些。
問題的關鍵是職能部門組織者能不能真正按照“三貼近”要求,切實重視業余攝影愛好者這塊陣地,由計劃經濟變為市場經濟,這是國家發展與時俱進的一個大變化。中國攝影在進入21世紀之后,如果僅僅在開展相關活動上推行“市場經濟”,而不在引導、培養廣大攝影愛好者在從事攝影活動的思想內涵、表現形式上進行全方位的改變,就根本無法得到真正的提高。
綜上所述,攝影的群眾性已經形成,這是國家繁榮、社會進步的成果。攝影組織工作者理應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努力探索出一條適合新時期群眾攝影的可持續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