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麗水市遂昌縣石練鎮文化站 323300)
遂昌縣石練鎮淤溪村位于遂昌縣中西部。全村有1509人,耕地面積1257畝,2014年全村人均收入6253元,主要產業以水稻、茶葉為主。2011年被選入國家級生態縣迎驗點,2011年被列為浙江省第一批中心村。2013年被評為浙江省文化示范村。淤溪村自然環境優美,文化底蘊深厚,“昆曲十番”和“班春勸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這也是中國唯一一個擁有兩項國遺稱號的行政村。該村秋賽會、婚嫁儀式等民俗活動的習俗也具有鮮明的特色。近年來,村兩委一手抓非遺傳承保護,一手抓經濟發展,探索了一條有特色的新農村建設之路。
在上級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幫助指導下,淤溪村成立了“原生態昆曲十番”傳承基地,每年舉辦班春勸農節,建設了旅游換乘中心,淤溪村新農村建設工作穩步推進,兩個國家級非遺也得到了很好地保護和傳承。
1.整合各種資源,建設非遺基地。幾年來,村兩委一直把淤溪村兩個國遺和特色文化作為重要的項目進行培育。自2005年以來投資300多萬元,先后建成了9個室內外文化活動場所。集旅游與休閑為一體的怡翠亭和怡心亭,在千年古樟下建設了十番演奏場地,在蔡相廟活動室內建設了鄉村舞臺為貴賓演奏原生態昆曲十番,將建于明代的賴家祠堂作為原生態昆曲十番的傳承基地,將淤頭活動室和毛家祠堂改造成“班春活動”道具、服裝倉庫和演員排練場。新建了7780平方米的“班春活動”場地、學堂和文化禮堂。滿足游客欣賞當地祭祀文化的需求。
2.發動群眾參與,建設非遺傳承隊伍。長期以來,由于兩個國遺都來自農村,面臨著傳承者年紀大,農民演員紀律松散的問題,嚴重影響了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針對這一現象,淤溪村制定了《“原生態昆曲十番”保護和傳承管理辦法》《“班春勸農”保護和傳承管理辦法》。設立了村文化員、兩個國遺理事。自2000年以來,淤溪村非常重視對昆曲十番的傳承保護工作,積極組織發動淤溪村老藝人對“石練十番”進行傳授。目前,淤溪村有2支十番演奏隊,平時他們在閑暇之余經常坐在一起排練學習,并承擔著“十番”對外交流作用。2009年,“原生態昆曲十番”傳承人賴喜能被評為省級傳承人,肖根其被評為市級傳承人。自2010年舉辦班春典禮以來,“班春勸農”活動一直成為淤溪村鼓勵春耕生產的一項重要活動,由村民組建了一支387人的班春隊伍。
3.開展豐富多彩的非遺展示活動。淤溪村每年組織參與“原生態昆曲十番”活動20余次,“班春勸農”活動大型演出1次。2011年還增添了濃縮版班春典禮,由70人來完成整場演出,還讓游客參與其中,感受淤溪村從古至今文化的演變與傳承,體驗當地農民春耕秋收的勞作過程。還新增了農事參與活動,在產茶季節,讓游客親自參與采茶炒茶活動,感受茶的樂趣。淤溪村連續舉辦的三屆“班春勸農”活動,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嘉賓、記者、攝影家前來觀看、采訪、采風。“原生態昆曲十番”不僅是全國各專家學者喜歡研究的曲目,更成了全國各大藝術院校教授和學生學習內容的一部分。
4.加強對外宣傳,擴大村莊影響力。2001年,昆曲十番參加了在中國湯顯祖研究會首屆年會的匯報演出。2004年,遂昌昆曲十番被列為浙江省民族民間藝術保護工程扶持項目,縣政府公布石練石坑口村為昆曲十番傳習基地。2005年中央電視臺連續兩次拍攝制作了相關專題節目。之后經常參加省、市、縣各項演出,被中央一臺、三臺、十一臺、浙江臺等11家主流電視臺制作成專題片。現在石練十番成為遂昌縣一項具有很高開發價值,體現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2006年,遂昌縣被命名為“浙江省民間藝術之鄉(昆曲十番)”。“昆曲十番”參加了“2006中國.遂昌湯顯祖文化節暨湯顯祖國際學術研討會”大型開幕式文藝演出,古老而又獨特的“昆曲十番”博得了現場觀眾和與會專家、學者的高度評價。2006年,“昆曲十番”被列為遂昌縣和麗水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7年被公布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2008年,被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2010年參加了湯顯祖文化勸農節暨生態休閑旅游活動。2010年數字電影《班春》開機新聞發布會。原生態昆曲十番在湯顯祖紀念館表演給白先勇先生觀看。同時被中央一臺拍攝報道。全省財政地稅系統攝影抓拍賽在石練鎮淤溪村舉辦“班春勸農”活動。配合遂昌縣委宣傳部圓滿完成了“班春勸農”節活動。淤溪村完成了一個月的濃縮版“班春勸農”節活動。自2010年起連續三年在石練鎮淤頭村舉行的這一明代鄉村農耕盛典的宏大再現,引來了百家中央、全國各大網站及地方媒體的關注。2012年浙文非遺(2012)73號,關于公布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景區(民俗文化旅游村)——遂昌縣淤溪村。2012年被授予麗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石練鎮淤溪村班春勸農。2012年淤溪村農家書屋被評為浙江省五星級農家書屋。
近幾年,淤溪村把國遺、農業與旅游相結合的產業作為振興經濟的突破口,使當地的產業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大大提高了當地農民的經濟收入,提升了村民素質,帶動了旅游、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促進了村容村貌的改變。
1.通過非遺保護,提升了村民素質。這幾年,只要是農閑休暇之時許多村民就自發在大樟樹下或田間、河邊等聚在一起傳唱十番。通過幾年的非遺宣傳和熏陶,淤溪村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明顯提高,形成了團結和諧、文明向上的氛圍,熱愛集體、尊老愛幼、拾金不昧、團結互助、見義勇為、崇尚科學、抵制封建迷信等蔚然成風。目前,村風清、民風純、干群關系和諧融洽。
2.兩個國遺項目,成為淤溪村的一張文化名片。國遺項目的保護傳承,帶動了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淤溪村建起了很多農家樂,不僅帶動農戶增收,也成了市民周末“城郊游”的好去處。2010年“班春勸農”廣場的建成為全省農家樂現場會提供優良的環境,促進了淤溪村與遂昌縣各個景點的聯系,成為遂昌縣西部的旅游集散中心,使淤溪村這一文化古村煥發出新的活力。
3.非遺活動的開展,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淤溪村作為兩項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基地,培養了一大批文藝骨干,經常舉行各類文藝活動,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兩個國遺團隊不僅在閑暇之余傳承非遺文化,而且還在村里建起了排舞隊和農家書屋。
4.促進了村容村貌的改變,整個村莊干凈整潔。淤溪村環境優美,村內的土房建筑群獨具特色。有了兩個國遺的傳承,淤溪村村民對環境和建筑的保護也非常重視。近幾年,依托非遺保護,村莊內的公共基礎設施和文體設施逐步完善,淤溪村成為特色明顯、自然環境優美、生態環境良好的新農村建設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