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集縣文化館 526400)
“產業化”的概念是從“產業”的概念發展而來的,要理解“產業化”,首先需要搞清什么是“產業”。所謂“產業”,本來意義是指國民經濟的各種生產部門,有時也專指工業。后來隨著“三次產業”的劃分和第三產業的興起,則推而廣之,泛指各種制造提供物質產品、流通手段、服務勞動等等的企業或組織。“產業”這個概念是屬居于微觀經濟的細胞與宏觀經濟的單位之間的一個“集合概念”,它是具有某種同一屬性的企業或組織的集合,又是國民經濟以某一標準劃分的部分的總和。
為扎實有效推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利用。《綱要》提出實施嶺南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的設想,要求做好國家級和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和保護利用工作,推動有條件的地區申報國家和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并以四個方面著手推進嶺南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利用。一是加強對重點文物的保護利用。二是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三是推進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四是搶救廣東珍貴古籍文獻。
從這可以看出,特別是第二點,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綱要》提出,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一要開展深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全面掌握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現狀和問題,并對項目進行全面系統的記錄、整理,建設文化遺產數據庫管理系統。二要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鼓勵培養后繼人才。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承載者和傳承者,加強對傳承人的保護,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關鍵。繼續加強對傳承人的認定、命名,為其開展傳習活動提供必要的支持、表彰和獎勵,同時對學藝者采取助學、獎學的鼓勵方式,以培養更多的后繼人才。三要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基礎設施建設總體規劃,興建展示傳習場所。建設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地級以上市要綜合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有條件的縣可設立專題性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或傳習所。四要特別加大對我省稀有劇種和民間絕技、絕藝、絕活的搶救保護力度。如懷集縣的“貴兒戲”(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被錄入《廣東珍稀戲曲大典》一書。
以懷集為例,地處粵北山區的懷集縣,南朝宋元嘉十三年(公元436年)置縣,是肇慶地區的人口面積資源大縣,又是肇慶地區唯一有少數民族(即懷集縣下帥壯族、瑤族鄉)聚居的縣。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孕育了獨特的歷史文化。從懷集縣境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和春秋時期墓葬出土的文物,以及現在流行的語言、服飾和民俗風情等表明,懷集曾是古百越人以及瑤、僮、侗等多個民族的聚居地。秦漢以后,懷集又成了南北文化交融的重要通道,中原人不斷經此南遷百越腹地,使境內融匯了多個民族的文化。深厚的歷史沉積,奠定了懷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元化、多樣性,歸納一下,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1.傳統舞蹈。懷集縣傳統舞蹈的特點都是以吉祥動物為表演素材的舞蹈,如“春牛舞”“鳳舞”“龍魚舞”“馬舞”“壯獅舞”等。這些表演藝術多以反映如意吉祥、祝福美好生活為主題。其分布區域較散,如“采茶舞”分布在下帥、冷坑、橋頭、梁村等鄉鎮,“春牛舞”“壯獅舞”分布在下帥鄉,“鳳舞”分布在懷城鎮,“馬舞”分布在中洲鎮,“龍魚舞”分布在鳳崗鎮。
2.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以流傳在橋頭鎮燕巖風景區的“徒手攀巖”為代表,現已開發成為招徠游客的表演,并每年在“燕子節”當天表演,懷集曾舉辦過多屆國際攀巖節。自2004年以來,懷集縣連續八年與國家體育總局登山運動管理中心合作,成功舉辦國際攀巖邀請賽、亞洲攀巖錦標賽、全國攀巖錦標賽、全國攀巖精英賽、世界杯攀巖賽等各類國際國內攀巖賽,是全國連續舉辦攀巖賽最多的地方。
3.傳統技藝。其多以地名命名,如“崗坪切粉”“梁村餛飩”“橋頭麥粥”等,“六十日酸菜”則分布于甘灑、鳳崗等鎮,它們均是當地的傳統美味食品,以傳統手工制作,其成品具有一定的經濟效益。
4.民間信俗。以連麥鎮的“鳳凰觀廟會”、冷坑鎮的“六祖廟廟會”、鳳崗鎮的“西界廟廟會”、連麥和冷坑鎮的炮會、分布全縣的聯宗祭祀和打醮等民俗活動,以其神圣、神秘突顯宗教文化色彩。
5.傳統戲劇。主要有橋頭鎮的“貴兒戲”,冷坑鎮的“采茶戲”和“山歌劇”,粵劇則分布在全縣各地。傳統戲劇“貴兒戲”頗具地方特色,是肇慶市唯一的一種地方戲劇,也是廣東省地方戲劇之一。
6.傳統美術。主要有“剪紙”及“箓畫”,懷集民間的剪紙又稱“刻紙”,始盛于宋代,千百年來一直是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懷集“箓畫”始盛于漢唐,隨道教的盛行而流傳,解放前盛極一時。
7.歲時節令。在全縣遍布的節令有“上元節”“二月二”“三月三”“中元節”“中秋節”等,“牛旺節”流行于下帥鄉,“燕子節” 流行于橋頭鎮。
8.傳統音樂。早在明清時代民歌就在民間流傳,計有“梁村調”“鳳崗調”“永固調”“中洲調”“下帥調”“橋頭調”“洽水調”等多種民歌曲調。在今天,一些鄉村還有歌節、歌會、歌墟。如“六月六”“中秋節”是橋頭鎮最熱鬧的傳統歌節;“元宵節”“牛旺誕”則是下帥民族鄉的傳統歌節。
目前,懷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省級3個,市級6個,縣級6個等。雖然資源豐富,但經濟和文化的互不牽手,使這些寶貴的民間民俗文化遺產逐漸被淡忘、被忽略、被毀壞,有的甚至已經滅絕了。老藝人人衰藝絕、老作坊推倒碾碎、老工藝失傳摻假,即便是幸存的經典民間民俗文化藝術,也已日漸衰落。
有人認為,在推進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搶救和保護民間民俗文化有礙文化產業的發展;甚至有人認為,一些民間民俗的東西太古老、太陳舊,沒有市場、沒人看、不賺錢,不如任其自生自滅。其實,搶救和保護民間民俗文化,與發展文化產業是相輔相成的,而不是互相排斥的。正如民間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最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和發展,民間依然是中堅力量。如懷集縣成功舉辦過兩屆民間藝術節。2012年12月29日,舉辦迎新年·首屆民間藝術節。2014年2月14日,舉辦第二屆民間藝術節。龍魚舞、春牛舞、貴兒戲、鳳舞等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和一大批富有嶺南特色的民間藝術精品,以及外請廣寧縣的山獅舞、封開縣麒麟白馬舞和廣西賀州市八步區的鼓動瑤山舞等精彩匯聚,競相綻放,共同演繹了一場精彩的“民間藝術嘉年華”,為懷集百萬人民送上豐盛的文化盛宴。
某年,我們“非遺組”一行七人到某地比較有名的旅游景點采集資料,本來是興致勃勃的,但是,到了景點后筆者無意中親自看到和聽到了一些很不雅觀的事情,有的小攤主見到有游人來了就熱情推銷特產,游人不買就在背后說本地方言的臟話,以為別人聽不懂。有的還隨地吐痰和亂丟垃圾等等。到了中午吃完午餐后,出現了始料不及的事情,我們去結賬打發票的時候,這家在當地算大的酒家竟然打不出發票,說是上不了網,叫我們到附近的酒家去打發票,當我們到了附近的酒家的時候,他們又說沒電打不了,叫我們返回原來的那家酒家去打,當我們又返回原來那家酒家的時候,他們說打發票的人出去了,等會兒再打,打電話崔,崔了半天打發票的人是回來了,但他說聯不上網還是打不了,把我們當皮球一樣踢來踢去,叫我們再到剛才附近那家酒家去打,這次終于打出了發票。真沒想到打張發票都這么難。還有街道兩邊的攤子都擺到街道中心了,車輛很難通過,要通過短短100多米的街道最少要半個鐘甚至一個多鐘。你說,這樣的地方你以后還會去嗎?這說明了什么?說明這里的人的素質問題。如果人的素質提高不上去,那么這個地方也難以發展。所以提高人的素質對地方經濟發展是有重要意義的。再說,這個地方的風景確實不錯。確實能讓人心曠神怡。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非常之特別,很有名氣。如果這個地方的人的素質提高了,能夠給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的話,我想不用多說,別人也會有意或無意地幫你這個地方去做宣傳,自然而然,久而久之,無形中就會形成一傳十,十傳百的宣傳效應。
文化必須和市場牽手,把文化遺產的組成要素變成生產要素進行優化組合。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模式:鄉村旅游盤活了好山好水,農家飯菜為客人提供了美味佳肴,扛樁表演則端出了文化大餐。在這個產業鏈條中,有山有水的,有飯有菜的,有表演技藝的,都是鄉村旅游這一產業鏈上的一環,最后進行利益分配,這樣一來,就把當地旅游資源和文化資源都盤活了。當然,還可以用這樣的模式組成一個股份公司,資金可以入股,環境可以入股,勞力可以入股,文化技藝可以入股,按股分紅。因此,這樣的優化組合,不僅富裕一方百姓,還能讓瀕臨絕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獲得生命,進而生機勃勃。
參考文獻:
[1]林雄主編. 《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輔導讀本》.2010.
[2]懷集縣地方志辦公室年編.《懷集縣志》.1992.
[3]懷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與保護工作概述.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