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島市群眾藝術館 066000)
隨著這些年群文系統內部刊物逐漸走上正軌,內資刊物已經成為宣傳地方群文政策、傳播群眾文化活動的窗口,也是群文系統內部人員溝通的一個平臺,同時也是上下級單位之間交流的橋梁。如何有效的最大化的發揮內資刊物的窗口作用,從而有效的為群眾文化傳播工作服務,是現在從事群文內資刊物工作者面臨的首要的和核心問題。
內資刊物顧名思義就是企事業單位內部刊物。與市面上公開發行的報刊的根本區別是內刊不能公開銷售,但可以公開贈閱。即單位內部自辦的刊物,多為報紙、期刊或者雜志。內資刊物有著特定的目的和內容,而不同性質的刊物,不同辦刊目的又決定了刊物的內容和形式。群文系統內資刊物中,有的側重于群文理論研討、國家文化政策的解讀、目的是服務于領導決策、服務于工作指導;有的側重于展現群文工作者風貌、宣傳群文工作所取得成果等,目的是活躍群眾文化生活;有的是綜合性的刊物,目的也是服務多個層面,無論是哪一種,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本單位工作服務。
1.群文系統內刊的辦刊宗旨及定位
群文系統的內刊的特點是專業性強,圖文并茂。筆者參加工作后,一直從事群文系統內刊的編發工作,以筆者所在的秦皇島市群眾藝術館內刊《文化廣角》為例,秦皇島市群眾藝術館連續性內部資料性出版物《文化廣角》,是由省新聞出版局于2008年3月18日核發連續性內部資料性出版物,每年6期,每期印刷2500冊,大16開本,每期24頁。《文化廣角》是在秦皇島群眾文化工作蓬勃發展的大環境下誕生的,前身是《秦皇島群文信息》創辦于20世紀九十年代初,初期名稱是《群藝報》,1993年更名為《秦皇島群文信息》。
《文化廣角》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思想,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交流全市群眾文化信息、群文工作經驗,研究探討全市群眾文化系統的理論調研文章,引發文化思考,為領導決策和開展現實文化工作服務,為推動文化建設與提高大眾文化素養而努力,逐漸成為宣傳、了解秦皇島群眾文化生活的一扇窗口。《文化廣角》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牢固樹立精品意識,撰寫和刊載了大量高質量、高水平的理論文章。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文化工作要“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發揮人民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堅持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為一本反映群眾文化建設的刊物,《文化廣角》始終把視角對準基層群眾文化的發展。將刊物作為指導群眾文化發展的課堂,展示群眾文化發展成果的主陣地和交流文化發展經驗的橋梁。
2.領導重視,編輯人員素質較高
單位的內刊是單位文化承載的載體,也是單位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普遍也得到了本單位領導的大力支持,通常由領導擔任主編,某些重要稿件甚至由領導親自撰寫。
雖然各單位內刊編輯管理機構形式不一,但是幾乎都有專人負責,這樣也能保證編輯工作的正常運行。
編輯水平和刊物質量緊密相連。文化藝術具有可視性,文化藝術刊物具有可讀性,文化藝術刊物一定要在提高人們的鑒別與欣賞能力上下功夫。但群文系統的內刊也有一定特殊性。作為秦皇島市群文系統內刊,《文化廣角》編輯部的編輯們都是本行業的專業人員,處理起本行業的稿件得心應手,但對編輯出版流程不是很熟悉;而專職編輯對文化藝術知識也不掌握。因此,編輯部為提高編輯水平,經常組織各類學習活動。通過學習提高對各種藝術門類的認知水平和鑒賞水平,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同時積極研究編輯業務,努力提高刊物質量。同時及時與其他文化單位聯系,及時反映本市乃至國內外的最新文藝動態和研究成果簡介,增加了刊物的可讀性和拓展性。
3.創新辦刊形式
內資刊物作為單位為服務其特定目的而在群文系統內部發行的刊物。其發行量固定、經費來源固定,內資刊物不存在向社會公開發行期刊面臨著的社會、經費、收益等諸多影響和壓力,但是也有其不得不面臨的問題。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和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入,很多內資刊物也在積極探索新時期下的發展思路。眾所周知,內部期刊不同于公開發表的外部期刊,屬于內部資料,主要以贈閱的方式用于文化領域的工作指導和信息交流。怎樣才能搬出既具有指導性又具有可讀性的優秀文化內部期刊,是所有內刊編輯的共同話題。
曾經有人質疑過內資刊物的必要性,說政府機關的刊物根本沒人看,為何還要繼續做下去。這也是當前內資刊物的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內資刊物沒有可讀性、內容單一、版面形式單一、乏善可陳。“可讀性”是一個含義很豐富的詞語,可讀性幾乎是所有報刊雜志追逐的最終目標,每一份雜志報刊想要成功,就必須在“可讀性”上下功夫。而這也是編輯部一直關注的事情。
為了更加貼近群眾,做出樣式新穎的刊物,讓內資刊物的內容更加多元化,群文系統的內刊的編輯要多開展座談活動,廣泛征集各方意見建議,要建立專門的專家作者庫,主動向市內的知名學者、專家及各縣區信息員約稿。同時,編輯部還應意識到,要提高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水平,就必須要調動廣大基層群眾愛好者的熱情,給他們充分展示自己的舞臺,要利用網絡等新媒體,建立與全市基層文化社團和廣大群眾文化愛好者的緊密聯系,鼓勵熱愛文化的市民們及時投稿,用群眾愛好者自己的筆觸和視角,表現最基層群眾文化的發展變遷和鮮活事例,展示自己的最新作品,除了要在每期刊物上刊登征稿啟事外,內資刊物的編輯部也應該尋求各縣區文化館和文化站的支持,在各基層文化館站的協助下開展工作。
綜合上述,國內對于綠色金融的研究主要存在起步晚、數據缺少、定性研究較多而定量研究較少三個方面的問題。因此,為了研究綠色金融對綠色產業發展的影響并定量研究其影響因子對產業發展的影響程度,本文利用金融資本對新興產業發展相關研究成果類比綠色金融對綠色產業的影響。同時考慮到研究的精確性和定量分析的需要,本文將以生態產業為例,著眼于微觀層面,從企業的角度研究其影響因子以及各因子的影響程度來概括其對于整個生態產業的影響因素以及影響程度。
除了被動約稿,刊物編輯也應走出辦公室,深入廠礦、鄉村、社區,記錄下所思所感和工作的點點滴滴,應及時關注各地的演出活動,捕捉最生動的素材,如果有條件的話,要深入農村了解當地群眾的文化訴求。只有在各方的積極配合和發動下,稿件的來源得到了保障,辦刊的效率才能得到提高。
4.建立通訊員隊伍
各單位普遍重視通訊員隊伍的建設,要通過各種方式加強通訊員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從刊物封面的設計、主題的確定、風格的把握等方面不斷推陳出新,緊跟社會經濟發展趨勢,積極主動地從事內刊編輯工作。通訊員是信息的傳遞者,要將人民群眾文化生活點點滴滴、方方面面傳遞到文化館,再由我們的內刊表現出來,離不開優秀的通訊員對信息的及時上報和整理。基層通訊員所了解到的事兒,他所采訪到的新聞,從時效性到真實感,從語言到行動,最能貼近老百姓的生活。群文內刊采用這樣的稿子,更能拉近與讀者們的距離。閉門造車不可取,寫的再精彩,老百姓們不愛看,嫌距離太遠;有了通訊員隊伍的參與,文化信息落地生花巧點綴,就更能吸引各個方面受眾的眼球。通訊員隊伍是一支省工、省時、省費用的“輕騎兵”,利用好這只隊伍,才能次次打勝仗。
要提高和保持通訊員寫作的熱情和積極性,還需要建立一套激勵和約束機制。建立年度優秀通訊員評選制度,及時給予精神和物質方面的獎勵。也可以為通訊員購買專業書籍,讓他們能及時了解各種文化動態和新聞寫作學習的第一手資料,從而提高大家寫作的積極性。還要積極發展各縣區、村鎮文化站的信息員隊伍,把最基層的信息及時收集整理,反應最底層人民的文化訴求,讓文化真正扎根民間,為人民服務。
隨著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要求的不斷提高,內刊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和困難。
1.出刊周期長,信息傳遞不及時
現在的群文內刊多為雙月刊或者季刊,過長的出刊周期與時效性的信息之間的矛盾日益顯現。作為群文內刊的受眾,群文內部工作人員及基層文化工作者們迫切的想了解群文動態,特別是在當今各種媒體快速發展的情況下,人們了解各類信息的愿望不斷高漲,雙月刊的制約也顯現出來。
2.資金短缺,質量不高
群文系統內刊除了定期出刊以外,還要保持基本的活動,比如稿酬、優秀通訊員獎勵、通訊員的培訓工作和各種內刊宣傳工作,這些都需要政府的資金支持,而現在各個文化館的資金并不充裕,辦刊經費不足,很多文化館刊物只是幾張報紙甚至是一張紙,經費的缺口根本不能滿足群文刊物的日常需求。
3.編輯人員缺乏
很多單位并沒有設立專門的內刊編輯部,內刊編輯往往是“身兼多職”,他們工作量大,而且很多也不是編輯出身的專業人員,因為資金不足,缺少相應的獎勵和業務培訓機會,導致編輯隊伍不夠穩定。同時各單位領導對內刊編輯工作十分重視,高標準、嚴要求,這也無形中給予了編輯隊伍巨大的壓力。
群眾文化內刊不是可有可無的幾張紙,它是整個群文系統交流的平臺,是展現群文工作面貌的窗口,是一種文化凝聚的“聲音”,要加強與單位領導、通訊員和群文工作者的聯系溝通,廣泛汲取營養,把群文內資刊物辦成一個文化宣傳性、思想啟迪性、知識可獲性、實踐指導性強,廣大群文工作者喜聞樂見的刊物,辦好群文系統內部刊物,對于提升群文單位的文化內涵,反映文化系統精神風貌,都會起到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