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蔡縣人民文化館 463800)
上蔡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始于西周初年,距今約3000余年,為古蔡國故地。公元前11世紀初周武王封同姓諸侯于各地,封其同母弟叔度于蔡,稱蔡叔度,蔡國由此得名。歷25代,500余載,具有極其濃郁而厚重的文化底蘊。
上蔡文化積淀深厚,名勝古跡頗多。蔡國故城是我國西周初期故城之一。城內尚有120萬平方米的宮殿區遺址,且有四面溝圍護,迄今為我國保存最為完整的西周初期故城之一。城南十里鋪遺址,據考證為龍山文化遺址,曾在這里出土石斧、石鏟、石鐮等大量石器,對研究古代文化有較高的價值。城東30華里白龜廟,現存有伏羲畫卦亭,傳說為伏羲氏用蓍草揲卦和用白龜占卜之地。城西蔡國故城垣上有蔡侯望河樓,樓臺四周,草木威蕤,綠蔭環抱,臺階蜿蜒,拾級而上,可直達臺頂。縣城西南15華里有春秋時期的遺址“孔子問津處”,“問津處”三字筆力蒼勁,為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所寫,而且還在橋上建一座九空橋,修了一座廟,廟前栽植翠柏兩株。縣境內還存有孔子曬書臺、厄臺、孔子手植白果樹、漆雕開墓、重陽登高處、光武臺、晉王臺、蟾虎寺、扶蘇臺等文化遺址,都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在中國歷史上,上蔡名人輩出,燦若繁星。“千古一相”李斯是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文字學家和書法家。他在輔佐秦始皇統一中國,廢除分封制,建立郡縣制,實施車同軌,書同文以及統一度量衡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中,都做出了重要貢獻。春秋時人漆雕開,是孔子有名的弟子,對《尚書》研究頗有成就,一生隱居,不愿為仕,后成為孔門七十二賢之一。漢丞相翟方進廉潔奉公,為政清明,政績顯著,人稱“通明相”。號稱“謝上蔡”的宋代謝良佐,博學多識,精通玄理,從學于程頤、程顥,為程門卓有成就的學者,著有《論語說》《謝上蔡語錄》。張沐,字仲誠,號起庵,上蔡縣塔橋鄉張寨村人,順治十五年進士。康熙元年任內黃縣令,政績卓著。康熙八年補四川資陽縣令。張沐為官清正廉明,在治內黃無年離任時,僅取銀32兩權作路資,余者盡散貧苦人家。張沐資陽告老辭官離任后,曾先后講學于天中書院、游梁書院、嵩陽書院。被譽為漢之江都,唐之昌黎。曾編纂《河南通志》《開封府志》《上蔡縣志》三部志書,是我國早期的方志學家。張沐一生著述甚豐,達23部之多,今有《前川樓文樓》《四書疏略》《溯史學鈔》《五經疏略》傳世。其它如祖無擇、桓寬、朱勝非、劉光國、李遜學、程元璋等,不勝例舉。總之,在古蔡國這塊土地上,出現這么多彪炳史冊的杰出人物,決非偶然,是積淀深厚、博大精深的古蔡文化搖籃所哺育、滋潤的結果。
古蔡文化是中原文化乃至華夏文化中寶貴的一個分支和重要組成部分,是黃河、淮河流域文明薈萃的中心,是聯系華夏子孫尤其是蔡氏后裔的精神紐帶,它記錄和反映先民們開創歷史文明的歷程。上蔡在周代稱蔡國,是蔡文化的發祥地。許多周、秦、漢等時代的遺址,反映出古蔡文化的濃厚積淀。青銅器是周文化的重要內容。在蔡國故城東南部城壕外出土的春秋時期的青銅器銅鼎、銅戈、銅矛、銅鑾、編鐘等,表明蔡人有關活動與周文化的密不可分,是蔡國當時生產力發達和文明程度的體現。
中華文化是以炎黃文化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共同文化,它的根在黃河和長江中下游的廣大區域。在今天,由于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古蔡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應以科學的態度,取其精華,將其閃光的部分,鑄造成適應社會主義現化化建設的高品位精神產品。古蔡文化研究應適應并服從服務于改革開放、經濟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在服務中促其發展,在發展中提高服務質量和社會效益。
我國有悠久而燦爛的歷史文化,現已知中華民族的姓氏的總數有6300多個,故中國的姓氏文化,內容亦極其豐富而廣泛。姓氏文化將成為一門新的學科。姓氏資源也稱無形資源,是由姓氏的發展而形成的一種人文資源。開展對蔡氏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確立“立足上蔡,聯絡沿海,面向海外,幅射世界”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上蔡是蔡氏發祥地的地緣、血緣、人緣優勢,擴大交往交流,增進了解,培育親情,借此提高上蔡在海外的知名度,擴大社會影響。可以相信,上蔡作為天下蔡氏發祥地和祖居地,像磁石似慈母一樣,正在越來越多地吸引和牽動著千百萬海內外蔡氏后裔的赤子之心。
1996年11月6日,我縣在蔡都鎮召開了首屆蔡氏文化研討會。來自湖北、河南、陜西、福建、臺灣、內蒙古等省市的著名專家和學者就蔡叔度的封地和時間、蔡國故城的布局、蔡氏源流和分布、濟陽蔡氏郡望、歷代蔡氏名人等一系列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地探討。在這次研討會上,與會的專家和學者認為,上蔡蔡國故城是我國重要的古代都城之一,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應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工作,上級主管部門應給予充分重視。建議將上蔡縣城申報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在縣領導的關心支持下,蔡氏文化研究會還出版了特輯《蔡》會刊,對于宣傳和弘揚古蔡文化起到了先導作用。后來還陸續編撰出版了《蔡氏淵源考略》《首屆蔡氏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蔡國蔡氏淵源》等以古蔡文化為內容的叢書。2009年,上蔡縣炎黃文化研究會成立后,創刊《蔡明園》文化刊物。
古蔡文化源遠流長,底蘊豐厚,是祖先留給上蔡人民及蔡氏后裔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發掘、研究和開發好古蔡文化是歷史賦予我們的重任。我們要以高度的使命感、責任感傳承華夏文明,無愧子孫地多留遺產、少留遺憾,所以提出以下幾點淺見,也是今后一個時期蔡氏文化研究的指導思想和工作思路。
(一)提高對古蔡文化研究重要意義的認識,把握好方向和分寸。要把這項工作看作是繼承祖先寶貴文化遺產,為改革開放、振興中華、統一祖國服務的有意義的大事對待,從人力、財力上保障開展工作的需要。
(二)加大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工具和宣傳形式宣傳古蔡文化,讓上蔡人對古蔡文化和當今縣情了如指掌,如數家珍,更加熱愛上蔡。讓海內外蔡氏同胞都知其詳情,激發他們熱愛中華,熱愛祖地上蔡,關心支持祖居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積極性,同心同德,攜手并肩共建上蔡。
(三)進一步收集、整理和研究編撰有關蔡國蔡氏歷代名人名著的歷史文化資料,利用好現有成果,進一步發掘拓展新的領域和研究課題,不斷取得新的成果,塑造可信可親可敬的學習楷模。
(四)采取有效措施,依法加強對古蔡文化遺址和歷史文物的保護工作,建立古蔡博物館,利用出土文物展示古蔡悠久的文明史和燦爛輝煌的文化結晶。對現有文化遺址作出修復、開發規劃,促其盡快形成圍繞“蔡”字的尋根旅游線、孔子周游列國的旅游線、重陽文化旅游景點以及上蔡歷史名人的人文景觀旅游點,形成點線連結。比如對李斯墓進一步修葺及保護,逐步修建了蔡侯陵、蔡仲陵園和蔡明園,再現“蔡冢秋色”“天中勝景”之壯觀。要把其作為重要的旅游資源,積極開發,在改善軟硬環境上下工夫,對尋根環境進行優化,使其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巨大的作用。
(五)擴大海外聯誼推動對外開放帶動戰略。要積極走出去,熱誠請進來,擴大與海外蔡氏團體和重點代表人物的聯誼,加強文化交流、經貿活動,讓世界了解上蔡,使上蔡走向世界,把古老文明的上蔡建設成一個對外開放的現代化歷史文化名城。真正使古蔡文化煥發青春,并賦予新的內容和格調,為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服務,再造上蔡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