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光明新區文化館 518000)
把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與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相結合,將服務的重心面向基層百姓,營造基層文化建設氛圍,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群體性群眾文化活動,彰顯地區獨具特色的文化效應。
1.培訓基層文化輔導員。為進一步推動、組織好各種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相關文化宣傳部門或基層文化單位可對基層文化輔導員進行培訓。對于基層工作者,尤其是剛步入工作崗位的年輕人來說,組織和開展群眾文化工作的難度很大,專項的培訓工作,有利于他們將所學內容與當地實際結合起來,使群眾文化組織工作能夠順利開展。培訓集理論知識、傳統文化、業務技能和現場觀摩于一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通過培訓,可提升基層文化輔導員的業務技能,開闊他們的視野,提高他們在群眾中的認可度,為推進我市群眾文化的繁榮發展創造了條件,這對于今后較好地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將起到積極促進作用,同時也增強了社區居民傳承和發揚民族傳統文化的意識。
2. 注重文化下沉,繼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使群眾最大程度地享受到文化惠民政策的成果,使群眾能夠得到更多實惠。加強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提升公共服務均等化、標準化水平,是文化惠民政策的重要內容。比如實施“廣播電視全覆蓋”和“文化活動室全覆蓋”工程,通過開展電影放映工程、文化下鄉、流動圖書館建設等工作,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和標準化的建設,擴大廣播電視服務的覆蓋范圍和質量,既滿足基層群眾對文化活動場所、設施和資金的需求,又保障基層群眾尤其是農村牧區群眾組織、參與、享受文化活動的基本權利。深入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還應著力打造“數字文化”“文化云”等新亮點,以品牌打造為主題,加快文化與科技融合步伐。積極推進街道(鄉鎮)、社區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實施重點文化惠民工程。
推進文化惠民,對象是群眾,工作主體在基層。相關群眾文化部門要眼光向下,重心下移,讓文化宣傳資源更多地向基層傾斜、向農村傾斜、向普通百姓傾斜。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方面可推進城鄉文化活動室、文化共享工程、社區圖書館建設、“文化惠民一卡通”等這些具體的活動,另一方面也要努力構建內容豐富、覆蓋城鄉、傳播快捷的公共文化體系等。通過建設全面的文化服務體系,盤活地區現有的文化資源,使群眾能夠便捷地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務,促進公共文化服務質量的提升;通過進一步提升文化資源共享工程、民生工程的覆蓋范圍和質量,做好全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基地等重點建設任務,推動文化惠民項目與群眾文化需求的有效對接,讓更多的基礎群眾在感受到文化的同時,得到更多的更實在的利益。
3.建設基層文化活動室,充分發揮城鎮中圖書館、群藝館、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服務場館的功能。要配有專人負責文化活動室的管理工作,達到基層文化活動室“有場地、有人員、有活動、有經費”的“四有”標準。工作人員還應定期為廣大基層群眾免費贈送些有關科普、環保、安全衛生、農業科技、法律知識等方面的書籍和畫冊,送知識、送文化、送技術給廣大人民群眾;圖書館、文化館(站)等公益性文化設施也要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通過舉辦展覽、推出文化專題等方式,組織好面向群眾的公益性文化活動。
4.文藝演出下基層。文藝演出節目內容要豐富,形式要多樣,可既有充滿民族特色的舞蹈、歌曲、都塔爾彈唱等,又有表現婚姻領域違法行為及其嚴重后果的警示教育小品。可定期組織當地歌舞藝術團深入農村、社區開展“送歡樂下基層”等活動,讓群眾從中享受文化藝術盛宴,獲得文化藝術的熏陶。文化演出活動要堅持既通俗易懂、寓教于樂,又有較高藝術水準的文藝創作,切實提升水準和演出水平,既要讓文藝演出“熱”起來,又要“亮”起來。基層文藝宣傳部門要致力于將高質量的文藝演出活動輸送到社區,要精心籌劃,注重原創,確保節目質量,做到將地域性和藝術性相結合,精心打造一批地方特色鮮明、生活氣息濃厚的優秀原創文藝節目,彰顯地區群眾文化的魅力,力爭為最基層群眾送去最有價值的“精神食糧”,使文藝下基層活動成為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一項品牌活動,能夠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豐富廣大群眾的文化生活,讓群眾得到實惠。
5.堅持文化惠民,充分調動基層業余文化骨干的積極性,組織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如舉辦文化旅游等系列活動;舉辦圖書館服務宣傳周活動,開展送圖書下鄉活動;開展文化藝術進學校、進社區活動,春節期間組織本地書法愛好者送春聯下基層;利用文化宮、體育場、廣場等場所,組織形式多樣的猜謎語、燈會、文藝演出等。如此越來越多的文化活動走進了基層,極大地豐富了百姓的精神生活。
6.進一步活躍文化市場。根據節日期間文化市場的特點,鼓勵新華書店、報刊發行等營銷機構組織好節日文化產品貨源,為基層群眾購買文化產品提供便捷條件。把節日文化活動與旅游結合起來,積極開展文化旅游、紅色旅游、民俗旅游、鄉村旅游,廣泛吸引群眾參與。除此之外,對于在當地群眾中廣為流傳的傳統工藝,相關部門要下大力氣予以傳承和保護,要出臺相關的促進傳統工藝的進一步發展,實現產業化。又如對于當地的特色景觀,相關部門也應想辦法把發展特色經濟與促進民族文化繁榮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借此契機深度挖掘和保護發展民族文化精品,讓地區特色與經濟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比如一些地區的梨花節、采摘園、風情園、民族風情器物展覽會等,每年都會吸引數千名游客,不僅極大地豐富了群眾的文化業余生活,而且還有效地促進了當地的旅游業發展。
7.努力豐富節日聲頻熒屏和銀幕。集中選擇一批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求、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謳歌時代主旋律、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電影電視劇和優秀節目在本地電視臺黃金時間播出。
參考文獻:
[1]丁士正,葉四春. 當前群眾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 大眾文藝,2013(24).
[2]陳宇青.如何推進社區群眾文化建設[J]. 大眾文藝, 2013(10).
[3]趙文雅.淺談農村群眾文化建設[J]. 青年文學家,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