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蔣堂鎮文化站 321000)
自2013年起,浙江省掀起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熱潮,并計劃五年內在全省50%的行政村建起擁有“二堂五廊”即禮堂、講堂、村史廊、民風廊、勵志廊、成就廊、文化廊等內容設施的文化禮堂。因此,各地農村紛紛投入建設資金,整修老祠堂,裝潢老會堂,甚至新造文化樓,要把文化禮堂打造成農民群眾的“精神家園”或說是黨在農村的“紅色教堂”,這無疑是加強農村思想文化陣地建設的又一重要舉措。現今,怎樣使農村文化禮堂建設不流于形式,讓其發揮實實在在的作用,已成為當前農村文化禮堂建設中最需要研究探討并解決的迫切問題。筆者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從以下三個方面積極著手:
農村文化禮堂是農民的“精神家園”也好,是農村的“紅色教堂”也罷,顧名思義,它就是一個用于農民群眾進行思想文化、精神文化、知識文化、道德文化、禮儀文化、法制文化以及政策宣傳等各種文化教育活動的公共場所。建設農村文化禮堂的根本目的是:通過文化禮堂中的文化活動,不斷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與精神需求,不斷提升農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養與科學文化水平,不斷發揮文化的撫慰與凝聚作用,不斷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人生觀,不斷增聚人們的正確信仰與正能量,不斷充實和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世界。所以,只有真正理解和把握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的意義內涵與目標定位,才能有的放矢,科學策劃農村文化禮堂的活動載體,合理安排農村文化禮堂的活動內容,有效發揮農村文化禮堂的功能作用。否則,農村文化禮堂的建設就會流于形式,成為一種脫離實際、勞而無功的擺設。
所謂“活動為主”與“內容為上”,就是通過堅持經常性的活動和強化豐富性的內容,來增強農村文化禮堂的凝聚力,要不,布置再輝煌的廟堂也旺不起香火。所以,為了有效實現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的目標和要求,不妨著眼以下幾點:
1.組織農村文藝活動,增加農村文化禮堂的吸引力。農民群眾是農村文化活動的直接參與者和受益者,要充分利用節假日、地方節會和農閑等時間節點,經常組織農村基層文化團隊到文化禮堂進行文藝活動。尤其要組織創作、排演一些反映身邊人身邊事的鄉土文藝節目,讓農民群眾在自娛自樂中享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
2.利用傳統文化展示,展現農村文化禮堂的文化魅力。文化是民族之根,一種傳統文化往往是一個地方一種傳統精神的集中體現,也是現代文明的原先。可利用農村文化禮堂的平臺,開設當地“農耕文化陳列室”“非遺文化展覽廳”等展陳,讓農民群眾在認識過去,傳承歷史中接受到傳統文化的再教育。如金華市婺城區于2014年3月舉辦的包含金華婺劇、金華道情、金華山歌、金華剪紙、金華陶藝等非遺內容的“婺風·美麗非遺百村文化禮堂行”活動,就很受所到之處農村群眾的歡迎。
3.舉辦公共禮儀活動,彰顯農村文化禮堂的“禮”教風采。講“禮”重“儀”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優秀傳統,源遠流長的禮儀文化是先人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產,許多公共禮儀中蘊含著優秀的道德精神、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刻的教育意義。各地可結合傳統民俗習慣,在農村文化禮堂中舉行春節祈福禮、端午佳節禮、中秋團圓禮、重陽敬老禮以及學童開蒙禮、青年成人禮、結婚新人禮等禮儀活動。讓農民群眾在公共禮儀活動中傳承社會公德觀,形成共同人生觀。
4.強化先進榜樣引領,提升農村文化禮堂的感染力。先進榜樣的引領力量是無窮的,應充分挖掘、整理當地歷史名人和現今能人志士的先進事跡,在農村文化禮堂中通過設立鄉賢榜、能人榜、道德榜及開展現身說法、經驗講座、道德評議等途徑,進行大張旗鼓的宣傳活動。讓農民群眾在自我教育中不斷增強榮辱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5.開設科學知識講壇,增強農村文化禮堂的向心力。科學是第一生產力,掌握并使用科學文化知識是農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可根據農民群眾求知、求學的需要,在農村文化禮堂引入種養業生產技術、農作物病蟲防治技術、農機具使用保養技術以及農產品銷售服務信息技術等科學文化知識講座。使農民群眾在學習中享受到文化權益,不斷提升科學文化素質。
6.開展政策法規宣傳,提高農村文化禮堂的引導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民群眾是主體,增強農民群眾的政策法規意識是保證黨在農村各項工作順利開展的關鍵。農村文化禮堂作為農村宣傳思想工作的主陣地,可通過宣傳欄展陳、講堂講座等載體,積極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中國夢”,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宣傳有關法律法規,讓農民群眾在接受政策法規的宣傳教育中,不斷提高行為規范的自覺性。
7.創新活動方式,增添農村文化禮堂的新活力。各地在開展活動中,還應根據百姓需求,不斷創新工作的方式方法,積極激發農民群眾的參與熱情,努力讓每個走進文化禮堂的人,心靈都能受到更多的感動和凈化。比如金華永康市在農村文化禮堂設立百姓聊天室,聘請離退休干部擔任引聊員,疏導不良情緒,化解農民心結,深受百姓歡迎。又如金華婺城區開展“鄉音宣講員走進農村文化禮堂”活動,聘請農村中的老干部、老黨員、致富能人、道德模范、文藝骨干以及退休教師擔任宣講員,組成一支撤不走的宣傳隊,通過農民講給農民聽,用鄉音講身邊人身邊事,大大提高宣傳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等等。
建設農村文化禮堂,打造農民精神家園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文化工程,要確保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的長足發展和社會實效,除了需要宣傳文化部門的繼續重視和支持外,更需各地基層組織的“兩個加強”和“兩個注重”:
1.村級組織要加強對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的領導和投入。村黨支部、村委會是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的直接組織者和實施者,要進一步認識農村文化禮堂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方面,落實專門的分管領導,負責農村文化禮堂活動計劃的制定、實施和協調,落實必要的活動經費,確保農村文化禮堂活動的豐富性和持久性。
2.村級組織要注重農村文化禮堂的活動骨干及管理人員的培養和培訓。農村文化禮堂活動的正常開展需要一批積極分子的帶頭參與和帶動,村兩委在開展農村文化禮堂工作中,要注意發現熱愛家鄉、奮發有為的鄉土人才及熱心農村文化禮堂工作的管理人員,重視對他們的鼓勵、培育和培訓,以進一步增強農民自辦文化、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3.鄉鎮要加強對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的監管和考核。鄉鎮黨委、政府是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的直接引導者和部署者,要進一步認識農村文化禮堂建設是農村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部分和農村社會穩定的重要抓手,將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列入農村思想文化和新農村建設工作的考核范圍,并從宣傳、公共文化事業等專項經費中劃出一定資金,用以獎代補的方式予以支持,確保農村文化禮堂的發展與壯大。
4.鄉鎮要注重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工作的總結和交流。農村文化禮堂建設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部分,也是一項創新的文化工程,許多方面的工作都值得探討和研究。所以,要及時組織總結經驗與不足,開展相互間的學習與交流,以及召開專題的研討會等等,以確保農村文化禮堂的科學建設和健康發展。
總而言之,農村文化禮堂建設是探索新形勢下做好農村思想文化工作的一個新平臺和新舉措,必須強化、深化它的內容建設及保障機制,農村文化禮堂的建設才不會流于形式和擺設,才擁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強大的吸引力,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發揮實在的、長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