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學文學院 400715)
馬邦德是個貪財好色,惜命貪生的騙子,張麻子是個霸氣十足,足智多謀的土匪,黃四郎是個心狠手辣,陰險狡詐惡霸。從三人性格上的特征我們不難看出,黃四郎能帶給馬邦德的財力、女色要遠遠大于張麻子給他的。而張麻子和馬邦德最初的“盟軍”關系,也是在心不甘情不愿的情況下締結的。并且馬邦德最初將張麻子騙到兇險的鵝城也是想利用黃四郎之手除掉張麻子。在黃四郎與張麻子的種種對決中,馬邦德也深知雙方敵對勢力的懸殊情況,但是在黃四郎查出張麻子不是真正的縣長之后,馬邦德也可以完全反戈一擊的,但他卻沒有那樣做。到底是什么讓兩人從生死宿敵變成莫逆之交?是什么讓馬邦德改變了自己對張麻子的看法,從而與之建立起統一戰線來對抗黃四郎呢?
盜官欺爵的張麻子在上任鵝城后,槍殺假麻匪,杖打咆哮公堂的黃家人,這讓黃四郎的威風喪盡。槍打出頭鳥,很快張麻子的六子被黃四郎逼死。馬邦德從黃四郎逼死六子的事件中,看了黃四郎的陰狠和六子的憨直。但殺人誅心的妙計中蘊含更多的是“拼命還如何掙錢”的馬式人生哲學。
黃在殺雞取卵的行動中,黃四郎本想讓人亂槍打死縣長馬邦德,不料無辜的縣長夫人卻送了命,馬邦德抱著夫人的尸體大哭,并嚎叫,“我是縣長,我就是馬邦德”,他不再隱瞞自己的真實身份。有這樣一個鏡頭,一向膽小的馬邦德眼里都充滿了怒火,手中的槍微微抬起,對準了黃四郎的背。夫人的無辜死亡,喚起了馬邦德心中的那份良知。張麻子的義子、馬邦德的夫人全都是死在黃四郎的手上,倆人現在可謂同仇敵愾。這一刻,馬邦德與張麻子之間的統一戰線只能說是初步建成。不過,沒有永遠的朋友與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背信棄義的事情也屢見不鮮。
幾次斗爭后,張麻子向馬邦德露了底。原來張麻子的真名叫張牧之。17歲追隨松坡將軍,將軍死后才落草為寇。聽后馬邦德含情脈脈地仰望著張麻子,這是一個特寫鏡頭,之后馬上緊接著一組遠景畫面,畫面的色彩絢燦明亮,張麻子的兄弟一個個站在高處,手持雙槍,西裝革履,雄姿英發,顯然是為了保護他們的安全。為了兩人此刻的交談。并且每個手下都是以一個單獨的畫面出現的,而且導演是以仰視的角度來進行拍攝的。恰好仰視適合表達對被拍攝者的敬仰之情。仰視的不僅是人物,更是張麻子這個聯盟的核心價值?!斑@種在同一個場面里交錯使用特寫鏡頭和遠景的方法乃是分鏡頭的原則,喬治·阿爾培特·史密斯就通過這一手法創造了最初的真正的蒙太奇?!?蒙太奇通過鏡頭的剪輯和轉換來凸顯導演的意圖,姜文通過特寫和遠景的組接來強調這非同凡響的一刻。
馬邦德聽后,急忙稱道“好名字”。這句臺詞大有深意,后又含情脈脈地說了一句“兗州牧,豫州牧”。這個在電影中的表達方式是一個特寫鏡頭。特寫鏡頭能給人特殊的視覺感受,主要是用來描繪人物的內心活動,演員也通過面部表情把內心活動傳遞給觀眾。巴拉茲曾經說過:“電影的特寫鏡頭是突出細節描寫的藝術,它無聲地展現了重要的、本質的事物。不僅描寫,而且也評價?!?而且在近景內觀眾可以看清人物的面部表情,介入人物的情感活動。這個特寫鏡頭展現了馬邦德內在的情感活動。
馬邦德為何從一個單單的牧字就想到了“兗州牧,豫州牧”,“牧”是古代的官職名,起源極早。舜時就出現了州牧這一官職。而兗州和豫州都是古代地名,做過兗州牧和豫州牧的人非常之多,其中最有名的便是曹操與劉備。雖然人們對亂世梟雄曹操的評價褒貶不一,但是也有對曹操“明略最優,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之評價,稱劉備“仁覆積德,愛人好士,是以四方歸心焉”。馬邦德雖貪財好色,惜命貪生,但也對處于亂世之中,不安國家之現狀、懷以建功立業之雄才的張麻子懷以敬佩之情懷。由一“牧”字,立刻想到“兗州牧、豫州牧,”可見他并不是一個只知道dollar而不學無術的無恥之徒。畢竟那時的讀書人,依舊是受到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而長大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教誨深深的烙在他的心上,在當時那個軍閥混戰的年代,要想大有作為,就必須擁有梟雄曹操一樣的文韜武略和劉備般能讓四方歸心之能耐。
后來張麻子、馬邦德在出城剿匪的路上,馬邦德讓張麻子看了自己的委任狀,并向他說明了當初讓他上任鵝城的真正目的,兩人愉快的談笑著。在突如其來的假張麻子的槍聲中,嚇壞了貪生的馬邦德,如此生死攸關之際,張麻子也不忘派專人保護馬邦德。在馬邦德被地雷炸成兩半截,生命的最后之際,也不忘告誡張麻子不要回鵝城了??梢妰扇艘泊_實建立了深厚的盟軍關系。最終,張麻子還是戰勝了黃四郎。可見馬邦德也確實沒有看錯這位亂世中的英雄。
綜上,馬邦德并不是一個不學無術的無恥之徒,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了解了馬邦德不為人知的一面,在他心中,他對處于亂世之中人物的品行有著明顯的界定標準,深知好壞,雖然他不能在兵荒馬亂之年保持兼濟天下的宏志,但對在亂世之中不放棄自己品行的英雄也確實有崇敬之意。在選擇陣營的時候沒有站錯邊。正是由于相同的核心價值觀念,才使兩人的統一戰線變得牢不可摧,從而最終戰勝作惡多端的黃四郎。
注釋:
1.喬治·薩杜爾.世界電影史[M].中國電影出版社,1995:42.
2.貝拉·巴拉茲. 可見的人:電影精神[M].中國電影出版社,2000:48.
參考文獻:
[1]周安華.電影藝術理論[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
[2]喬治·薩杜爾.世界電影史[M].中國電影出版社.1995.
[3]貝拉·巴拉茲.可見的人:電影精神[M].中國電影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