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藝術學院 530000)
龍州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豐厚,民族邊境文化特色鮮明,是廣西“民間藝術之鄉”“優秀旅游縣”和陸路東盟商務口岸工業文化旅游名城,在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在龍州未來的發展中應緊緊抓住和培育特色文化,做好龍州特色文化旅游、宣傳的大篇章。
天琴是壯族駱越先民的文化遺產,是壯族樂器中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可獨奏、合奏或歌舞伴奏,具有節奏鮮明、輕盈跳躍的特點。天琴為廣西龍州地區及左江流域所特有,屬巫文化的范疇,存在了1000多年,從唐代開始,巫師借助天琴說唱的曲藝形式從事各種巫術活動,流傳至今。壯族民間故事《媽勒訪天邊》就有對天琴的產生、制作、傳唱進行了生動描述。廣西著名民族音樂家范西姆、梁紹武、農鋒、韓醒等人到龍州采風,創作出《唱天謠》《美女泉美女村》等許多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壯族民歌。當地的村民通過古樸、高亢、悠長的山歌,歌唱黨的好政策、歌唱計劃生育好、歌唱美好新生活、宣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等內容,表達了邊民們對黨的熱愛,對幸福生活的贊美。
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古壯字在龍州縣金龍鎮一帶流傳,古人主要用來寫經書、山歌、楹聯等,古時金龍鎮一帶的傳統楹聯全用古壯字書寫。古壯字與新壯文古壯字也稱方塊壯字或土俗字。是壯族先民借用漢字六書構字原理創立并經漫長的歷史時期演化形成的民族文字與壯語相一致。除少量自創的象形文字外,壯字大多利用漢字符號進行重新組合或改造或直接借用漢字。古壯字是漢字系文字的重要組成部分。
“儂垌節”是龍州金龍鎮邊民長衣壯特有的節日。相傳是從“求”活動延傳下來的,從年初八到正月十五各有村屯安排舉行,是當地黑衣壯族的傳統節日,也是中越邊民互相往來的佳節。
傳統的“儂垌節”有祭祀天神,祈盼上蒼來年賜福,尋求風調雨順等之意。另外,開展民間文化交流活動,青年男女利用這次機會進行情歌對唱物色對象尋配偶,在“儂垌節”上選中對象后,回家后差媒去說親。隨著歷史的變遷和經濟的發展,這個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節日,賦予了新的內容,新的含義?!皟z垌節”當天,在板池屯村頭巷尾熱鬧非凡。由金龍鎮和屯里組織的舞龍、斗雞、唱山歌、拋繡球、籃球比賽、拔河、踢毽子、打陀螺、跳民族舞蹈等活動都圍滿觀眾,并不斷傳出陣陣喝彩聲。
左江龍州花山壁畫和懸棺崖葬現已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此山為南北走向,南北近山腳處各有一個大巖洞。巖畫主要分布在南北兩個巖洞的頂上和旁邊,除剝落不清外,有17組畫面,圖像合計298個。巖畫內容包括人物、馬、鹿、銅鼓、道路和刀劍等,畫面巨大,氣勢磅礴。崖畫的場面好像駱越人在舉行一次盛大的集會,敲著銅鼓,擺著祭品,人們圍著祭師歡呼起舞,左江的兩岸仿佛都響徹了英雄的贊歌。原來的巖畫由于風雨浸蝕、巖表剝落及石乳覆蓋,圖像被分割成數塊,比較分散,僅存約30個人像。據考證,壁畫是壯族先民創作的,成畫年代約在2000多年前。
龍州是中國南大門歷史悠久的古城,1885年法國從越南入侵中國時,民族英雄馮子材以龍州為基地,抗擊法國占領軍,取得鎮南關大捷。中法戰爭后,法國還曾在龍州設領事館。龍州是中越兩國的重要通商口岸之一,兩岸商貿來往頻繁。每到人工不足的時節,越南人工還會早上乘船到中國打工。而且當地建筑風格收到越南法式建筑的影響,外觀雕花頗具歐洲風格。而且據當地人介紹,如果在龍州細心觀察,還能發現走在龍州市場里的越南人。由于越南原屬法國殖民地,且龍州與越南邊民素有來往,所以當地的建筑、風俗、飲食與越南相互融合。
陸榮廷舊居、小連城、紅八軍紀念館、中山公園、法國領事館舊址、胡志明展覽館、陳勇烈祠等是龍州的特色政治景點。龍州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是當年重要的國防要塞,小連城素有“南疆長城”之稱,炮臺如今仍依稀可見。小連城景區由保元宮和炮臺群組成,保元宮整個宮規模宏大,造型精巧,金碧輝煌,炮臺群沿山峰修建布置,炮臺間有城墻相連環護。小連城自民國前期便成為一個旅游勝地,留有為數眾多的摩崖石刻,是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一)龍州之名源遠流長,影響深遠,凝結邊疆中華民族、廣西特色文化深厚的情結。龍州縣以打造紅色文化品牌,積極筑就精神高地,以打造天琴文化品牌,傳承壯族優秀文化,以打造生態文化品牌,構建休閑旅游勝地,以打造邊關歷史文化品牌,推進優秀旅游縣建設,以弘揚龍州起義精神,打響文化旅游品牌等5個方面構建龍州文化品牌,推動文化旅游發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今后仍需縣、區等各級政府繼續做好龍州文化傳承、引導服務工作,加大龍州文化旅游宣傳工作,為龍州文化旅游建設服務提升新的高度。
(二)龍州保留有重要的文化遺產,史龍州歷史文化的載體,是未來廣西文化發展的資源寶庫。龍州繼續定期舉辦儂垌節習俗、古壯字、山歌、天琴普及培訓班,讓傳統文化得以淵遠流傳,讓青少年認同和喜愛自己的祖先文化,同時加強現代禮儀學習,引導和提升當地居民的建立民族自信和禮儀自覺。繼續舉辦古壯字、天琴高研修班、座談會,加大廣西特色文化的深入研究,定期收集和形成有價值的書籍和形成資料庫,申請建立和維護當地民俗文化博物館。注重做好傳承人和研究專家的保護和重視,繼續做好該方面專家的人才梯隊建設。
(三)龍州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龍州是中國與越南及東南亞各國進行文化、貿易交往的重要門戶,素有“邊陲重鎮”“小香港”之稱,是重要的商埠之一,有國家一級口岸——水口口岸,國家二級口岸——科甲口岸,3個邊民互市點,設有那花、布局、水口、科甲、橫羅等5個中越邊民互市貿易點,具有優越的沿邊開放優勢。在現有的優勢和條件下,以服務東盟10+1為契機,做好商貿、旅游、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平臺打造工作,吸引更多的東盟、歐洲等國內外文化專家到龍州采風創作和進行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1]畢燕,易爍君,梁麗文.邊境旅游需求特征分析研究—以廣西龍州縣為例,廣西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
[2]黃尚茂,唐月.《龍州民間藝術傳播及其對社會發展的意義》.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3. 2.
[3]鄧顯奕.《龍州祠廟:漢文化的影響和政治色彩》.南寧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6.
[4]黃新宇,梁航彬.傳播視角下的邊境少數民族文化保護—以龍州黑衣壯天琴文化藝術保護為例,歌海,2009.3.
[5]李紅偉,民族丈化創新與產業鏈研究—以廣西龍州金龍布泰族群“天琴文化”為例(博士學位論文),2013.5.
[6]秦昆,打造龍州文化品牌 推動文化旅游發展,廣西經濟,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