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藝術學校 362000)
“過枝曲”是泉州南音傳統唱奏的規則之一,“‘起指’后須唱與前一指套同滾門的散曲,若散曲已盡,要轉另一滾門時,必唱過渡之曲,這承前啟后的曲便稱為‘過枝曲’。
泉州南音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和厚重的文化積淀,是泉州多元文化的象征,它吸引著國內外無數的學者對它進行深入的學習與研究。研究南音理論的學者層出不窮,但至今所發現的有提及“過枝曲”現象的南音研究文獻、著作是寥寥無幾,對其進行專門研究的,更是少之又少。由王今生、洪明良編寫的《漫話泉州南音》中就指出“過去十分普及的南音‘七大枝頭’現象,至今已蕩然無存,作為南音最富有傳統唱奏形式的‘過枝曲’現在也危在旦夕,知之的藝人為數不多”。泉州南音的曲目有千余首,但是在館閣或其他場合中,演唱“過枝曲”的情況極其少見。
泉州南音的唱奏內容分為“指”“曲”“譜”三個程式,每一套指套、譜曲,每一首散曲都有各自所屬的“滾門”和“管門”,平時館閣中的“打管”或自娛自樂,演唱的曲目可以跨越滾門和管門進行選擇,而在傳統排場中,唱奏形式則有嚴格的規定,曲目的選擇和順序必須按照“排門頭”的規矩其過程必須使用“過枝曲”銜接上下滾門。
泉州南音延續著“相和歌”的表演形態,史書記載:“相和,漢舊歌也,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正是泉州南音傳統表演形式的寫照。泉州南音以洞簫、南音琵琶、三弦、二弦合稱為“上四管”,以響盞、小叫、木魚、雙鈴、四寶及扁鼓等打擊樂器和嗩吶合稱為“下四管”。上四管演奏時有其固定的座位,歌者執節居中,執拍者的左上方洞簫、左下方二弦,右上方琵琶、右下方三弦。
傳統的唱奏形式由“和指”(合奏指套)、“唱曲”“煞譜”(即奏譜煞尾)三個部分組成。“和指”合奏一套“指”或一節“指尾”,先由“噯仔指”(以嗩吶為主奏樂器的“指”,加入南音打擊樂)鬧場,接著和“簫指”(以洞簫為主奏樂器的“指”)將氣氛安靜下來。由“枝頭”執拍,一般情況下,簫指接“起曲頭”(第一首散曲)人員沒有變動。中間“唱曲”,“唱曲”按滾門順序進行。演唱時“起曲頭”唱的屬于哪個滾門,其他人就跟著唱這個滾門的曲。若轉換滾門,則須唱“過枝曲”作為轉折的過渡。其程序:由“枝頭”先唱一段慢頭的四句詞后,接唱一首七撩曲,如,四空管的“二調”,然后一個接一個唱“二調”的曲;若要結束“二調”這個滾門,就由“枝頭”接唱一首“過枝曲”,如“二調”過“長滾”,唱者又一個接一個唱“長滾”的曲;若要結束“長滾”這個滾門,就再由“枝頭”唱一首“長滾”過“中滾”的“過枝曲”……以此類推,持續不斷。如果要結束“唱曲”,必需由‘枝頭’唱一首“煞尾曲”,并接唱四句慢尾。最后“煞譜”,所奏之譜必須是同一管門。
1.表演形式
“過枝曲”的表演形式無任何的文字記載,所以不能從記載中去考證,至今對“過枝曲”的表演形式眾說紛紜,大家各持己見。筆者通過走訪幾位南音藝人(丁世彬〈現已故〉、黃淑英),了解他們所熟知的“過枝曲”的交接形式,這也是被多數人贊成的一種說法:
整個演唱演奏過程中,曲與曲的銜接,樂器與樂器的交接都有一定的禮數。當一首曲子唱到最后一句時演唱者須站起來,下一曲的演唱者出場,緩緩走到演唱者面前。演唱者將拍板平放,送至下一位演唱者的手中后退場,曲子的最后一拍(亦稱壓拍)由下一曲的演唱者來完成。二位演唱者都必須恭敬地完成此動作,彎腰并雙手遞接。
2.現象特點
“過枝曲”有一種現象是,唱者須向“坐大位”的洞簫司者(洞簫演奏者)行禮。一般演唱者在接拍唱二撩(兩小節)后坐下,此時,若洞簫司者有變更的話,演唱者須站起來迎接洞簫司者,在洞簫演奏者交接完畢后,再一同坐下。曲目結束后,演唱者須向洞簫司者行禮。“演唱者向洞簫司者行禮”此現象的由來有一個典故,“據說清康熙五十二年,康熙皇帝六旬慶典之際,曾有五名泉州南音妙手晉京,合奏于御苑,清音雅調使帝大悅,從此留在宮中為康熙奏樂。一次,康熙興起加入奏樂,演唱者起身向他行禮,而他所執的樂器正是洞簫,因此洞簫司者‘坐大位’的說法就一直延續下來,演唱者向洞簫司者行禮的禮節便保留下來”。
“過枝曲”過枝的情況分為兩種:同管門和不同管門。管門:弦管調高稱為管門。弦管包含四個管門:⑴五空管:是C宮系統和G宮系統的綜合;⑵四空管:以F為宮音;⑶五空四亻ㄨ管:以C為宮;⑷倍思管:亦寫作倍士管,以D為宮音。
“所謂的‘滾門’就是將‘管門’(調性)、撩拍(節拍)、腔韻(主旋律)、調式相似的曲牌歸納為一個門類”。歷代先賢將南音的四個管門,即“五空管”“四空管”“五空四亻ㄨ管”“倍思管”,創造出百余滾門,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七大枝頭”,包含“倍工”“中倍”“大倍”“小倍”“二調”“七撩倍思”“生地獄”,部分民間藝人認為,其中的一大枝頭是“山坡羊”而不是“生地獄”。除“七大枝頭”外,有“滾”“錦”“寡”“疊”諸滾門,尚有“八疊枝頭”,概括為“綿野潮北、將相雙福”,即“綿答絮疊”“野風餐疊”“潮陽疊”“北調疊”“將水疊”“相思疊”“雙閨疊”“福馬疊”。
泉州南音“過枝曲”在傳統“排場”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為了保留原汁原味的傳統南音,我們必須及時地傳承和盡可能地還原與再現“過枝曲”這種極富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的傳統音樂表演形式。為了引起弦管界更多的關注,早日再現套曲過枝聯唱的內涵和風貌,做此方面的初步調查,為“過枝曲”更好地保護與傳承,提供一些探討的依據。
參考文獻:
[1]王耀華,劉春曙.《福建南音初探》.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12.
[2]蘇統謀,丁水清.《弦管過枝套曲選集》大眾文藝出版社,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