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藝術學院 650000)
舞蹈通常起源于生產勞動、戰斗與社交活動。彝族舞蹈起源于距今四五千年,封建社會及其前期,人們在用肢體語言來表達的內心的喜悅、或表對逝者的追思、或鼓舞士氣震懾敵人,然后就逐漸演變為了代表某種意義的舞蹈,這種簡單的肢體語言就是彝族舞蹈的雛形。從簡單的模擬再現到復雜的概括表現,是舞蹈藝術發展的必然過程。從單一的活動形式到復雜多樣的活動內容,形成多種多樣的舞蹈形式和題材的舞蹈,是舞蹈藝術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歷程。
彝族人民崇虎敬虎,以虎為圖騰。傳說,古有仙人搬運巨石去堵截洪水,路經麥地沖時,雞鳴天快亮,仙人不能前行,將所搬石頭丟下,變成三道石門,仙人也變成兩只石虎蹲在麥地沖村頭,從此彝民居地豐衣足食。由此而興起了老虎節的跳虎活動,以表示敬虎之意。跳老虎舞蹈形式古老,有濃郁的宗教色彩。大約中原春秋戰國時期,與彝族有直接淵源關系的各族歌舞便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楚雄萬家壩、南澗、彌渡等縣出土的早起型銅鼓、編鐘、屬于舞蹈配套使用的古樂器,都證明彝族先民及周圍其他民族在當時已經有了較高水平的音樂舞蹈活動。
彝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有打歌、葫蘆笙舞、煙盒舞、花鼓舞、銅鼓舞、大羅笙、霸王鞭、羊皮鼓、跳樂、跳菜、跳弦、跳喪舞、左腳舞等二十多種舞蹈。
打歌。打歌是彝族古老而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打歌的分布較為廣泛、影響較大,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一種群眾自娛性的舞蹈。打歌這種稱呼在不同的彝族人民居住區有不同的叫法,它的名稱也是非常之多。有打跳、打歌、跳左腳、踏歌、左腳舞、疊腳舞、跳樂、跳歌、跳弦、阿乖樂等。在彝族人民中,不管男女老少都會打歌這種舞蹈,他們打歌的時間多數是在逢年過節、看電影、趕廟會、魂喪嫁娶、三年脫孝、會議前后,一般有人聚集的地方就會有打歌的表演。這種打歌跳舞的人,主要是幾十人或者幾百人圍成圈舞蹈,在圈中會有一個或者幾個人吹蘆笙或吹笛子,也有彈四弦琴或是拉胡琴的,在圈中吹奏樂器的是領頭人,大家會隨著他的節奏變換不同的舞步。打歌的舞蹈動作以聯臂踏地居多,以抬腿跺腳為主,上身的舞姿不是很多,一般只做手牽手或是單臂搭肩、拍掌、雙臂隨身體而甩動等動作。舞蹈所呈現出的風格是質樸、厚重、有力、剛健的。
煙盒舞。最早的煙盒舞是被稱作“跳弦”“三步弦”“跳樂”等名稱,主要由四弦琴伴奏的,煙盒舞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后才確立下來的舞蹈名稱。煙盒舞的得名是因為跳舞的演員雙手都拿著煙盒,用手指彈響盒底發出聲響來伴舞。煙盒最早是用牛皮做的,后來又改用榔樹皮和竹皮做煙盒的圍圈,用水冬瓜木制作煙盒的盒底。煙盒舞主要是在彝族青年男女相聚的社交場合進行的,它和打歌一樣,也是一種群眾自娛性的舞蹈。在聚會場所,青年男女圍聚在一起吃、喝、唱、跳,男女雙方中意對方時就會唱“熱曲”,以此來抒發自己的愛慕之情,當唱到高潮時,就會一起跳起煙盒舞。對于煙盒舞在解放前是不允許在村子里跳的,只能在山林、公房等地方跳,女青年跳煙盒舞還不能讓父親知道,更不能與同姓的兄長跳煙盒舞,但現在已經沒有了這個規定。
彝族民間舞蹈表現形式有三種類型:第一個類型是自娛性民間傳統舞蹈;第二種是對英雄和祖先業績贊頌的舞蹈;第三種是贊美生活和頌揚愛情的舞蹈?,F在的民間舞蹈多是基于傳統的舞蹈,進行編輯與再創造,但仍保留舞蹈的傳統特色,既可以在廣場上表演,也可用于舞蹈教學、旅游開發。甚至更多的藝術家將舞蹈加入個人的創作理念進行舞臺展示。
民間舞蹈的繼承和發展必須注意三個方面:首先,在處理或創作傳統民間舞蹈的階段,要做到高度重視傳統民間舞蹈的保護、繼承和提高,之所以要高度重視是為了能夠充分反映彝族的傳統民間舞蹈文化的基本元素和民族精神。絕不能因為趕時髦、追求功利主義的行為來破壞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其次,要樹立保護意識,建立彝族舞蹈文化研究開發體系。作為彝族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人們自身的發展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并且對于本土文化不夠重視,從而造成了古代和現代的彝族傳統民間舞蹈處于瀕臨消失的危險的處境。所以我們要樹立保護意識,將各地域之間的文化進行定期加強交流和溝通,這樣不僅有利于彝族舞蹈發展繁榮的資料進行搶救、收集整理,將彝族舞蹈品種進行文字圖像保存,還有利于彝族舞蹈的發展,并促進當地社會、文化、教育的全面發展,特別是精神文明的發展。再次,科學的處理民間舞蹈文化和旅游經濟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關系,將民間舞蹈文化的資源優勢轉化為旅游經濟的優勢,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國家的進步、文化繁榮,從根本上幫助民族地區脫貧致富,進而使民族地區得到真正的發展、創新,在合理利用兩者關系中實現對彝族民間舞蹈最大程度的保護,對傳承和發展彝族舞蹈中做出應有的貢獻。
彝族舞蹈文化資源只有得到了真正有效的保護,才能讓這種文化資源傳承并開發下去,那么如何進行互補和發展是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所要研究的課題。這兩者之間的微妙關系將會碰撞出很多的問題,因此我們在指定方針政策時必須要從實際出發,利用科學的決策和切實可行的操作辦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實現彝族舞蹈文化資源的保護、繼承和創新。
事實上,民族藝術遺產的本質屬性與藝術特征以民族傳統、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為內核,其產生和發展集中反映了本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內涵。民族藝術的生產、傳播、變化和發展,體現了公眾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需求。彝族舞蹈作為彝族民族藝術遺產的一部分,同樣應該受到保護傳承與發展。它不僅僅是彝族人民令其驕傲的文化,同樣也是世界民族舞蹈文化的經典。所以民族藝術理論家面對新形勢下出現的一系列新的舞蹈文化現象,應大膽探索,提出應對的新思路、新途徑、新對策。
參考文獻:
[1]石裕祖.《云南彝族舞蹈簡論》. 民族藝術研究,1995(6).
[2]鄒笑梅.《淺談彝族舞蹈種類與風格》. 現代閱讀(教育版),2011(11).
[3]吳明靜.《對彝族舞蹈文化發展的思考》. 成功(教育),2011.